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学年度第一学期洪里初中九年级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_洪里初中九年级语文第四次月考答案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 洪里初中九年级语文第四次月考参考答案 卷面书写6分 考考你的基础。(25分) 1、亵,谮:2、白茫茫一片:截取;看:依仗:3、(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 隆也。(2)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可怜白 发生(5)略;4、有欢乐,也有忧愁,可谓是一首悲喜交响乐:5、略:6、一个二氧化硫分 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7、老辈人坚韧刚强,立场坚定:年轻一代敢于冲浪: 老一辈和年轻一代应互相理解、共同进步:8、拟人、排比:拟人、夸张:借代、比喻:9C、 试试你的阅读(44分) (一)11、朦胧(蒙昽)篮(蓝)芒(茫)12、远离故乡的路:寻求人生的路:13、指 自由、幸福、平等的生活;14、BAC;15、他的愿望是改变眼前苦难的生活,比较容易实现 “我”的愿望是希望将来有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新生活,难于实现:16、议论:对踏出希望之 路的信心;17、略:(二)18、时间:19、因为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 命:20、引用论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2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22、时不我待:白驹过隙:23、从珍惜时间方面谈:;24、略。(三)25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26、吉凶征兆;戴孝:屈服;明白。27、C:;28、略:29、高 潮,结局;30、疑问句;判断句;倒装句;31、表明已不畏强暴,敢于献身,迫使秦王让步 32、唐雎智斗秦王。33.(1)静态动态(2)思乡怨别 三、名著在我心中(10分) 4、“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 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焚意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夏宝玉终于离弃“温 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蔑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蠃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 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35、《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 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處、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36、《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操,“智绝”是道 葛亮,“义绝”是关羽。 37、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吴,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 好汉在“黄冈泥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置取生辰 38、《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 洞口的对联是“蕉果史福地,水资润洞天” 39、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獍八戒,百变猴头孙凭,憨厚老成沙和尚,阿 弥陀佛是麑。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四、练练你的文笔(65分) 参照中考作文的标准
2006~2007 学年度第一学期 洪里初中九年级语文第四次月考参考答案 卷面书写 6 分 一、考考你的基础。(25 分) 1、亵,谮;2、白茫茫一片;截取;看;依仗;3、(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 隆也。(2)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可怜白 发生(5)略;4、有欢乐,也有忧愁,可谓是一首悲喜交响乐;5、略;6、一个二氧化硫分 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7、老辈人坚韧刚强,立场坚定:年轻一代敢于冲浪: 老一辈和年轻一代应互相理解、共同进步:8、拟人、排比;拟人、夸张;借代、比喻;9C、 10D、 二、试试你的阅读(44 分) (一)11、朦胧(蒙昽)篮(蓝)芒(茫)12、远离故乡的路;寻求人生的路;13、指 自由、幸福、平等的生活;14、BAC;15、他的愿望是改变眼前苦难的生活,比较容易实现; “我”的愿望是希望将来有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新生活,难于实现;16、议论;对踏出希望之 路的信心;17、略;(二)18、时间;19、因为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 命;20、引用论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2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22、时不我待;白驹过隙;23、从珍惜时间方面谈;24、略。(三)25、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26、吉凶征兆;戴孝;屈服;明白。27、C;28、略;29、高 潮,结局;30、疑问句;判断句;倒装句;31、表明已不畏强暴,敢于献身,迫使秦王让步; 32、唐雎智斗秦王。33.(1)静态 动态 (2)思乡怨别 三、名著在我心中(10 分) 34、“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 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 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 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35、《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 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36、《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 葛亮,“义绝”是关羽。 37、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吴用,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 好汉在“黄冈泥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智取生辰纲。 38、《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 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39、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 弥陀佛是唐僧。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40、略 四、练练你的文笔(65 分) 参照中考作文的标准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06~07学年度第一学期洪里初中九年级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_洪里初中九年级语文第四次月考.doc
- 06~07学年度第一学期洪里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答案.doc
- 06~07学年度第一学期洪里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doc
- 06~07学年度第一学期洪里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_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答案.doc
- 06~07学年度第一学期洪里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_九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doc
- 06~07学年度第一学期洪里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答案.doc
- 06~07学年度第一学期洪里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doc
- 05-06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答题纸.doc
- 05-06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_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初一语文月考试题.doc
- 05--06年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zmj-1774-20639.doc
- (语文版)绵阳市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学情调查题_zmj-1639-29607.doc
-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默写训练练习_zmj-4920-34569.doc
- (语文版)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专项训练之病句修改_zmj-4954-34570.doc
-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诗歌赏析资料(第六单元)_zmj-5977-7521.doc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题(1-5单元)_2006年秋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doc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题(1-5单元)_2006年秋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doc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题(1-5单元)_2006年秋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doc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题(1-5单元)_2006年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doc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题(1-5单元)_2006年秋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doc
- (语文版)2006年秋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题(1-5单元)_2006年秋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doc
- 07—08学年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测评试卷_zmj-6929-42099.doc
- 07-08学年度苏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_zmj-3518-29366.doc
- 07-08学年度苏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_zmj-7148-29367.doc
- 08届苏教版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讲义及练习_zmj-4992-39088.doc
- 08届高中会考篇目复习汇总之三(成语俗语)_zmj-5411-30975.doc
- 1951年至2006年历年来高考作文题目汇总(附优秀作文满分作文)_zmj-8079-17720.doc
- 2001—2007年高考病句题汇编及解析_2001—2007年高考病句题汇编及解析.doc
- 2002—2007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题与解析汇编_20070822174245268.doc
- 2003—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集锦_2001-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集锦1栏.doc
- 2003—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集锦_zmj-9161-19908.doc
- 2003中考语文试卷含分析(44套)_2003中考试题的亮点.doc
- 2003中考语文试卷含分析(44套)_上海市.doc
- 2003中考语文试卷含分析(44套)_仙桃市.doc
- 2003中考语文试卷含分析(44套)_北京市.doc
- 2003中考语文试卷含分析(44套)_南京市.doc
- 2003中考语文试卷含分析(44套)_南昌市.doc
- 2003中考语文试卷含分析(44套)_南通市.doc
- 2003中考语文试卷含分析(44套)_咸宁市.doc
- 2003中考语文试卷含分析(44套)_大连市.doc
- 2003中考语文试卷含分析(44套)_天津市.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