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践报告)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问题的调查研究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9
文件大小:12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实践报告)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问题的调查研究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课题: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研究 研究目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断言:“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压力越大。”作为 现代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因内心承载的压力而引发的一幕幕惨剧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各级 高等教育院校的不断重演的悲剧—一自杀现象,唤起了我们的疑惑:自杀现象与高等教育院 校的教育是否有关联,倘若有,是怎样的联系?能否定论自杀现象在名牌高校、高学历人群 中更为普遍?或者自杀现象在男女生、贫富生、文理生等不同角色中有否差异或关联?进而 深度探讨大学生自杀原因,呼吁社会根据自杀现象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以促进大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珍爱生命。 研究方向:1.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的自杀现象的比较 2.大学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自杀现象的比较 3.男女生、贫富生、文理生自杀现象的比较等 研究对象(样本构成):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 重庆科技职业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商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 调查方式: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初步抽样调查,样本数量为200人:以访谈形式与心 理咨询师交流进行进一步分析;利用网络、期刊杂志等方式搜集关于大学生自杀的各方面数 据等。 调查成果展示:心理访谈稿数据分析小论文 小组成员及分工:武葳07300150096(负责调查问卷的制作、统计调查数据和数据分析) 袁盼07300150091(负责课题提纲整理、心理访谈及撰写访谈稿、整 体内容及成果审核) 樊静07300260080(负责搜集往年自杀相关资料、最后成果汇总的小 论文、制作课题光盘) (另:我们三人都有发放调查问卷及回收的工作)

课题: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研究 研究目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断言:“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压力越大。”作为 现代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因内心承载的压力而引发的一幕幕惨剧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各级 高等教育院校的不断重演的悲剧——自杀现象,唤起了我们的疑惑:自杀现象与高等教育院 校的教育是否有关联,倘若有,是怎样的联系?能否定论自杀现象在名牌高校、高学历人群 中更为普遍?或者自杀现象在男女生、贫富生、文理生等不同角色中有否差异或关联?进而 深度探讨大学生自杀原因,呼吁社会根据自杀现象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以促进大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珍爱生命。 研究方向:1.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的自杀现象的比较 2.大学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自杀现象的比较 3.男女生、贫富生、文理生自杀现象的比较等 研究对象(样本构成):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 重庆科技职业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商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 调查方式: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初步抽样调查,样本数量为 200 人;以访谈形式与心 理咨询师交流进行进一步分析;利用网络、期刊杂志等方式搜集关于大学生自杀的各方面数 据等。 调查成果展示:心理访谈稿 数据分析 小论文 小组成员及分工:武葳 07300150096(负责调查问卷的制作、统计调查数据和数据分析) 袁盼 07300150091(负责课题提纲整理、心理访谈及撰写访谈稿、整 体内容及成果审核) 樊静 07300260080(负责搜集往年自杀相关资料、最后成果汇总的小 论文、制作课题光盘) (另:我们三人都有发放调查问卷及回收的工作)

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制作人武葳07300150096 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1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4份。 问卷共设计28道题目,18道单项选择题,8道多项选择题,2道填空题。 由于问卷发放的范围有限,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的一二年级学生,导致此次的 调查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以下为问卷样本以及详细的数据统计,统计数据主要采用图表形式 注:由于问卷对象的局限性,只收集到7%的专科学历,93%的本科学历的数据。硕士和 博士的选项落空。其中,86.5%的同学在大学一年级,9.6%的同学在大学二年级,3.8%的同 学在大学三年级 以下为具体的分析情况: 此次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为104,男生45人,女生59人(下图中1-男生,2-女生) 问卷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如下图 11%

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制作人 武葳 07300150096 此次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共发放 180 份问卷,回收 112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 104 份。 问卷共设计 28 道题目,18 道单项选择题,8 道多项选择题,2 道填空题。 由于问卷发放的范围有限,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的一二年级学生,导致此次的 调查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以下为问卷样本以及详细的数据统计,统计数据主要采用图表形式。 注:由于问卷对象的局限性,只收集到 7%的专科学历,93%的本科学历的数据。硕士和 博士的选项落空。其中,86.5%的同学在大学一年级,9.6%的同学在大学二年级,3.8%的同 学在大学三年级。 以下为具体的分析情况: 此次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为 104,男生 45 人,女生 59 人(下图中 1-男生,2-女生) 问卷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 43% 57% 1 2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如下图 2 % 11% 31% 36% 15% 5 %

