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哈工大附中09-10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5
文件大小:162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哈工大附中09-10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哈工大附中09--10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分数150分 命题人宋晓秋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菠菜是卡通人物大力水手的“超级食物”,只要有了菠菜,他就力大无比,神勇无敌。不 知是否从这里获得了灵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克·鲍多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开发出一种以 菠菜叶绿素中的蛋白质为能量来源的新型电池。科学家表示,这种清洁型电池具有便携、无污 染等特点,经过进一步的改进,有望投入生产,未来人们借助这一技术完全可以用菠菜等来为 笔记本电脑等供电。 飽多小组做过—个有趣的试验,他们用一个特殊的仪器测出菠菜绿叶在早上九点时的阳光 照耀下,叶面竟有15微安的电流,电流虽然很小,但如果菠菜绿叶的面积扩大,则电流可随 着增强。根据对菠菜绿叶产生电流的分析硏究,科学家们指岀,绿叶发电是因为绿叶的能量变 化和物质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当太阳光照射到绿叶上时,绿叶中的叶绿素就能吸收光能,并且 从水分中夺取电子,就形成电子流,这就是绿叶电流。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绿叶在进行光合 作用时,不但能把水分解为氢和氧,而且还能把氢分解为带正电和负电的粒子,即能直接把太 阳能转换成电能。 因此,研究人员参照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原理,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发明了这种新型电池。他们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2 页 哈工大附中 09--10 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试题分数 150 分 命题人 宋晓秋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菠菜是卡通人物大力水手的“超级食物”,只要有了菠菜,他就力大无比,神勇无敌。不 知是否从这里获得了灵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克•鲍多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开发出一种以 菠菜叶绿素中的蛋白质为能量来源的新型电池。科学家表示,这种清洁型电池具有便携、无污 染等特点,经过进一步的改进,有望投入生产,未来人们借助这一技术完全可以用菠菜等来为 笔记本电脑等供电。 鲍多小组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用一个特殊的仪器测出菠菜绿叶在早上九点时的阳光 照耀下,叶面竟有 15 微安的电流,电流虽然很小,但如果菠菜绿叶的面积扩大,则电流可随 着增强。根据对菠菜绿叶产生电流的分析研究,科学家们指出,绿叶发电是因为绿叶的能量变 化和物质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当太阳光照射到绿叶上时,绿叶中的叶绿素就能吸收光能,并且 从水分中夺取电子,就形成电子流,这就是绿叶电流。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绿叶在进行光合 作用时,不但能把水分解为氢和氧,而且还能把氢分解为带正电和负电的粒子,即能直接把太 阳能转换成电能。 因此,研究人员参照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原理,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发明了这种新型电池。他们

首先从菠菜叶的叶绿素中分离出多种蛋白质,经过特殊处理,涂在透明的氧化物结晶片上,而 后在其最上方再加上一层有机导电材料,做成一个类似“三明治”的装置。当光照射到这个 明治”上时,装置内的菠菜蛋白质就会发生光合作用从而释放电子,传到下一层的金属层形成 流。 由于蛋白质分子体积很小,并且在离开原有自然环境时将失去活性,因此提取蛋白质的过 程十分复杂。他们便将这些蛋白质分子与一种卵磷脂混合,这种卵磷脂能在蛋白质分子外形成 保护层,为其创造类似植物内的生存环境。 目前,这种新型电池装置最多只能持续工作21天,其能量转换率也较低,只能将12%的 光能换成电能。不过,科学家相信能量转换率在未来有可能达到20%,届时这种新型植物电池 将比目前市场上的太阳能硅电池更为高效。经过进一步的改进,这种清洁型电池有望投入生产, 不久的将来,您的掌上电脑就能用上绿色能源了! (取材于《菠菜为电脑提供能量》) 1.读第一段,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 (3分) A.菠菜营养价值高。 B.菠菜可以为笔记本电脑等供电 C.以菠菜叶绿素蛋白质为能量来源的新型电池已投入生产。 D.科学家开发出以菠菜叶绿素蛋白质为能量来源的新型电池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家们从卡通片中获得灵感,从而开发出新型植物电池。 B.绿叶的物质变化在多数情况下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C.将卵磷脂与菠菜蛋白质分子混合是为了保持蛋白质分子的活性。 D.绿叶中的叶绿素能在任何时候从水分中夺取电子,形成电子流。 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植物作用于人类的能源开发。 B.只要将种植菠菜的面积扩大,就能获得更强的电流 C.要想将新型植物电池投入生产,必须提高能量转换率 D.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必能顺利渡过一次次能源危机。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2页共12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12 页 首先从菠菜叶的叶绿素中分离出多种蛋白质,经过特殊处理,涂在透明的氧化物结晶片上,而 后在其最上方再加上一层有机导电材料,做成一个类似“三明治”的装置。当光照射到这个“三 明治”上时,装置内的菠菜蛋白质就会发生光合作用从而释放电子,传到下一层的金属层形成 电流。 由于蛋白质分子体积很小,并且在离开原有自然环境时将失去活性,因此提取蛋白质的过 程十分复杂。他们便将这些蛋白质分子与一种卵磷脂混合,这种卵磷脂能在蛋白质分子外形成 保护层,为其创造类似植物内的生存环境。 目前,这种新型电池装置最多只能持续工作 21 天,其能量转换率也较低,只能将 12%的 光能换成电能。不过,科学家相信能量转换率在未来有可能达到 20%,届时这种新型植物电池 将比目前市场上的太阳能硅电池更为高效。经过进一步的改进,这种清洁型电池有望投入生产, 不久的将来,您的掌上电脑就能用上绿色能源了! (取材于《菠菜为电脑提供能量》) 1.读第一段,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 ) (3 分) A.菠菜营养价值高。 B. 菠菜可以为笔记本电脑等供电。 C. 以菠菜叶绿素蛋白质为能量来源的新型电池已投入生产。 D. 科学家开发出以菠菜叶绿素蛋白质为能量来源的新型电池。 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科学家们从卡通片中获得灵感,从而开发出新型植物电池。 B.绿叶的物质变化在多数情况下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C.将卵磷脂与菠菜蛋白质分子混合是为了保持蛋白质分子的活性。 D.绿叶中的叶绿素能在任何时候从水分中夺取电子,形成电子流。 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植物作用于人类的能源开发。 B.只要将种植菠菜的面积扩大,就能获得更强的电流。 C.要想将新型植物电池投入生产,必须提高能量转换率。 D.