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对联六副》教学反思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8
文件大小:31.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对联六副》教学反思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对联教学的反思 澂江九中刘小宏 新课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选编了六幅对联,打破了以往对 联难以入选教材的格局,很有点“敢为天下先‘的感觉,我为此感到 十分欣慰。但对此却作了一些反思 对联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民族文化 中独有的实用性文学创作形式,是和书法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有 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联可歌颂,可讽谕,长短灵活, 雅俗共赏。既可用于寄托思想抱负,表达爱憎情感。还可以祝愿事业 兴旺,生活美满,或用于红白喜事,寄寓悲欢哀乐,艺术价值,实用 价值兼而有之。尤其过春节所用的春联,可以表现一年的新气象,歌 颂新生活,用得最普遍,穷乡僻壤,在困难的人家,过年都要贴一幅 春联表示表示的。由此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在人们日常 生活中喜爱程度之深,运用之广,影响之大,非同一般。 对联的种类很多,除贴在门上欢庆春节的春联外,还有贴在相对 的两根柱子上的楹联,挂在堂屋下面墙上的堂联等等。从用途上说, 祝寿用的叫寿联,结婚用的叫婚联,吊祭死者的叫挽联,题国画上的 叫国画联,用于风景名胜处的叫名胜联……那么,对联这一文学形式 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其原因有二 其一,汉字是表意文字。一字一音,除少量联绵词外,一字一义, 方正整齐,音调分明,便于组成两两相对,整齐优美的句子。如果是 拼音文字,就难以做到了

对联教学的反思 澂江九中 刘小宏 新课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选编了六幅对联,打破了以往对 联难以入选教材的格局,很有点“敢为天下先‘的感觉,我为此感到 十分欣慰。但对此却作了一些反思: 对联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民族文化 中独有的实用性文学创作形式,是和书法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有 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联可歌颂,可讽谕,长短灵活, 雅俗共赏。既可用于寄托思想抱负,表达爱憎情感。还可以祝愿事业 兴旺,生活美满,或用于红白喜事,寄寓悲欢哀乐,艺术价值,实用 价值兼而有之。尤其过春节所用的春联,可以表现一年的新气象,歌 颂新生活,用得最普遍,穷乡僻壤,在困难的人家,过年都要贴一幅 春联表示表示的。由此可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在人们日常 生活中喜爱程度之深,运用之广,影响之大,非同一般。 对联的种类很多,除贴在门上欢庆春节的春联外,还有贴在相对 的两根柱子上的楹联,挂在堂屋下面墙上的堂联等等。从用途上说, 祝寿用的叫寿联,结婚用的叫婚联,吊祭死者的叫挽联,题国画上的 叫国画联,用于风景名胜处的叫名胜联……那么,对联这一文学形式 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其原因有二: 其一,汉字是表意文字。一字一音,除少量联绵词外,一字一义, 方正整齐,音调分明,便于组成两两相对,整齐优美的句子。如果是 拼音文字,就难以做到了

其二,我国古代就以“阴”、“阳”来概括对宇宙万物的认识。 这一认识通过语言表达为相反相对之义。因而在《诗经》、《楚辞》、 《庄子》等古籍中,就有不少对句,后来,对句在汉赋、骈文以及唐 代律诗中大量使用,要求渐趋趋严格,从律诗的对偶句中发展而形成 对联。 社会文化学告诉我们:一种语言和文学样式,越是广泛地运用, 就越应该被社会所重视。然而,与此规律背道而驰的现象却是:如今 的对联面临着江河日下、风光不再的危机--语文教材不选对联,语 文老师不讲对联,或索性不懂对联,写作课更与对联无关。从小学、 中学到大学,建国后基本不提倡。所以对联被大多数人视为雕虫小技、 旁门左道甚至是笔墨游戏。对联,在语文教学中备受冷落,与民间对 它的喜爱形成巨大反差 汉语教学的现状 传统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大多数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现今的语文 教学和学习中,常常是不经意地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对传统 文学样式的运用意识就更加淡薄了。汉语教学中的“汉”字被淡化甚 至抹杀,对传统的人文精神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曾几何时,我们有些人用印欧语系的语法规律来硬套汉语,结果 只能使汉语变得呆板、僵化,毫无生气可言。而我们汉语的组合是重 意合,语义、语境的因素大于西方语言意义上的“句法因素,汉语是 充满感受和体验精神的语言,是一种“神摄”而非“形摄”的语言。 应该反思一下: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了十多年的语法。但是