蓝色区域代表17岁;红色区域代表18岁;黄色区域代表19岁;绿色区域代表20岁;紫 色区域代表21岁;粉红色区域代表22岁 被调查人所属院校分类: 院校分类示意图 系列1 人46 10 院校类别 注:1-高职高专2普通本科3点本科4名牌院校 调查对象的家庭情况为,19%的同学父母离异,81%的同学家庭完整;家庭贫困的人数占 6%,一般的人数占84%,较富裕的为6%,没有收集到富裕的数据(由于未能给出评判家 庭状况的具体收入数据,出现了断层现象):65%的同学是独生子女,其余35%不是独生子女。 在非独生子女的同学之中,10%的同学家中有2个孩子,58%的同学家中有3个孩子,32%的 同学家中有4个孩子。 调查对象家庭分布情况 家庭分布情况 注:1代表农村;2代表城镇;3代表中小城市;4代表大城市 所调查对象中,农村占23%,城镇占28%,中小城市占24%,大城市占25% 每月消费情况

蓝色区域代表 17 岁;红色区域代表 18 岁;黄色区域代表 19 岁;绿色区域代表 20 岁;紫 色区域代表 21 岁;粉红色区域代表 22 岁。 被调查人所属院校分类: 院校分类示意图 4 4 6 3 4 2 1 0 1 0 2 0 3 0 4 0 5 0 1 2 3 4 院校类别 数量 系列1 注:1--高职高专 2-普通本科 3-重点本科 4-名牌院校 调查对象的家庭情况为,19%的同学父母离异,81%的同学家庭完整;家庭贫困的人数占 6% ,一般的人数占 84% ,较富裕的为 6% ,没有收集到富裕的数据(由于未能给出评判家 庭状况的具体收入数据,出现了断层现象);65%的同学是独生子女,其余 35%不是独生子女。 在非独生子女的同学之中,10%的同学家中有 2 个孩子,58%的同学家中有 3 个孩子,32%的 同学家中有 4 个孩子。 调查对象家庭分布情况: 家庭分布情况 24 30 25 26 0 5 10 15 20 25 30 35 1 2 3 4 类别 人数 注:1 代表农村;2 代表城镇;3 代表中小城市;4 代表大城市 所调查对象中,农村占 23% ,城镇占 28% ,中小城市占 24% ,大城市占 25%。 每月消费情况:

月消费示意图 ◆34 ◆15 5 消费量/元 所调查对象中,34人的月消费在[100,500](元)内,44人在(500,800](元),15 人在(800,1000内,11人的月消费大于1000元 考虑到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这一数据的统计只能大致体现大学生们的生活水平。 所调查对象中,32%的同学(即33人)在中小学阶段面对过朋友或同学自杀的现实 其中13人(占33人中的39%)对生命的看法因此受到了影响,大多数人(85%)通过悲剧 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轻易放弃”,但其余15%的同学认为“是否选 择死亡是个人的自由” 在问及“是否同意名校的大学生面对更多的压力,更易产生心理偏差”时,394%的同 学选择了“同意”,60.6%的同学选择了“不同意”。 其中“同意”的在选择“同意理由”(可多选)一项时,39.4%(共计41人)同学中, 780%的同学选择了A项,即“就读于名牌院校,竞争压力大,易产生自卑、抑郁等人格障 碍,导致惨象发生”:390%的同学选择了B项,“父母对孩子基于过高期望,施加更多压力 给孩子”;7%的同学选择了C项,“很可能是因为重点大学生的基因中带有特殊的遗传信息 以及环境因子的作用”;2.4%的同学选择D项,“其他”,给出理由是:“好孩子们大多从小 就心理变态。” 在不同意上述观点的60.6%同学中(共计63人),26.7%的同学选择的理由是,“重点与 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都是青年人,情绪处于不稳定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普遍现象” 349%的同学选择了B项,“同是大学生,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普通院校的大学生面对更 大的就业压力”:29.7%的同学选择了C项,“是否走向轻生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159% 的同学选择了D项,“是否走向轻生与事件的突发性及当时的环境有关”;48%的同学选择 了“其他”,并列举了观点:“重点学校的学生也并不全是书呆子,能进重点院校就一定有能