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必能顺利渡过一次次能源危机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 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 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虛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 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 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土当不遇 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 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 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 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 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 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12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12 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 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 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 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 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 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 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 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 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 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 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以予之穷于世 B.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全然 C.而贞甫不予易也 易:轻易 D.予甚畏其志 畏:畏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 文风。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ε B.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 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C.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 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D.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 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最后赞其勤学不倦, 至死方休的精神 7.翻译。(10分) (1)永元中,(衡)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3分 (2)(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3分) (3)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10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郑文宝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第4页共12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12 页 A.以予之穷.于世 穷:贫穷 B.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全然 C.而贞甫不予易.也 易:轻易 D.予甚畏.其志 畏:畏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 文风。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 B.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 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C.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 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D.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 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最后赞其勤学不倦, 至死方休的精神。 7.翻译。(10 分) (1)永元中,(衡)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3 分) (2)(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3 分) (3)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10 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窝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g)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1):地名。 8.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 题,郑诗题目寓旨。(2分) ②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后者 (2分) 9.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 铁马秋风大散关。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4) 临清流而赋诗。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7)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 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 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第5页共12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12 页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g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 8.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①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 题,郑诗题目寓旨。(2 分) ②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 ,后者 。(2 分) 9.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 分) (1)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 ,铁马秋风大散关。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 (4) ,临清流而赋诗。