其二,我国古代就以“阴”、“阳”来概括对宇宙万物的认识。 这一认识通过语言表达为相反相对之义。因而在《诗经》、《楚辞》、 《庄子》等古籍中,就有不少对句,后来,对句在汉赋、骈文以及唐 代律诗中大量使用,要求渐趋趋严格,从律诗的对偶句中发展而形成 对联。 社会文化学告诉我们:一种语言和文学样式,越是广泛地运用, 就越应该被社会所重视。然而,与此规律背道而驰的现象却是:如今 的对联面临着江河日下、风光不再的危机-----语文教材不选对联,语 文老师不讲对联,或索性不懂对联,写作课更与对联无关。从小学、 中学到大学,建国后基本不提倡。所以对联被大多数人视为雕虫小技、 旁门左道甚至是笔墨游戏。对联,在语文教学中备受冷落,与民间对 它的喜爱形成巨大反差。 二、汉语教学的现状 传统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大多数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现今的语文 教学和学习中,常常是不经意地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对传统 文学样式的运用意识就更加淡薄了。汉语教学中的“汉”字被淡化甚 至抹杀,对传统的人文精神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曾几何时,我们有些人用印欧语系的语法规律来硬套汉语,结果 只能使汉语变得呆板、僵化,毫无生气可言。而我们汉语的组合是重 意合,语义、语境的因素大于西方语言意义上的“句法因素,汉语是 充满感受和体验精神的语言,是一种“神摄”而非“形摄”的语言。 应该反思一下: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了十多年的语法。但是

大多数人还是望着“语法”,一声叹息!我真觉得奇怪,自己的母语, 反而学不懂,是这些人“笨”呢?还是“语法”有什么问题?在民间, 些不懂“语法”的人话却说得好极了,生动极了。好多不懂语法的 作家文章不是也写得很出色吗?从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马建忠的 《马氏文通》(1898)算起,只不过一百年多一点的时间,难道之前 的人没有语法就不说话、写文章了吗?人是活的,语言是活的,干嘛 要给僵死的“语法”管住了呢?好多语言现象是语法所管不了的。王 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说过:“西洋的语法是法治的,中国的 语法是人治的。所以不能以其法为万灵仙丹,而必须重视人的体味、 领悟,神而明之。” 现在的汉语教学,存在的现象却是:“辛辛苦苦学习十余载,却 不会写诗作文;忙忙碌碌读书千百篇,仍不会阅读交际。”教师根据 课程标准,搞语法、排査知识点,像燕子衔泥筑巢一样,一点一点地 精心构筑着知识的殿堂。学生们也犹如嗷嗷待哺的乳燕,如饥似渴地 吞咽着诸如“读字、正音、遣词、造句…”在考试这根“魔棒”的 指挥下,师生被训练成解答a、b、c、d的高手,可到了实际生活中 却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文章,少文采;交际,口木讷;运用, 头雾。难怪语文界的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要发出如此的感叹:“十年 时间,2700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都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 咄怪事!”吕老的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因此,课堂教学要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弘扬人文 精神,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深文化积淀

大多数人还是望着“语法”,一声叹息!我真觉得奇怪,自己的母语, 反而学不懂,是这些人“笨”呢?还是“语法”有什么问题?在民间, 一些不懂“语法”的人话却说得好极了,生动极了。好多不懂语法的 作家文章不是也写得很出色吗?从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马建忠的 《马氏文通》(1898)算起,只不过一百年多一点的时间,难道之前 的人没有语法就不说话、写文章了吗?人是活的,语言是活的,干嘛 要给僵死的“语法”管住了呢?好多语言现象是语法所管不了的。王 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说过:“西洋的语法是法治的,中国的 语法是人治的。所以不能以其法为万灵仙丹,而必须重视人的体味、 领悟,神而明之。” 现在的汉语教学,存在的现象却是:“辛辛苦苦学习十余载,却 不会写诗作文;忙忙碌碌读书千百篇,仍不会阅读交际。”教师根据 课程标准,搞语法、排查知识点,像燕子衔泥筑巢一样,一点一点地 精心构筑着知识的殿堂。学生们也犹如嗷嗷待哺的乳燕,如饥似渴地 吞咽着诸如“读字、正音、遣词、造句……”在考试这根“魔棒”的 指挥下,师生被训练成解答 a、b、c、d 的高手,可到了实际生活中 却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文章,少文采;交际,口木讷;运用, 一头雾。难怪语文界的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要发出如此的感叹:“十年 时间,2700 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都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 咄怪事!”吕老的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因此,课堂教学要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弘扬人文 精神,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深文化积淀