所调查对象中,34 人的月消费在[100,500](元)内,44 人在(500,800](元),15 人在(800,1000]内,11 人的月消费大于 1000 元。 考虑到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这一数据的统计只能大致体现大学生们的生活水平。 所调查对象中,32%的同学(即 33 人)在中小学阶段面对过朋友或同学自杀的现实, 其中 13 人(占 33 人中的 39%)对生命的看法因此受到了影响,大多数人(85%)通过悲剧 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轻易放弃”,但其余 15%的同学认为“是否选 择死亡是个人的自由”。 在问及“是否同意名校的大学生面对更多的压力,更易产生心理偏差”时,39.4%的同 学选择了“同意”,60.6%的同学选择了“不同意”。 其中“同意”的在选择“同意理由”(可多选)一项时,39.4%(共计 41 人)同学中, 78.0%的同学选择了 A 项,即“就读于名牌院校,竞争压力大,易产生自卑、抑郁等人格障 碍,导致惨象发生”;39.0%的同学选择了 B 项,“父母对孩子基于过高期望,施加更多压力 给孩子”;7%的同学选择了 C 项,“很可能是因为重点大学生的基因中带有特殊的遗传信息, 以及环境因子的作用”;2.4%的同学选择 D 项,“其他”,给出理由是:“好孩子们大多从小 就心理变态。” 在不同意上述观点的 60.6%同学中(共计 63 人),26.7%的同学选择的理由是,“重点与 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都是青年人,情绪处于不稳定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普遍现象”; 34.9%的同学选择了 B 项,“同是大学生,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普通院校的大学生面对更 大的就业压力”;29.7%的同学选择了 C 项,“是否走向轻生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15.9% 的同学选择了 D 项,“是否走向轻生与事件的突发性及当时的环境有关”;4.8%的同学选择 了“其他”,并列举了观点:“重点学校的学生也并不全是书呆子,能进重点院校就一定有能 月消费示意图 3 4 4 4 1 5 1 1 0 1 0 2 0 3 0 4 0 5 0 0 1 2 3 4 5 消费量/元 人数

力,有能成为精英的潜力,一般不会轻易放弃生命。” 42.3%的同学(共计44人)选择“同意高年级的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更易 轻生”,57.7%的同学持相反观点。在“同意理由”项中(此项可多选),32.8%的同学认为 “高年级的大学生看待问题更加深刻,易看透人生,走向极端”,88.6%的同学选择B项 “高年级的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多且比较集中,来自于各方的压力比较大”,15.9%的同学认 为“高年级的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更多,易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在选择“不同意的理由” (此题可多选)时,67.7%的同学中(共计60人),26.7%的同学选择A项,“高年级的大学 生应当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53.3%的同学选择B项,“是否选择轻生更多的取决于个 人的性格,而并非学历高低”,250%的同学选择“是否走向轻生与事件的突发性及当时的环 境有关”,2.3%的同学选择“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不分年龄”。 962%的同学对生命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深刻,3.8%的同学则并非如此 谈到现阶段对生命的理解,92.3%的同学赞成“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3.8%的 同学倾向于“生无可恋,死亡是一种解脱”,1.9%的同学觉得无所谓,对生命没有什么深刻的 理解,1.9%的同学给出自己的观点:“既然活着就要活出点意义。” 在情绪调节方式的选择方面,只有6.7%的同学在情绪低落时会想到去做心理咨询, 57.7%的同学选择向朋友或亲人倾诉,而60.6%的同学则选择自己消化,13.5%的同学选择其 他方式 在上述多种调节方式中,有20.2%的同学认为心理咨询的效果较好,69.3%的同学认为 向朋友或家人倾诉效果会比较突出,33.7%的同学认为自己恢复会比较好,4.8%的同学选择 其他方式 对频繁出现的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看法 000604000 6 1.逃避现实,不负责任的表现;2..自主做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无可厚非:3.面对

