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粘类小麦研究及建拓》课程教学资源(文献综述)第二十三章 叶绿体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
文件大小:64.67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这种变异可能破坏了叶绿体与细胞核、线粒体之间固有的平衡,从而导致CMS形成。 李继耕也得到同样的结论,他还对叶绿体蛋白,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不育 系和保持系之间存在差异,它认为CMS与叶绿体DNA,叶绿体蛋白以及叶绿体超微结 构之间存在某些联系是肯定的。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5 这种变异可能破坏了叶绿体与细胞核、线粒体之间園有的平衡,从而导致CMS形成 李继耕也得到同样的结论,他还对叶绿体蛋白,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不育 系和保持系之间存在差异,它认为CMS与叶绿体DNM,叶绿体蛋白以及叶绿体超微结 构之间存在某些联系是肯定的。叶绿体DNA的突变引起它所编码的一系列特性的变化, 使雄性不育有性受到影响也是可能的88昀刘祚昌对小麦CMS系及其保持系的 RUBP羧化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等电聚焦电泳图上,该酶由核基因控制的小亚基在 两系间不表现差异,而由叶绿体基因组控制的大亚基则有差异,而且发现CMS系的 RUBP羧化酶活性高于相应的保持系,说明RUBP羧化酶与CMS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关系。李家洋(196)研究认为CS与保持系的叶绿体类囊体膜多肽有显著差异,在 双向电泳图中,两系在3d附近脉斑的大小、数量和分布均不同,从而暗示叶绿体类 囊体膜多肽的组成与CMS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网 前,mDNA与S的关系似乎更靠近一些,而qDNA与CMS的关系结论不 这与叶绿体具有相对保守性是分不开的。CMS不育的分子机理在植物中的研究较 为广泛深入,而在小麦中的研究较少,对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的深入研究,将很有助于小 麦杂种优势利用中最佳不育途径的创建。 §3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制 §3创制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创制不育系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原始不育系的创制和优良不育系的转育。 §311回交转育法 回交转育是创制不育系最常用的方法,多以某一不育类型不育系为母本,常規品种 或高代品系为轮回亲本,进行直接回交转育,小麦、水稻等作物不育系转育都采用这一方 法。其具体做法是,针对某一已选育的不育系在某一方面所带有的缺陷,釆用经测交筛 选证明与该不育系含有相同核内育性基因的某优良品种为轮叵亲本,连续进行核置换回 交,以育成新的不育系如图1l-1所示 不育系 甲品种 ♀ S(msms) x nmsms 回交7-8代 msms N(msms) 甲品种不育系 品种保持系 图Ⅰ-1直接回交法转育不育系的遗传模式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这种变异可能破坏了叶绿体与细胞核、线粒体之间固有的平衡,从而导致CMS形成。 李继耕也得到同样的结论,他还对叶绿体蛋白,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不育 系和保持系之间存在差异,它认为CMS与叶绿体DNA.叶绿体蛋白以及叶绿体超微结 构之间存在某些联系是肯定的。叶绿体DNA的突变引起它所编码的一系列特性的变化, 使雄性不育性受到影响也是可能的181,胳.,1253。刘作昌[401对小麦CMS系及其保持系的 RUBP狡化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等电聚焦电泳图上,该酶由核基因控制的小亚基在 两系间不表现差异,而由叶绿体基因组控制的大亚基则有差异,而且发现 CMS系的 RUBP梭化酶活性高于相应的保持系,说明RUBP狡化酶与CMS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关系。李家洋 (1986)研究认为CMS与保持系的叶绿体类囊体膜多肤有显著差异,在 双向电泳图中,两系在33kd附近,肤斑的大小、数量和分布均不同,从而暗示叶绿体类 囊体膜多肤的组成与CMS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421 目前,mtDNA与CMS的关系似乎更靠近一些,而cpDNA与CMS的关系结论不 一,这与叶绿体具有相对保守性是分不开的。CMs不育的分子机理在植物中的研究较 为广泛深入,而在小麦中的研究较少,对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的深入研究,将很有助于小 麦杂种优势利用中最佳不育途径的创建。 互3 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制 ' 3.1 创制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创制不育系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原始不育系的创制和优良不育系的转育。 ' 3.1.1 回交转育法 回交转育是创制不育系最常用的方法,多以某一不育类型不育系为母本,常规品种 或高代品系为轮回亲本,进行直接回交转育,小麦、水稻等作物不育系转育都采用这一方 法。其具体做法是,针对某一已选育的不育系在某一方面所带有的缺陷,采用经测交筛 选证明与该不育系含有相同核内育性基因的某优良品种为轮回亲本,连续进行核置换回 交,以育成新的不育系,如图T一1所示。 不育系 甲品种 R- S(msms) x N(msms) S 4 s伽sms) x 落回交 N伽 sms) 7-8代 I Nmsms) 甲品种不育系 N(msms) 甲品种保持系 图I一1 直接回交法转育不育系的遗传模式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