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三章 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习题)

第三章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 一、名词解释 1、林分结构 2、初始密度(造林密度) 3、经营密度4、3/2幂法则5、最终产量恒 定法则6、合理密度7、群状配置(簇式配置、植生组配置)8、纯林9、混交林 10、树种直接作用11、树种间接作用12、化感作用13、主要树种14、优势树种 15、伴生树种16、混交方法17、植生组混交 二、填空 1、林分结构是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包 括 2、人工林种植点的配置主要分为 和 两大类。 3、生长在一起的两种植物的生态位关系主要有 和 三种形式。 4、伴生树种主要有 和 笔作用 三、判断 1、造林密度适当增大,能减少木材中节疤的数量及大小。 、一般培有大径材(锯材、枕木、胶合板材等)的造林密度宜小一些。 3 大多数以产果为主要目的的经济林,在造林密度一般是比较大的, 4、营造以利用生物量为主要目的的薪炭林和超短轮伐期纸浆林,一般都采用稀植。 5、一般喜光而速生的树种宜稀,如杨树等:耐荫而初期生长较慢的宜密,如云杉、侧柏等。 6、干形通直而自然整枝良好的宜稀,如杉木等:干形易弯曲且自然整枝不良的宜密,如马 尾松: 7、树冠宽阔而且根系庞大的宜稀,如毛白杨等:树冠狭窄而且根系紧凑的宜密,如箭杆杨。 8、在较为湿润地区,从单位面积上能够容纳一定径阶(不计年龄)的林木株数多少来看,立 地条件好的地方多稀些,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则密些。 9、从经营要求来看,立地条件好而宜于培育大径阶材的宜稀,立地条件差而只能育中小径 阶材的宜稍密。 10、就培有技术的总体而言 培有技术越细致,越集约,林木就越速生,就越没必要密植 11、培有防护林、风景游憩林等生态公益林,应培有纯林。 12、培有速生丰产用材林、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及经济林等商品林,可营造纯林。 13、造林地区和造林地立地条件极端严酷或特殊(如严寒、盐碱、水湿、贫、干早等)的地 一般仅有少数适应性强的树种可以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营造纯林。除此以外 的立地条件都可以营造混交林。 14、天然林中树种一般较为丰富,层次复杂,应按照生态规律培育混交林。而人工林根据培 有目标可以营造混交林,也可营造纯林 15、生产中小径级木材,培育周期短或较短,可营造纯林,反之,为生产中大径级木材,则 需营造混交林。 16、现时单一林产品销路币场,并预测一个时期内补会对该林产品的需求量不可能发生变化 时,应营造纯林,以便大量快速向市场提供林产品。但如对市场把握不准,则混交林更 易于适应市场变化。 四、简答 1、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主要是什么?