力,有能成为精英的潜力,一般不会轻易放弃生命。” 42.3%的同学(共计 44 人)选择“同意高年级的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更易 轻生”,57.7%的同学持相反观点。在“同意理由”项中(此项可多选),32.8%的同学认为 “高年级的大学生看待问题更加深刻,易看透人生,走向极端”, 88.6%的同学选择 B 项, “高年级的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多且比较集中,来自于各方的压力比较大”,15.9%的同学认 为“高年级的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更多,易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在选择“ 不同意的理由” (此题可多选)时,67.7%的同学中(共计 60 人),26.7%的同学选择 A 项,“高年级的大学 生应当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 53.3%的同学选择 B 项,“是否选择轻生更多的取决于个 人的性格,而并非学历高低”, 25.0%的同学选择“是否走向轻生与事件的突发性及当时的环 境有关”, 2.3%的同学选择“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不分年龄”。 96.2%的同学对生命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深刻,3.8%的同学则并非如此。 谈到现阶段对生命的理解,92.3%的同学赞成“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3.8%的 同学倾向于“生无可恋,死亡是一种解脱”,1.9%的同学觉得无所谓,对生命没有什么深刻的 理解,1.9%的同学给出自己的观点:“既然活着就要活出点意义。” 在情绪调节方式的选择方面,只有 6.7%的同学在情绪低落时会想到去做心理咨询, 57.7%的同学选择向朋友或亲人倾诉,而 60.6%的同学则选择自己消化,13.5%的同学选择其 他方式。 在上述多种调节方式中,有 20.2%的同学认为心理咨询的效果较好,69.3%的同学认为 向朋友或家人倾诉效果会比较突出,33.7%的同学认为自己恢复会比较好,4.8%的同学选择 其他方式。 对频繁出现的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看法: 1.逃避现实,不负责任的表现;2. .自主做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无可厚非;3. 面对 8 8 1 2 1 9 1 0 8 4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0 9 0 100 1 2 3 4 5 6

残酷现实的解脱,值得理解;4.应当谴责社会;5.无所谓:6.其他 数据分析图中,选择1的同学有88人(占总人数的85%),选择2的同学有12人(占 总人数的1154%),选择3的同学有19人(占总数的1827%),选择3的同学有10人(占 总人数的962%),选择4的同学有10人(占总人数的961%),选择5的同学有8人(占 总人数的769%),选择6的同学有4人(占总人数的385%) 调查对象对大学生自杀原因理解 85 A.情感;B.学业、就业压力大,超过个人的负荷能力;C.家庭条件差,过早得担负起支 撑家庭生计的责任:D.父母离异:E.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问题,缺乏与他人的交流:F.疾病 G某些大学生的基因中带有特殊的遗传信息,再加上环境因子的作用.:H.80后一代,多是 独生子女,生活及自理能力差,不能承受压力;I.其他 抽样情况如上图。85人选择A项,95人选择B项,39人选择C项,31人选择D项 79人选择E项,21人选择F项,17人选择G项,35人选择H项,5人选择I项,其他原因 导致,未给出具体答案

残酷现实的解脱,值得理解;4. 应当谴责社会;5. 无所谓;6.其他 数据分析图中,选择 1 的同学有 88 人(占总人数的 85%),选择 2 的同学有 12 人(占 总人数的 11.54%),选择 3 的同学有 19 人(占总数的 18.27%),选择 3 的同学有 10 人(占 总人数的 9.62%),选择 4 的同学有 10 人(占总人数的 9.61%),选择 5 的同学有 8 人(占 总人数的 7.69%),选择 6 的同学有 4 人(占总人数的 3.85%)。 调查对象对大学生自杀原因理解: A.情感;B.学业、就业压力大,超过个人的负荷能力;C.家庭条件差,过早得担负起支 撑家庭生计的责任;D. 父母离异;E.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问题,缺乏与他人的交流;F.疾病; G 某些大学生的基因中带有特殊的遗传信息,再加上环境因子的作用.;H.80 后一代,多是 独生子女,生活及自理能力差,不能承受压力;I.其他___ 抽样情况如上图。85 人选择 A 项,95 人选择 B 项,39 人选择 C 项,31 人选择 D 项, 79 人选择 E 项,21 人选择 F 项,17 人选择 G 项,35 人选择 H 项,5 人选择 I 项,其他原因 导致,未给出具体答案。 8 5 9 5 3 9 3 1 7 9 2 1 1 7 3 5 5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0 9 0 100 人数