三、传统的对联教学 古人对对联是相当重视的,文史学家周劭先生曾说过:“中国文 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 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联为基本功,这基本功练好了,才能 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周先生指明对联是各种韵文的“基础” 强调学好对联这门“基本功”是大有裨益的。 旧式教育盛行对联之风,上至尊荣显贵的皇族仕宦、下至凡夫俗 子、耕猎渔樵,无不视对联为体现个人才华素质的有效手段。我们大 家常见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就是当时常见的练 习对联的教材。这是集语音、词汇、沟通古今于一身的极好形式。旧 时儿童学习对联,从感性入手,先读有关对联的通俗读物,然后练习 对句。《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就是这样的书籍。下面分别对这 两册书各选一例来体会: (1)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天对地,风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三、传统的对联教学 古人对对联是相当重视的,文史学家周劭先生曾说过:“中国文 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 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联为基本功,这基本功练好了,才能 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周先生指明对联是各种韵文的“基础”。 强调学好对联这门“基本功”是大有裨益的。 旧式教育盛行对联之风,上至尊荣显贵的皇族仕宦、下至凡夫俗 子、耕猎渔樵,无不视对联为体现个人才华素质的有效手段。我们大 家常见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就是当时常见的练 习对联的教材。这是集语音、词汇、沟通古今于一身的极好形式。旧 时儿童学习对联,从感性入手,先读有关对联的通俗读物,然后练习 对句。《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就是这样的书籍。下面分别对这 两册书各选一例来体会: (1)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2) 天对地,风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读了这两则例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词语的对仗,必须在词汇意 义上属于同一大类,如以天文对天文,以人事对人事等。如“云对雨, 雪对风”,又如“三尺剑,六钧弓”;景对景,物对物,工整、严格。 另外,在词性上也要求基本相同,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 词对数量词等。还要求平仄相对。如:“云”是平声,“雪”便是仄 声;“雨”是仄声,“风”就是平声。 这样,学生熟读成诵,习惯成自然,最后达到应对自如的目的 难怪经常有人说:“过去的中国,是诗人的国土,是诗人的国度!” 在这个国度里,对联是一种全民参与的语文活动。前人有“学诗先学 对联”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远的就不说了,就拿大家所推崇的鲁迅先生来说吧!他从小就受 到传统的封建教育,,他在三味书屋时就学习过对联诗句。后来他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 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 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这篇文章建国后历年以来的教材好像都没有删除过,相信大家还记忆 犹新吧!学者钱剑夫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 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读了这两则例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词语的对仗,必须在词汇意 义上属于同一大类,如以天文对天文,以人事对人事等。如“云对雨, 雪对风”,又如“三尺剑,六钧弓”;景对景,物对物,工整、严格。 另外,在词性上也要求基本相同,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 词对数量词等。还要求平仄相对。如:“云”是平声,“雪”便是仄 声;“雨”是仄声,“风”就是平声。 这样,学生熟读成诵,习惯成自然,最后达到应对自如的目的。 难怪经常有人说:“过去的中国,是诗人的国土,是诗人的国度!” 在这个国度里,对联是一种全民参与的语文活动。前人有“学诗先学 对联”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远的就不说了,就拿大家所推崇的鲁迅先生来说吧!他从小就受 到传统的封建教育,,他在三味书屋时就学习过对联诗句。后来他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 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 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这篇文章建国后历年以来的教材好像都没有删除过,相信大家还记忆 犹新吧!学者钱剑夫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 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

