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七章(7.1)害虫治理策略发展的阶段

第一节害虫治理策略发展的阶段 人类控制害虫的策略,从本质上讲已经历了三个 发展历程。 1940年前、即合成农药未诞生时人类被动的依靠 生态体系自有的调控能力控制害虫的危害。 1940~1995间的第二个历程又经历了害虫防治、 协调防治、综合治理即种群数量控制三个阶段。 1996年后害虫治理进入了可持续控制的新阶段。 我国的森林害虫的治理开始于1949年
人类控制害虫的策略,从本质上讲已经历了三个 发展历程。 1940年前、即合成农药未诞生时人类被动的依靠 生态体系自有的调控能力控制害虫的危害。 19401995间的第二个历程又经历了害虫防治、 协调防治、综合治理即种群数量控制三个阶段。 1996年后害虫治理进入了可持续控制的新阶段。 我国的森林害虫的治理开始于1949年。 第一节 害虫治理策略发展的阶段

1.害虫防治(化学防治) Inpest contro|=|0 1940~1963年随DDT等杀虫剂的产生,受当时社会、 科技环境下,过份信赖有机农药,主张消灭害虫。 害虫策略是:当害虫种群数量发展到有为害威胁 的趋势时,应及时进行防治,以保护生产免受损失。 害虫防治实践证实,使用化学杀虫剂无法消灭森 林害虫,频繁地使用农药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会 引发其它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1.害虫防治(化学防治)Inpest control=IC 19401963年随DDT等杀虫剂的产生,受当时社会、 科技环境下,过份信赖有机农药,主张消灭害虫。 害虫策略是:当害虫种群数量发展到有为害威胁 的趋势时,应及时进行防治,以保护生产免受损失。 害虫防治实践证实,使用化学杀虫剂无法消灭森 林害虫,频繁地使用农药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会 引发其它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2.协调防治 Integrated contor I=|TG 随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化学农药认识的加深, 1963~1970年提出了协调防治策略:防治害虫时化学 防治要与生物防治相协调,避免主要害虫产生抗药性 和再猖獗、次要害虫的大量发生、以保护农林生产不 受损失。 这一策略虽然强调了混交林、营林措施、抗虫树 种、天敌的作用,但仍然是依重于杀虫剂
2.协调防治Integrated contorl=ITC 随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化学农药认识的加深, 19631970年提出了协调防治策略:防治害虫时化学 防治要与生物防治相协调,避免主要害虫产生抗药性 和再猖獗、次要害虫的大量发生、以保护农林生产不 受损失。 这一策略虽然强调了混交林、营林措施、抗虫树 种、天敌的作用,但仍然是依重于杀虫剂

3.综合防治IPM害虫种群数量控制 是1966~1972年提出,1975年实施的策略:依据生态学 原理和经济学原则,选取最优技术组配方案,把有害生物 种群数量较长时间的稳定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以获取最 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特点:运用生态学原理管理害虫,允许害虫存在,强 调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对害虫的控制,及措施的协调使用。 IPM的产生是生态学与害虫防治学融合而发展起来的理 论,是较完善、实践性较强的治虫策略。 缺点:IPM坚持控制害虫危害的威胁,防治指标订的较 格,大多数治理措施还离不开杀虫剂
3.综合防治IPM害虫种群数量控制 是19661972年提出,1975年实施的策略:依据生态学 原理和经济学原则,选取最优技术组配方案,把有害生物 种群数量较长时间的稳定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以获取最 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特点:运用生态学原理管理害虫,允许害虫存在,强 调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对害虫的控制,及措施的协调使用。 IPM的产生是生态学与害虫防治学融合而发展起来的理 论,是较完善、实践性较强的治虫策略。 缺点:IPM坚持控制害虫危害的威胁,防治指标订的较 严格,大多数治理措施还离不开杀虫剂

4.害虫的可持续控制sPM 策略:以森林生态体系为基础,通过对该体系的维护与 调控以增强其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充分发挥其对有害生物的 自然制衡作用,必要时在不破坏该体系功能及结构稳定的前 题下引入外部因素削弱害虫的危害,将害虫的种群控制于生 境、社会及经济容许的范围内。 特点:SPM强调以生态体系为基础,但并不排除其它行 之有效的治虫技术,在使用杀虫剂时应首先考虑是否对生境 的影响及隐患。 此外,还有害虫生态控制论ERMP(与PM的实质一致) 及主要针对卫生害虫提出的害虫全部种群管理TPM等策略
4.害虫的可持续控制SPM 策略:以森林生态体系为基础,通过对该体系的维护与 调控以增强其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充分发挥其对有害生物的 自然制衡作用,必要时在不破坏该体系功能及结构稳定的前 题下引入外部因素削弱害虫的危害,将害虫的种群控制于生 境、社会及经济容许的范围内。 特点:SPM强调以生态体系为基础,但并不排除其它行 之有效的治虫技术,在使用杀虫剂时应首先考虑是否对生境 的影响及隐患。 此外,还有害虫生态控制论ERMP(与IPM的实质一致); 及主要针对卫生害虫提出的害虫全部种群管理TPM等策略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2.2)昆虫的基本特征.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3.3)昆虫的呼吸与循环系统.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2.3)昆虫的腹部.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昆虫分类(5.2)昆虫纲的分目.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昆虫分类(5.1)分类原理.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6.2)非生物因素.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6.4)昆虫的地理分布.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课程的任务.ppt
- 《观赏植物应用》讲义ppt电子课件.ppt
- 《插花艺术》第六章 插花的配色.ppt
- 《景观生态学》第一章 生态学知识.ppt
- 《景观生态学》第七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ppt
- 《景观生态学》第六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ppt
- 《景观生态学》第五章 景观变化.ppt
- 《景观生态学》第三章 景观结构.ppt
- 《景观生态学》第四章 景观的生态过程.ppt
- 《景观生态学》第三章(3-4) 景观的整体结构.ppt
-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ppt
- 《世界森林概况》(英文版) Sales and Marketing Group, Information.pdf
- 《世界森林概况》(英文版) ANNEX 2 DATA TABLES.pdf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七章(7.3)害虫种群数量的控制及其实施过程.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七章(7.2)森林害虫的控制原理及方法.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一章(1.2)昆虫的地位与特点.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一章(1.3)昆虫的生态学及经济意义.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3.5)内分逖和生殖器管.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4.3)昆虫的胚后发育及变态.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4.2)昆虫的胚胎发育.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3.2)昆虫体内器官的位置.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一章(1.4)森林昆虫的发展历史.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4.5)世代和年生活史.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6.7)昆虫的生命表及其意义.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6.3)生物因素.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4.2)生殖方式.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3.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3.1)昆虫的体壁与肌肉.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2.1)昆虫的头部.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3.2)昆虫的消化与排泄系统.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4.4)昆虫的行为与多型现象.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2.2)昆虫的胸部.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一章(1.5)中国对森林昆虫学的贡献.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