对现实生活的满意程度 大学生对现在生活的满意程度 46% 41% 46%的同学对现有的生活表示满意,41%的同学感觉一般,9%的同学不满意,4%的同学 无所谓。 受挫后不同生源产生轻生念头的比例: 黄色区域(29%)代表城市,红色区域(29%)代表城镇,蓝色区域(42%)代表农村 在生活受挫后,16%的同学(共计17人)产生过轻生的念头。在这16%的同学中,不同 生源的同学占了不同的比例,如上图。 在16%有过自杀倾向的同学当中,18%的同学能及时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以及自身背负 的责任而放弃轻生,82%的同学通过朋友或亲人规劝走出了轻生的阴影,而“通过心理咨询 化解了心结”项空选。 针对“学校面对大学生的自杀事件增多的现实应采取的措施”选项中(多选),44.2%

对现实生活的满意程度: 46%的同学对现有的生活表示满意,41%的同学感觉一般,9%的同学不满意,4%的同学 无所谓。 受挫后不同生源产生轻生念头的比例: 黄色区域(29%)代表城市,红色区域(29%)代表城镇,蓝色区域(42%)代表农村。 在生活受挫后,16%的同学(共计 17 人)产生过轻生的念头。在这 16%的同学中,不同 生源的同学占了不同的比例,如上图。 在 16%有过自杀倾向的同学当中,18%的同学能及时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以及自身背负 的责任而放弃轻生,82%的同学通过朋友或亲人规劝走出了轻生的阴影,而“通过心理咨询 化解了心结”项空选。 针对“学校面对大学生的自杀事件增多的现实应采取的措施”选项中(多选),44.2% 大学生对现在生活的满意程度 46% 41% 9 % 4 % 42% 29% 29%

的同学建议学校应尽量增加与家长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情况,与家长一齐面对问题,74.0% 的同学选择“加强心理指导,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创办心理教育书刊等,完善心理危机预警 机制”,70.2%的同学选择了C项,“发动学生之间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同龄人之间的对话 打开他们的心结”,39.4%的同学要求“改革教育体制,取消不合理考试等,以适应学生发展, 减轻学生压力”,而11.5%的同学则倾向于加强学校的高层建筑的防护。 针对社会应当采取的措施(多选),41.3%的同学认为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 机会,改善就业环境”,78.8%的同学选择“增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帮助大学生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45.2%的同学支持“建立一定的社会组织,援助失业或因其他原因产生心理 偏差的的大学生

的同学建议学校应尽量增加与家长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情况,与家长一齐面对问题,74.0% 的同学选择“加强心理指导,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创办心理教育书刊等,完善心理危机预警 机制”,70.2%的同学选择了 C 项,“发动学生之间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同龄人之间的对话, 打开他们的心结”,39.4%的同学要求“改革教育体制,取消不合理考试等,以适应学生发展, 减轻学生压力”,而 11.5%的同学则倾向于加强学校的高层建筑的防护。 针对社会应当采取的措施(多选),41.3%的同学认为社会应该“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 机会,改善就业环境”,78.8%的同学选择“增加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帮助大学生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45.2%的同学支持“建立一定的社会组织,援助失业或因其他原因产生心理 偏差的的大学生