之类,二年级二字,如‘天高对地厚、白马对黄牛’之类,三年级三 字四年级四字……”新中国成立后,不知何因,这种极富魅力的语文 教学活动被革了“命” 四、汉语中对联的作用 好多大师、学者受益于对联是不言而喻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关于 对联的论述是很精辟的,他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对“对联” 的作用从四个方面作了阐述: 1、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 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 对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4、对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旧时教师出对子考学生的事是经常发生的。鲁迅上私塾时,老师 出上联“独角兽”让学生对,答案可谓五花八门。老师独以鲁迅对的 “比目鱼”为最佳,给予表扬。因为“独角兽”中的"独“字不是数 词,却含有”一“的意思。而“比目鱼”中的“比”同样不是数词, 却含有“二”的意思,对得非常工整。郭沫若少年早慧,六、七岁念 私塾时,有一天,他和同学偷偷去摘庙里的果子。被老师知道后,先 是要体罚他们,后来又转念,出了个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 有谁?”让孩子们对出下联,并说谁对得好就免除处罚。郭沫若马上 对出:“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表现出他志大才髙,至今传 为佳话。好的对联,本身就是篇好文章。象清人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

之类,二年级二字,如‘天高对地厚、白马对黄牛’之类,三年级三 字四年级四字……”新中国成立后,不知何因,这种极富魅力的语文 教学活动被革了“命”! 四、汉语中对联的作用 好多大师、学者受益于对联是不言而喻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关于 对联的论述是很精辟的,他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对“对联” 的作用从四个方面作了阐述: 1、 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 2、 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 3、 对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4、 对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旧时教师出对子考学生的事是经常发生的。鲁迅上私塾时,老师 出上联“独角兽”让学生对,答案可谓五花八门。老师独以鲁迅对的 “比目鱼”为最佳,给予表扬。因为“独角兽”中的"独“字不是数 词,却含有”一“的意思。而 “比目鱼”中的“比”同样不是数词, 却含有“二”的意思,对得非常工整。郭沫若少年早慧,六、七岁念 私塾时,有一天,他和同学偷偷去摘庙里的果子。被老师知道后,先 是要体罚他们,后来又转念,出了个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 有谁?”让孩子们对出下联,并说谁对得好就免除处罚。郭沫若马上 对出:“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表现出他志大才高,至今传 为佳话。好的对联,本身就是篇好文章。象清人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

联,共一百八十字,被公认为“古今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 者”。全联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 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 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雨丹霞,莫孤负,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干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 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业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 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嬴得,几 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纵观这幅对联,上联写四周景色,下联写云南历史,洋洋洒洒,写 景寓情,情景交融,借史抒怀,气势不凡,浑然一体。联语对仗工整 严谨,字子珠圆玉润,有色有声,形神兼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当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 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 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是一种‘提炼’,是一种‘结 晶’或是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 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 到很大教益。 如清人戴远山赠友人联: 诗堪入画方称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联,共一百八十字,被公认为“古今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 者”。全联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 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 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雨丹霞,莫孤负, 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 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业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 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 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纵观这幅对联,上联写四周景色,下联写云南历史,洋洋洒洒,写 景寓情,情景交融,借史抒怀,气势不凡,浑然一体。联语对仗工整 严谨,字子珠圆玉润,有色有声,形神兼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当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 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 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是一种‘提炼’,是一种‘结 晶’或是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 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 到很大教益。” 如清人戴远山赠友人联: 诗堪入画方称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该联语言简练扼要,含蕴深切,警策动人。又如苏州拙政园四方 亭联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该联清新自然,形象、生动、传神,言简意深。 对联“文字天地小,含蕴天地大”,集中、鲜明地体现了汉语的 特色和魅力,做到了“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 对联,是我们汉语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以新的视角全面观 照它,鉴赏它、传承它、光大它,使对联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受到合理 的重视,并占有一席之地!

该联语言简练扼要,含蕴深切,警策动人。又如苏州拙政园四方 亭联: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该联清新自然,形象、生动、传神,言简意深。 对联“文字天地小,含蕴天地大”,集中、鲜明地体现了汉语的 特色和魅力,做到了“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 对联,是我们汉语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以新的视角全面观 照它,鉴赏它、传承它、光大它,使对联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受到合理 的重视,并占有一席之地!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