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7)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 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 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 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 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 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2)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3)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丟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 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 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 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 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 了古镇的“居民” ⑤5)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 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 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6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 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査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 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 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η)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干载繁 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 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第6页共12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12 页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 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 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 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⑵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⑶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 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 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⑷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 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 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 了古镇的“居民”。 ⑸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 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 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⑹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 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 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 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⑺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 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 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

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8)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昊 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想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 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岀烨烨的火星 (9)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⑩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 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 ⑩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 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 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 古籍。 ⑩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 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 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 因吧 〔3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 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岀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渡流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 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 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 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石板”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显得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12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12 页 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⑻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 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想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 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⑼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⑽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 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 涵。 ⑾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 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 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 古籍。 ⑿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 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 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 因吧。 ⒀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 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渡流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 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 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 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5 分) A.作品以“石板”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显得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B.第(1)段总写河下镇古色古香的风貌,由面及点,引入对石板的描述 C.第(1)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以青灰色的镇子来衬托石板的古老。 D.第⑨)段提到皇帝的辇乘曾经过古镇,揭示了石板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原因 E.第①D段的第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笔触从历史转向现实 (2)第①D段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请作赏析。(6分) (3)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文中描写 雨水的主要作用(6分) “从前”的主要内容 雨水的主要作用: (4)纵观全文,试就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探究、概括。(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在搭梯子 成名之后的陈景润,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摘取(1+1〕)的璀璨明珠, 闵嗣鹤先生不幸去世,陈景润痛哭不已,他为失去一个真正了解他的数学家而悲伤,私下里他 曾告诉好友,闵先生去世了,今后谁来审他攻克(1+1)的论文稿呢?忧伤至极时分,他曾经悲 痛地说,我不做(1+1)了。纯朴的陈景润担心知音断绝,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他,理 解他,没有人能看得懂他的科研论文 人世间的冷遇、歧视、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可以诱杀创造的生命,然而,对于那些心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12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12 页 B.第⑴段总写河下镇古色古香的风貌,由面及点,引入对石板的描述。 C.第⑴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以青灰色的镇子来衬托石板的古老。 D.第⑼段提到皇帝的辇乘曾经过古镇,揭示了石板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原因。 E.第⑾段的第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笔触从历史转向现实。 (2)第⑾段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请作赏析。(6 分) (3)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文中描写 雨水的主要作用(6 分) “从前”的主要内容: 雨水的主要作用: (4)纵观全文,试就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探究、概括。(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我在搭梯子” 成名之后的陈景润,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摘取(1+1)的璀璨明珠, 闵嗣鹤先生不幸去世,陈景润痛哭不已,他为失去一个真正了解他的数学家而悲伤,私下里他 曾告诉好友,闵先生去世了,今后谁来审他攻克(1+1)的论文稿呢?忧伤至极时分,他曾经悲 痛地说,我不做(1+1)了。纯朴的陈景润担心知音断绝,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他,理 解他,没有人能看得懂他的科研论文。 人世间的冷遇、歧视、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可以诱杀创造的生命,然而,对于那些心

气不凡的人,也可能激起更大勇气,去搏取未来和明天。外国学者所称道的“逆境是一所难得 的学校”,原因便在于此。颂歌、鮮花、掌声、顺境同样会带来盲目的自满,诱发虚荣,让那 些奋斗者陶醉其中,而忘却了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使命。被胜利的欢歌所淹没的英雄已是屡见不 鲜了 我们一次次地在鲜花和赞美中寻觅陈景润的足迹。事业、家庭皆十分完美的陈景润,并没 有重蹈许多英雄的悲剧,他仍是一如既往地背着行囊,艰辛跋涉在通往哥德巴赫猜想顶峰的道 路上。 陈景润把做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1)的外围工作,形象地比喻为是“搭梯子″。“搭梯 子”何其容易?只有搭好人生的梯子,才有可能搭好科研攻关的梯子。 他是不屈的。1985年,陈景润已开始病重,开始,他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他从小 就多病,各种疾病像影子似地尾随着他,或许,是病久了,司空见惯,也就不当一回事了。他 哪像住院,随身带去了书、各种资料,病房成了工作室,日日夜夜,仍在不停地计算、推理, 时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令许多医生护士惊讶的是,几乎是打了个通宵的陈景润,第 二天早晨,精神仍是很好。有时,他担心医生来査房,便“故伎重演”打开手电,躲在被窝里 看书。他以燃烧自己生命之火的代价,希翼能搭起一座通往风光绮丽的峰巅的梯子。 他会想起杜甫咏诸葛亮那悲壮的诗句么?“岀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陈景 润生命的辞典中,他几乎没有提到过让一般人感到恐怖的死亡二字。他经受的苦难太多,亦已 经领略过死神的威胁,反而把这一切看淡了。他是一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任风雨飘 摇,任严霜厉雪,我自岿然如故。他那非凡的韧性和把生命力量弘扬到极致境界的精神,为人 们树立了一面最灿烂的生命之旗!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12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第 9 页 共 12 页 气不凡的人,也可能激起更大勇气,去搏取未来和明天。外国学者所称道的“逆境是一所难得 的学校”,原因便在于此。颂歌、鲜花、掌声、顺境同样会带来盲目的自满,诱发虚荣,让那 些奋斗者陶醉其中,而忘却了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使命。被胜利的欢歌所淹没的英雄已是屡见不 鲜了。 我们一次次地在鲜花和赞美中寻觅陈景润的足迹。事业、家庭皆十分完美的陈景润,并没 有重蹈许多英雄的悲剧,他仍是一如既往地背着行囊,艰辛跋涉在通往哥德巴赫猜想顶峰的道 路上。 陈景润把做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1)的外围工作,形象地比喻为是“搭梯子”。“搭梯 子”何其容易?只有搭好人生的梯子,才有可能搭好科研攻关的梯子。 他是不屈的。1985 年,陈景润已开始病重,开始,他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他从小 就多病,各种疾病像影子似地尾随着他,或许,是病久了,司空见惯,也就不当一回事了。他 哪像住院,随身带去了书、各种资料,病房成了工作室,日日夜夜,仍在不停地计算、推理, 时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令许多医生护士惊讶的是,几乎是打了个通宵的陈景润,第 二天早晨,精神仍是很好。有时,他担心医生来查房,便“故伎重演”打开手电,躲在被窝里 看书。他以燃烧自己生命之火的代价,希冀能搭起一座通往风光绮丽的峰巅的梯子。 他会想起杜甫咏诸葛亮那悲壮的诗句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陈景 润生命的辞典中,他几乎没有提到过让一般人感到恐怖的死亡二字。他经受的苦难太多,亦已 经领略过死神的威胁,反而把这一切看淡了。他是一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任风雨飘 摇,任严霜厉雪,我自岿然如故。他那非凡的韧性和把生命力量弘扬到极致境界的精神,为人 们树立了一面最灿烂的生命之旗!