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研究”之 心理访谈 为了更好的做好我们的课题研究,以更专业的角度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而探究 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及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等。5月5日下午,我跟复旦大学心 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余蓉蓉老师进行了一次关于该话题的访谈,从一个有经验的专业心理老师 那里寻求到了一些比较有效的答案。以下是这次访谈的主要内容: Q1:余老师您好!我想了解一下平时来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多吗? 余:还蛮多的,大概一年有1000人左右吧。 Q2:那来咨询的学生的学历(本、硕、博)多是在哪个阶段呢? 余:都有的,但是本科生的比例应该要更大一点。 Q3:那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是关于哪方面的呢? 余:各方面都有的,比如大学生活的适应啊、学习啊、职业规划啊、自我认识的偏差啊、 情感啊等等。一般来说,大一新生刚进校会有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等情况,他们也会过来咨 询,寻求帮助,对于适应这一方面主要是体现在低年级学生上的。然后也还会有同学觉得进 到大学里面来之后,平时上课或者作业都是很宽松的,以致没有自制力的学生就会完全失去 学习的重心,找不到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对学习乃至未来都很迷茫,这也是来 的学生里很常见的一些问题。其次,对于大三大四的同学或者硕士博士生,他们更关心也更 迫切想要了解的是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等,所以他们也很多人会过来做一些关于 职业发展方面的心理测试,让心理老师给些指导和建议等。还有些同学就是在进入这种名牌 院校后,到处都碰到强人,觉得自己在学校里简直是太微不足道了,跟以前中小学时的落差 太大,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偏差,这种情况就是自我认识方面的问题了。 Q4:那么来咨询的学生是心理问题还比较轻的时候就会选择来呢?还是已经等到很严 重的时候才会来啊? 余:这也不一定的,两种情况都有。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还是比较强的,轻微的 心理问题也是会受到重视的。 Q5:好的,那在了解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之后,我们就进入今天的重头戏部分吧 就是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据您所知,复旦每年都会有学生自杀吗? 余:不是的。(那一般有的话,自杀人数是在多少呢?)具体不清楚。 Q6:那据您所知道的一些情况和数据看,又可以反映出一种怎样的信息呢?比如本硕 博的比例、男女生、文理生、贫困富裕生等的比例

“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研究”之 心理访谈 为了更好的做好我们的课题研究,以更专业的角度了解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而探究 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及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等。5 月 5 日下午,我跟复旦大学心 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余蓉蓉老师进行了一次关于该话题的访谈,从一个有经验的专业心理老师 那里寻求到了一些比较有效的答案。以下是这次访谈的主要内容: Q1:余老师您好!我想了解一下平时来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多吗? 余:还蛮多的,大概一年有 1000 人左右吧。 Q2:那来咨询的学生的学历(本、硕、博)多是在哪个阶段呢? 余:都有的,但是本科生的比例应该要更大一点。 Q3:那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是关于哪方面的呢? 余:各方面都有的,比如大学生活的适应啊、学习啊、职业规划啊、自我认识的偏差啊、 情感啊等等。一般来说,大一新生刚进校会有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等情况,他们也会过来咨 询,寻求帮助,对于适应这一方面主要是体现在低年级学生上的。然后也还会有同学觉得进 到大学里面来之后,平时上课或者作业都是很宽松的,以致没有自制力的学生就会完全失去 学习的重心,找不到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对学习乃至未来都很迷茫,这也是来 的学生里很常见的一些问题。其次,对于大三大四的同学或者硕士博士生,他们更关心也更 迫切想要了解的是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等,所以他们也很多人会过来做一些关于 职业发展方面的心理测试,让心理老师给些指导和建议等。还有些同学就是在进入这种名牌 院校后,到处都碰到强人,觉得自己在学校里简直是太微不足道了,跟以前中小学时的落差 太大,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偏差,这种情况就是自我认识方面的问题了。 Q4:那么来咨询的学生是心理问题还比较轻的时候就会选择来呢?还是已经等到很严 重的时候才会来啊? 余:这也不一定的,两种情况都有。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还是比较强的,轻微的 心理问题也是会受到重视的。 Q5:好的,那在了解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之后,我们就进入今天的重头戏部分吧, 就是关于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据您所知,复旦每年都会有学生自杀吗? 余:不是的。(那一般有的话,自杀人数是在多少呢?)具体不清楚。 Q6:那据您所知道的一些情况和数据看,又可以反映出一种怎样的信息呢?比如本硕 博的比例、男女生、文理生、贫困富裕生等的比例

