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6.2)非生物因素

第二节非生物因素 气候因子影响昆虫的生长与发育。利用气候因子与 昆虫群落、种群间的关系,调控害虫的种群数量是进行 害虫治理的重要手段。 温度 昆虫是变温动物,本身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强,生 命活动所需要的热量除利用新陈代谢产生的化学能外 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热。 外界气温的变化直接与虫体的代谢水平和发育速 率相关
第二节 非生物因素 气候因子影响昆虫的生长与发育。利用气候因子与 昆虫群落、种群间的关系,调控害虫的种群数量是进行 害虫治理的重要手段。 一、温度 昆虫是变温动物,本身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强,生 命活动所需要的热量除利用新陈代谢产生的化学能外, 主要是吸收太阳辐射热。 外界气温的变化直接与虫体的代谢水平和发育速 率相关

由于气候带间温度的差异、各昆虫种类生存的 适温范围又不同,温度也是决定昆虫地理分布范围的 个重要条件。 (一)温度与昆虫发育的关系 昆虫度过夏季的高温与冬季的低温是以停止生长发 育的形式(停育或滞育)越夏和越冬的。 个体及种群所处的发育阶段、生理状态、栖息环境 中的其它因素不同,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不同。 正常季节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气温突然升高或降低 对昆虫有很强的致死作用
由于气候带间温度的差异、各昆虫种类生存的 适温范围又不同,温度也是决定昆虫地理分布范围的一 个重要条件。 (一)温度与昆虫发育的关系 昆虫度过夏季的高温与冬季的低温是以停止生长发 育的形式(停育或滞育)越夏和越冬的。 个体及种群所处的发育阶段、生理状态、栖息环境 中的其它因素不同,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不同。 正常季节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气温突然升高或降低 对昆虫有很强的致死作用

1.适温范围 将适合某昆虫生存的温度范围称为温区,据昆虫在 温区内发育及反应特点,将温区由低到高划分如下 I致死低温区、ⅠI亚致死停育低温区、III适温 区、IV亚致死停育高温区、V致死高温区。 昆虫发育较理想的是适温区,该温区可细分为低适 温、最适温、高适温三个亚区。 20 III
1.适温范围 将适合某昆虫生存的温度范围称为温区,据昆虫在 温区内发育及反应特点,将温区由低到高划分如下: I 致死低温区、II 亚致死停育低温区、III 适温 区、IV 亚致死停育高温区、 V 致死高温区。 昆虫发育较理想的是适温区,该温区可细分为低适 温、最适温、高适温三个亚区

2温度变化对昆虫的影响 温度影响昆虫的发育速率,也对成虫的生殖和 寿命有直接的影响。 表51落叶松叶蜂雌虫产卵率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12.514.115.120.024.6 产卵粒数13.2917.6729.0944.4465.00 产卵率%18.1624.1539.7560.7388.82 注:雌虫抱卵73.18粒
2.温度变化对昆虫的影响 温度影响昆虫的发育速率,也对成虫的生殖和 寿命有直接的影响。 表5—1 落叶松叶蜂雌虫产卵率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 ℃ 12.5 14.1 15.1 20.0 24.6 产卵粒数 13.29 17.67 29.09 44.44 65.00 产卵率% 18.16 24.15 39.75 60.73 88.82 注:雌虫抱卵73.18粒

低温引起昆虫死亡的原因主要的是:代谢消耗与 生理失调、体液结冰。当温度下降或升高时虫体内各类 代谢系统的下降速度并不一致,因而加重了对某一物质 的代谢消耗致使代谢失调而死亡。低温导致体液结冰可 使细胞内的原生质失水,质、膜分离,破坏了细胞与组 织的结构,进而引起昆虫死亡。 昆虫的抗寒性在于:在冬季到来前体内积累了充 分的营养物质,越冬期间降低了代谢水平、提高了代谢 调节能力。一些昆虫越冬前体内脂肪类物质积累、游离 水分减少、结合水增多,降低了体液结冰的温度、使过 冷却点明显下降,耐寒性也随之提高
低温引起昆虫死亡的原因主要的是:代谢消耗与 生理失调、体液结冰。当温度下降或升高时虫体内各类 代谢系统的下降速度并不一致,因而加重了对某一物质 的代谢消耗致使代谢失调而死亡。低温导致体液结冰可 使细胞内的原生质失水,质、膜分离,破坏了细胞与组 织的结构,进而引起昆虫死亡。 昆虫的抗寒性在于:在冬季到来前体内积累了充 分的营养物质,越冬期间降低了代谢水平、提高了代谢 调节能力。一些昆虫越冬前体内脂肪类物质积累、游离 水分减少、结合水增多,降低了体液结冰的温度、使过 冷却点明显下降,耐寒性也随之提高

过冷却点:当虫体温度随环境温度下降止0℃以 下某一温度T时,虫体的体温又突然上升并接近于0℃, 而后再继续下降止与1外界温度变化 环境温度相同的T2时 结冰,则T1为过冷却o℃ 点、T为体液的冰点。1 T 虫体温度变化 寒带地区的一些昆虫产生了忍受体液结冰、细胞 内冰晶机械损伤的生理破坏的耐寒机能,适应了这些 地区冬季的恶劣环境
过冷却点:当虫体温度随环境温度下降止0℃以 下某一温度T1时,虫体的体温又突然上升并接近于0℃, 而后再继续下降止与 环境温度相同的T2时 结冰,则T1为过冷却 点、T2为体液的冰点。 寒带地区的一些昆虫产生了忍受体液结冰、细胞 内冰晶机械损伤的生理破坏的耐寒机能,适应了这些 地区冬季的恶劣环境

