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23页)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23
文件大小:1.4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课件(23页)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知人论世儒家 开创者:孔子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性质: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洽的思想。 >代表著作: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 秋》 六艺即六经:《易》《书》《诗》《礼》《乐》 《春秋》 lanxIa ancon

➢开创者:孔子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性质: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代表著作: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 秋》 六艺即六经:《易》《书》《诗》《礼》《乐》 《春秋》 知人论世——儒家

知人论世—孔子 在世时间:公元前551-前479年 姓孔名丘,字仲尼 籍贯:鲁国 家世: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 故为孔姓。先世是宋国贵族,孔子第六代先 祖孔父嘉在一次宫廷斗争中被杀,其子木金 父(此说本于匡亚明;杨伯峻说是曾孙孔防 叔。)避难奔鲁,从此定居鲁国的陬邑。父 亲叔梁纥为鲁国陬邑的大夫,母亲叫颜征

在世时间:公元前551-前479年 姓孔名丘,字仲尼 籍贯:鲁国 家世: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 故为孔姓。先世是宋国贵族,孔子第六代先 祖孔父嘉在一次宫廷斗争中被杀,其子木金 父(此说本于匡亚明;杨伯峻说是曾孙孔防 叔。)避难奔鲁,从此定居鲁国的陬邑。父 亲叔梁纥为鲁国陬邑的大夫,母亲叫颜征。 知人论世——孔子

知人论世—孔子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父亲是个军人。 3岁:父死。母亲带他从陬邑迁居到鲁国都城曲 阜。 26岁至27岁:出仕,任“乘田”、“委吏 30-37岁:开始收学生。 37-55岁:教育事业的发展。 55-68岁:周游列国,宣传主张,希望实现自己 的政治理想 68-73岁:回鲁国,开始修订工作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父亲是个军人。 3岁:父死。母亲带他从陬邑迁居到鲁国都城曲 阜。 26岁至27岁:出仕,任“乘田”、“委吏”。 30-37岁:开始收学生。 37-55岁:教育事业的发展。 55-68岁:周游列国,宣传主张,希望实现自己 的政治理想; 68-73岁:回鲁国,开始修订工作。 知人论世——孔子

关于《论语》 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 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 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 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孔子的智慧》)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 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 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 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孔子的智慧》)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二十篇: 论语 《学而》《为政》《八佾》 半部论语治天下 发次第劝习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 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 论语 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 回答 不人不有不/学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 亦不亦朋亦不 君知乐自说时 子而乎远乎 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 乎不 方 慍 来 形 春秋孔丘著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 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陕西篮游出版社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 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 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 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 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 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 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思考与探究第一则 思考:仪封人认为孔子 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 是怎样刻画孔子这一形 象的? 借仪封之口,用 木铎”喻孔子,高度 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 尚精神。—侧面描 写

思考:仪封人认为孔子 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 是怎样刻画孔子这一形 象的? 借仪封之口,用 “木铎”喻孔子,高度 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 尚精神。——侧面描 写

思考第二则: 1、“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 2、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 3、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思考第二则: 1、“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 2、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 3、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 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 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 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 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 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 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 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 识和历史责任感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 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 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 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 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 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 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 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 识和历史责任感

共2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