第三章 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 一、名词解释 1、林分结构 2、初始密度(造林密度) 3、经营密度 4、3/2 幂法则 5、最终产量恒 定法则 6、合理密度 7、群状配置(簇式配置、植生组配置) 8、纯林 9、混交林 10、树种直接作用 11、树种间接作用 12、化感作用 13、主要树种 14、优势树种 15、伴生树种 16、混交方法 17、植生组混交 二、填空 1 、 林分 结构 是 指组 成林 分的 林 木群 体各 组 成成 分的 空间 和 时间 分布 格局 , 包 括 、 、 和 。 2、人工林种植点的配置主要分为 和 两大类。 3、生长在一起的两种植物的生态位关系主要有 、 和 三种形式。 4、伴生树种主要有 、 和 等作用。 三、判断 1、造林密度适当增大,能减少木材中节疤的数量及大小。 2、一般培育大径材(锯材、枕木、胶合板材等)的造林密度宜小一些。 3、大多数以产果为主要目的的经济林,在造林密度一般是比较大的。 4、营造以利用生物量为主要目的的薪炭林和超短轮伐期纸浆林,一般都采用稀植。 5、一般喜光而速生的树种宜稀,如杨树等;耐荫而初期生长较慢的宜密,如云杉、侧柏等。 6、干形通直而自然整枝良好的宜稀,如杉木等;干形易弯曲且自然整枝不良的宜密,如马 尾松; 7、树冠宽阔而且根系庞大的宜稀,如毛白杨等;树冠狭窄而且根系紧凑的宜密,如箭杆杨。 8、在较为湿润地区,从单位面积上能够容纳一定径阶(不计年龄)的林木株数多少来看,立 地条件好的地方多稀些,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则密些。 9、从经营要求来看,立地条件好而宜于培育大径阶材的宜稀,立地条件差而只能育中小径 阶材的宜稍密。 10、就培育技术的总体而言,培育技术越细致,越集约,林木就越速生,就越没必要密植。 11、培育防护林、风景游憩林等生态公益林,应培育纯林。 12、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及经济林等商品林,可营造纯林。 13、造林地区和造林地立地条件极端严酷或特殊(如严寒、盐碱、水湿、贫瘠、干旱等)的地 方,一般仅有少数适应性强的树种可以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营造纯林。除此以外 的立地条件都可以营造混交林。 14、天然林中树种一般较为丰富,层次复杂,应按照生态规律培育混交林。而人工林根据培 育目标可以营造混交林,也可营造纯林。 15、生产中小径级木材,培育周期短或较短,可营造纯林,反之,为生产中大径级木材,则 需营造混交林。 16、现时单一林产品销路通畅,并预测一个时期内社会对该林产品的需求量不可能发生变化 时,应营造纯林,以便大量快速向市场提供林产品。但如对市场把握不准,则混交林更 易于适应市场变化。 四、简答 1、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主要是什么?

2、结构合理的混交林有何优点和作用? 3、混交林树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4、混交林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5、混交林主要有哪些混交方法? 五、论述 1、试述林分密度的作用规律 2、试述混交林和纯林的应用条件。(试述如何决定营造纯林还是混交林)
2、结构合理的混交林有何优点和作用? 3、混交林树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4、混交林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5、混交林主要有哪些混交方法? 五、论述 1、试述林分密度的作用规律。 2、试述混交林和纯林的应用条件。(试述如何决定营造纯林还是混交林)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二章 造林树种选择(答案).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二章 造林树种选择(习题).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一章 森林立地(答案).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一章 森林立地(习题).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绪论(答案).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绪论(习题).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森林培育学教程(共二十二章).doc
- 石河子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森林培育讲稿(共十七章).doc
- 石河子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授课教案(任课教师:胡晓静).doc
- 石河子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考试大纲.doc
- 石河子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 石河子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生活力测定.doc
- 石河子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种子含水量测定.doc
- 石河子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发芽测定.doc
- 石河子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净度测定.doc
- 石河子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指导书(林学专业用).doc
- 石河子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指导书(林学专业用).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森林培育复习内容.doc
- 《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平原与风沙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 6.2 农林复合经营技术.ppt
- 《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平原与风沙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 6.1 农田防护林.ppt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三章 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答案).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四章 森林地生长发育及其调控(习题).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四章 森林地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答案).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五章 林木种子(习题).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五章 林木种子(答案).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六章 苗木培育(习题).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六章 苗木培育(答案).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七章 造林技术(习题).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七章 造林技术(答案).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九章 造林规划设计(习题).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九章 造林规划设计(答案).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十章 林地及林木抚育管理(习题).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十章 林地及林木抚育管理(答案).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十一章 森林抚育采伐(习题).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十章 林地及林木抚育管理(答案).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十二章 林分改造(习题).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十三章 森林收获与更新(习题).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十二章 林分改造(答案).doc
-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十三章 森林收获与更新(答案).doc
- 石河子大学:《恢复生态学》课程授课教案(任课教师:周朝彬、宋于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