《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五章 环境

1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令全球变化 令生物多样性保护 令可持续发展
1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全球变化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可持续发展

15.1全球变化 概述 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 诚缓全球变化的途径
15.1 全球变化 ◼ 概述 ◼ 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 ◼ 减缓全球变化的途径

15.1.1概述 人类的生态环境 全球的环境问题 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 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 生杰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变化
15.1.1 概述 ◼ 人类的生态环境 ◼ 全球的环境问题 ◼ 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 ◼ 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 ◼ 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变化

(1)人类的生态环境 圈带构造 生态系统的反馈和调节功能
(1)人类的生态环境 ◼ 圈带构造 ◼ 生态系统的反馈和调节功能

a.圈带构造 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习惯于用圈带来描述人类的生态环境 n大气圈( Atmosphere) 总厚度>1000km,成为生物环境的仅16km(对流层内); 水圈( Hydrosphere) 包括71%的海洋,内陆淡水水域,地下水等; 若石圈( Lithosphere) 指4050km厚的地壳; 上述三个圈带相互作用的结果,又产生了: 土圈( Pedosphere) 以岩石圈的风化层为母质,含有矿物质、水、有机质、生物和 微生物; 生物圈( Biosphere) 生活在上述四种圈带界面上的生物
a. 圈带构造 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习惯于用圈带来描述人类的生态环境 ◼ 大气圈 (Atmosphere) 总厚度>1000km,成为生物环境的仅16km(对流层内); ◼ 水 圈 (Hydrosphere) 包括71%的海洋,内陆淡水水域,地下水等; ◼ 岩石圈 (Lithosphere) 指40—50km厚的地壳; 上述三个圈带相互作用的结果,又产生了: ◼ 土 圈 (Pedosphere) 以岩石圈的风化层为母质,含有矿物质、水、有机质、生物和 微生物; ◼ 生物圈 (Biosphere) 生活在上述四种圈带界面上的生物

b.生态系统的反馈和调节功能 生态系统所以能存在至今天,并将继续存在下去,是因为生态系 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当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的保持动态平衡,这 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这是一种自调节稳态,或称为趋稳特性。 但这个能力有一个阈值:小生态系统或简单生态系统:阈值小 大生态系统或复杂生态系统:阈值大
b. 生态系统的反馈和调节功能 ◼ 生态系统所以能存在至今天,并将继续存在下去,是因为生态系 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 当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的保持动态平衡,这 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 这是一种自调节稳态,或称为趋稳特性。 ◼ 但这个能力有一个阈值:小生态系统或简单生态系统:阈值小 大生态系统或复杂生态系统:阈值大

(2)全球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主要有三大(或五大)问题 人口,资源与环境(粮食、能源) 全球环境问题有八个 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层的破坏 ■酸雨 土地荒漠化 热带雨林减少 n生物多样性减少 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 海洋污染 ■全球变化的研究 以气候变化为研究核心
(2)全球的环境问题 ◼ 当今世界主要有三大(或五大)问题 ◼ 人口,资源与环境(粮食、能源) ◼ 全球环境问题有八个 ◼ 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 臭氧层的破坏 ◼ 酸雨 ◼ 土地荒漠化 ◼ 热带雨林减少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 ◼ 海洋污染 ◼ 全球变化的研究 ◼ 以气候变化为研究核心

(3)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
(3)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变暖 ◼ 温室气体 ◼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 全球气候变暖 ◼ 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

a.温室气体 ■大气中对长波辐射有屏蔽作用的气体。包括CO2、CH4、N2O 以及CFC(碳氟氯烷)和水蒸气等 CO2的作用占50%以上。 CO2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维持地球的初级生产,也能吸收太阳的短 波辐射和地球的长波红外辐射,维持着太阳入射能量和地球的逸散 能量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地球的平均气温保持不变
a. 温室气体 ◼ 大气中对长波辐射有屏蔽作用的气体。包括CO2、CH4、N2O 以及CFC(碳氟氯烷)和水蒸气等。 ◼ CO2的作用占50%以上。 ◼ CO2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维持地球的初级生产,也能吸收太阳的短 波辐射和地球的长波红外辐射,维持着太阳入射能量和地球的逸散 能量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地球的平均气温保持不变

b.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CO2在大气中的浓度(pm) 干洁空气 188080年代 2000年 315 284 330 379 预计2050年达415480ppm CO2在浓度的月变化(见图15-1) 与工业革命前比较 CO2、CH4、N2O分别增长了30%、145%和15%, 氟氯烷的体积分数从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迅速增加到2.68×10-10。 CO2在源和库的年平均值见表15-1 CO2对气候变暖的不确定性
b.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 CO2在大气中的浓度(ppm) 干洁空气 1880 80年代 2000年 315 284 330 379 预计2050年达415—480 ppm ◼ CO2在浓度的月变化(见图15-1) ◼ 与工业革命前比较 ◼ CO2、CH4、N2O分别增长了30%、145%和15%, ◼ 氟氯烷的体积分数从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迅速增加到2.68×10-10。 ◼ CO2在源和库的年平均值见表15-1。 ◼ CO2对气候变暖的不确定性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四章 景观.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陆地.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物质循环.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ppt
- 广西大学:《动物繁殖学 Reproduction in animals》课程教学资源_习题.doc
- 科学出版社:《蛋白质技术手册》PDF电子书(共十四章,主编:汪家政、范明).pdf
-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PPT课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酵母菌 第三节 霉菌.ppt
- 微生物的代谢 PPT课件.ppt
- 单基因遗传病(二)Single gene disorders PPT课件.ppt
- 人类染色体畸变 chromosome aberration PPT课件.ppt
- 人类染色体 human chromosome PPT课件.ppt
- 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信息传递》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基因组学与医学.ppt
- 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信息传递》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重组DNA技术.ppt
- 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信息传递》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基因表达调控.ppt
- 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信息传递》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RNA生物合成.ppt
- 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信息传递》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蛋自质生物合成.ppt
- 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信息传递》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ppt
- 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信息传递》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核苷酸代谢.ppt
- 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信息传递》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氨基酸代谢.ppt
- 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信息传递》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钙磷代谢.ppt
-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PPT课件(共六节).ppt
- 《Coating Materials》Hot Melt Material.ppt
- 中山大学生科院:《细胞生物学》Lfendleri与Bnapus原生质体融合改良野生优质工业用油植物研究.pdf
- 吉林省白城师范专科学校:《细胞生物学》原生质体融合与高等植物胞质基因组的改良.pdf
- 中山大学:《细胞生物学》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应用.pdf
-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细胞生物学》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的研究进展(李春艳).pdf
- 南京林业大学:《细胞生物学》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融合技术研究进展.pdf
- 华中农业大学:《细胞生物学》第七章 体细胞杂交.pdf
- 中山大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细胞工程.ppt
- 中山大学:《细胞生物学》期中试卷.doc
- 中山大学生科院:《细胞生物学》组织及原生质体培养.pdf
- 华中农业大学:《细胞生物学》柑桔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研究.pdf
- 中山大学生科院:《细胞生物学》组织及原生质体培养.pdf
- 《植物学报》:用聚乙二醇诱导选定的成对原生质体间的融合(武汉大学:孙蒙祥、杨弘远、周 嫦).pdf
- 《微生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绪论.ppt
- 《微生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放线菌.ppt
- 《微生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特殊结构.ppt
- 《微生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细胞膜等.ppt
- 《微生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蓝细菌及三体.ppt
- 《微生物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