在“搭梯子″的漫长岁月里,陈景润做过多少题目,真是算不清了。过去,他的草槁纸是 用麻袋装的,后来,一摞摞地置放在书房里,有不少还放在办公室中。他已去世一年多了,至 今,你走进数学所,在昔日同事的案头上,或者,在办公室的柜子里,陈景润的草槁纸随时可 能找到。字迹如镌如镂,恰似就在昨日留下的,印记着这位数学巨人深深浅浅的脚印,也印记 着无法让人释怀的记忆和淡淡的遗憾 陈景润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在不懈地做着“搭梯孑″的工作。他的最后一篇论文,是和 王天泽先生合作的《关于哥德巴赫问题》,梦魂牵绕数十年,数学皇冠的夺目异彩,一直烛照 着他生命的全部航程 陈景润病重期间,眼睛睁不开,需要按摩达一个多小时,才能睁开一点点,懂事的儿子欢 欢从小就给陈景润按摩,竟然练就了一手让专业医生都感到惊奇的按摩本领。然而,他的头脑 始终是清醒的,他躺在病榻上,和他的硏究生一起,仍在不懈地探索着攀登之路。 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华,遍寻数学的群山峻岭,陈景润虽然没有找到这条通往哥德巴赫猜 想(1+1)峰巅的神秘小径,也没有搭起那架耸立云天直达九霄的“梯子″,但他的人生轨迹所 焕发的崇高精神,却编织岀一道足以让后来者继续攀登的阶梯。人生的梯子,应当像陈景润那 样走,才能走进光辉的明天。(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是人世间的冷遇、歧视、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诱杀了陈景润创造的生命。 B.陈景润的家庭和事业都很美满,他没有重演许多英雄的悲剧,背着行囊一如既往地向数学峰 巅艰难攀登。 C.陈景润的一生始终做着“搭梯子”的工作,因为他的人生梯子搭得好,所以科学攻关的梯子 搭得很稳固。 D.我们现在仍能看到的陈景润办公室里的草稿纸上的字迹,所留下的淡淡的遗憾是陈景润没有 在有生之年摘取数学(1+1)的桂冠。 E.作者认为,人生的路应该像陈景润那样走,而科学研究的路就不能像他那样走,因为他没有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第10页共12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第 10 页 共 12 页 在“搭梯子”的漫长岁月里,陈景润做过多少题目,真是算不清了。过去,他的草稿纸是 用麻袋装的,后来,一摞摞地置放在书房里,有不少还放在办公室中。他已去世一年多了,至 今,你走进数学所,在昔日同事的案头上,或者,在办公室的柜子里,陈景润的草稿纸随时可 能找到。字迹如镌如镂,恰似就在昨日留下的,印记着这位数学巨人深深浅浅的脚印,也印记 着无法让人释怀的记忆和淡淡的遗憾。 陈景润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在不懈地做着“搭梯子”的工作。他的最后一篇论文,是和 王天泽先生合作的《关于哥德巴赫问题》,梦魂牵绕数十年,数学皇冠的夺目异彩,一直烛照 着他生命的全部航程。 陈景润病重期间,眼睛睁不开,需要按摩达一个多小时,才能睁开一点点,懂事的儿子欢 欢从小就给陈景润按摩,竟然练就了一手让专业医生都感到惊奇的按摩本领。然而,他的头脑 始终是清醒的,他躺在病榻上,和他的研究生一起,仍在不懈地探索着攀登之路。 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华,遍寻数学的群山峻岭,陈景润虽然没有找到这条通往哥德巴赫猜 想(1+1)峰巅的神秘小径,也没有搭起那架耸立云天直达九霄的“梯子”,但他的人生轨迹所 焕发的崇高精神,却编织出一道足以让后来者继续攀登的阶梯。人生的梯子,应当像陈景润那 样走,才能走进光辉的明天。(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 A.作者认为,是人世间的冷遇、歧视、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诱杀了陈景润创造的生命。 B.陈景润的家庭和事业都很美满,他没有重演许多英雄的悲剧,背着行囊一如既往地向数学峰 巅艰难攀登。 C.陈景润的一生始终做着“搭梯子”的工作,因为他的人生梯子搭得好,所以科学攻关的梯子 搭得很稳固。 D.我们现在仍能看到的陈景润办公室里的草稿纸上的字迹,所留下的淡淡的遗憾是陈景润没有 在有生之年摘取数学(1+1)的桂冠。 E.作者认为,人生的路应该像陈景润那样走,而科学研究的路就不能像他那样走,因为他没有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