余:对不起,关于这些数据的具体信息我们这里没有,所以我也不是很清楚 Q7:那么,据您的经验跟判断,您是否认为名校的学生比普通高校或专科院校的学生 承受的压力更大?硕士博士跟本科生比呢? 余:这个因为我没怎么接触过那些学校的学生,我也不能妄下定论的。事实我是不太清 楚的。 Q8:好的,那么面对每年都有大学生自杀的这种情况,我们如何来解释其发生的根本 原因呢? 余:其实原因我们是一直都在探究的,就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主要还是3大类。 1)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生活适应问题,集中在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专业 不理想、学习没兴趣、对前途茫然)、人际关系的处理(孤僻等)、环境刺激(包 括大学新环境不适应、生活不习惯等)。其中具体说来,大一新生主要是生活 环境不适应和对未来目标的茫然,大二主要是学习和情感问题比较多,大三主 要是考研,大四就业问题最为突出。此外就还有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家庭纠纷、 严重的身体疾患等挫折打击。 2)精神障碍因素。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患抑 郁症的人通常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孤独空虚、办事犹豫、自责自罪、情感脆 弱,近90%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念头乃至采取过自杀行为而未遂,约15%的抑 郁症患者最终成功自杀,大学生中抑郁症患者的比例有增长的趋势,因此这 块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3)个性人格因素。对于一些大学生的某些个性特征,特别是其中的消极心理品质 是自杀行为发生的潜在因素。比如像性格孤僻内向、自卑抑郁,存在认知偏差、 容易悲观失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差,情绪不稳、易走极端等 以上都是很常见并且不可忽视的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轻生念头甚而采取行动的因素 Q9:从以上分析的种种情况来看,您对于减少进而杜绝这种自杀现象的发生有没有什么 有效的方法呢?或者说为了避免大学生自杀悲剧的不断重演,您觉得我们学生、学校、社会 应该采取什么实际有效的措施呢? 余:很多时候自杀就是那么一刹那思想的偏差,所以我们应从平时对周围人的关心,大 家多多沟通做起。学生们要养成开朗阳光的性格,不要凡事都憋在心里,弄得自己闷闷不乐 乃至产生心理偏差:还应有善于求助的意识,遇到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时要懂得求助,不管 是照周围的朋友老师还是到心理中心咨询,都要及时打开心结;如果发现周围的同学最近比

余:对不起,关于这些数据的具体信息我们这里没有,所以我也不是很清楚。 Q7:那么,据您的经验跟判断,您是否认为名校的学生比普通高校或专科院校的学生 承受的压力更大?硕士博士跟本科生比呢? 余:这个因为我没怎么接触过那些学校的学生,我也不能妄下定论的。事实我是不太清 楚的。 Q8:好的,那么面对每年都有大学生自杀的这种情况,我们如何来解释其发生的根本 原因呢? 余:其实原因我们是一直都在探究的,就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主要还是 3 大类。 1)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生活适应问题,集中在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专业 不理想、学习没兴趣、对前途茫然)、人际关系的处理(孤僻等)、环境刺激(包 括大学新环境不适应、生活不习惯等)。其中具体说来,大一新生主要是生活 环境不适应和对未来目标的茫然,大二主要是学习和情感问题比较多,大三主 要是考研,大四就业问题最为突出。此外就还有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家庭纠纷、 严重的身体疾患等挫折打击。 2) 精神障碍因素。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患抑 郁症的人通常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孤独空虚、办事犹豫、自责自罪、情感脆 弱,近 90%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念头乃至采取过自杀行为而未遂,约 15%的抑 郁症患者最终成功自杀,大学生中抑郁症患者的比例有增长的趋势,因此这一 块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3) 个性人格因素。对于一些大学生的某些个性特征,特别是其中的消极心理品质 是自杀行为发生的潜在因素。比如像性格孤僻内向、自卑抑郁,存在认知偏差、 容易悲观失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差,情绪不稳、易走极端等。 以上都是很常见并且不可忽视的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轻生念头甚而采取行动的因素。 Q9:从以上分析的种种情况来看,您对于减少进而杜绝这种自杀现象的发生有没有什么 有效的方法呢?或者说为了避免大学生自杀悲剧的不断重演,您觉得我们学生、学校、社会 应该采取什么实际有效的措施呢? 余:很多时候自杀就是那么一刹那思想的偏差,所以我们应从平时对周围人的关心,大 家多多沟通做起。学生们要养成开朗阳光的性格,不要凡事都憋在心里,弄得自己闷闷不乐, 乃至产生心理偏差;还应有善于求助的意识,遇到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时要懂得求助,不管 是照周围的朋友老师还是到心理中心咨询,都要及时打开心结;如果发现周围的同学最近比

共19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