(一)适温区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的关系 在适温区随温度的升高昆虫的生长发育速率加快。 若以V表示某种昆虫在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速率, N表示完成该发育阶段所需要的天数, 则1天所完成的发育进度为1/N、V=1/N, V和温度呈直线相关。 在适温区:温度偏高时发育速率的增值减慢、高 温时下降,其总趋势为一近“S”型的曲线,即符合罗辑 斯蒂 Logistic模式:V=K/(1+ea-bx)—V发育速率,x温 度,K发育速率的上限值,a、b常数,e=2.718
在适温区随温度的升高昆虫的生长发育速率加快。 若以V表示某种昆虫在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速率, N表示完成该发育阶段所需要的天数, 则1天所完成的发育进度为1/N、V=1/N, V和温度呈直线相关。 在适温区:温度偏高时发育速率的增值减慢、高 温时下降,其总趋势为一近“S”型的曲线,即符合罗辑 斯蒂Logistic模式:V=K/(1+e a-bx)——V发育速率,x温 度,K发育速率的上限值,a、b常数,e=2.718。 (二)适温区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的关系

昆虫的发育在适温区常存在范围狭窄的最适温亚 区:在该温区内常出现发育速率恒定的现象,所以常 致使罗辑斯蒂曲线模型的符合程度降低。 0.4 T 15 25 落叶松叶蜂幼虫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罗辑斯 蒂模型:V=0.0567/(1+e2.1140.2043T), 温度和产卵的关系为:V=1/(1+e502350.2846T)
昆虫的发育在适温区常存在范围狭窄的最适温亚 区:在该温区内常出现发育速率恒定的现象,所以常 致使罗辑斯蒂曲线模型的符合程度降低。 落叶松叶蜂幼虫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罗辑斯 蒂模型:V=0.0567/(1+e2.1141-0.2043 T), 温度和产卵的关系为:V=1/(1+e5.0235-0.2846 T)

(三)积温与有效积温 工1积温 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 成某一发育阶段所摄入的热量总数为一个常数,这 个常数就是该发育阶段的积温,K=TN(K一积温、单 位是日度,T—平均温度,N发育天数)。 温度℃ 幼虫-蛹天数 蛹-成虫天数 18 7 6 K(日度) 126 108
(三)积温与有效积温 1.积温 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 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摄入的热量总数为一个常数,这 个常数就是该发育阶段的积温,K=T·N(K—积温、单 位是日度,T—平均温度,N—发育天数)。 温度℃ 幼虫-蛹天数 蛹-成虫天数 18 7 6 K(日度) 126 108

2有效积温 ①定义在发育温区内昆虫只在低适温亚区的最低 限即发育起点温度以上发育,因此从日平均温度T内 减去发育起点C以下的温度所得到的积温为有效积温, 计算式为:K=(T-C)N K、C及其标准差的计算: K=(nvT;-∑V∑T)/[n∑V2-(xv1)2 G(∑V2∑T;-∑V1∑V1∑T;)/[n∑V12-(∑V)2 S=[∑(T;-T1)2/n]12.1是T的理论值
① 定义 在发育温区内昆虫只在低适温亚区的最低 限即发育起点温度以上发育,因此从日平均温度 T 内 减去发育起点C以下的温度所得到的积温为有效积温, 计算式为:K=(T-C)N K、C及其标准差的计算: K=(n∑ViTi-∑Vi∑Ti)/[n∑Vi 2-(∑Vi) 2] , C=(∑Vi 2∑Ti-∑Vi∑Vi∑Ti)/ [n∑Vi 2-(∑Vi) 2] SC =[∑(Ti-TI ′)2/ n]1/2………TI ′是Ti的理论值 2.有效积温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6.4)昆虫的地理分布.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课程的任务.ppt
- 《观赏植物应用》讲义ppt电子课件.ppt
- 《插花艺术》第六章 插花的配色.ppt
- 《景观生态学》第一章 生态学知识.ppt
- 《景观生态学》第七章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ppt
- 《景观生态学》第六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ppt
- 《景观生态学》第五章 景观变化.ppt
- 《景观生态学》第三章 景观结构.ppt
- 《景观生态学》第四章 景观的生态过程.ppt
- 《景观生态学》第三章(3-4) 景观的整体结构.ppt
-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ppt
- 《世界森林概况》(英文版) Sales and Marketing Group, Information.pdf
- 《世界森林概况》(英文版) ANNEX 2 DATA TABLES.pdf
- 《世界森林概况》(英文版) ANNEX 1 ACRONYMS.pdf
- 《世界森林概况》(英文版) Recent trends in fiscal policies in the forest sector in africa.pdf
- 《世界森林概况》(英文版)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orest sector.pdf
- 《世界森林概况》(英文版) How sustainable use of forests can contribute.pdf
- 《世界森林概况》(英文版) Sustainable use an freshwater resources: the role of forests.pdf
- 《世界森林概况》(英文版) PART‖ SELECTED CURRENT ISSUES IN THE FOREST SECTOR.pdf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昆虫分类(5.1)分类原理.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昆虫分类(5.2)昆虫纲的分目.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2.3)昆虫的腹部.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3.3)昆虫的呼吸与循环系统.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2.2)昆虫的基本特征.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七章(7.1)害虫治理策略发展的阶段.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七章(7.3)害虫种群数量的控制及其实施过程.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七章(7.2)森林害虫的控制原理及方法.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一章(1.2)昆虫的地位与特点.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一章(1.3)昆虫的生态学及经济意义.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3.5)内分逖和生殖器管.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4.3)昆虫的胚后发育及变态.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4.2)昆虫的胚胎发育.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3.2)昆虫体内器官的位置.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一章(1.4)森林昆虫的发展历史.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4.5)世代和年生活史.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6.7)昆虫的生命表及其意义.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6.3)生物因素.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4.2)生殖方式.ppt
- 《森林昆虫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3.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