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第十章 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与工业化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7
文件大小:51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十章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与工业化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 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大多分布在亚非和拉美,又称“亚非拉国家”。过去都是 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大批殖民、半殖民地国家耳 得了政治独立,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第十章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与工业化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 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大多分布在亚、非和拉美,又称“亚非拉国家”。过去都是 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大批殖民、半殖民地国家取得 了政治独立,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发展中国家数量众多,分布地区辽阔,各国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经济发展 水平都有很大差别。在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上,有如下基本经济特征: 1.工业不发达,农业落后 ⊕工业基础薄弱,现代工业中的主要部门:钢铁、制造、炼油、化工只在少数国家有所发 展。1980年发展国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9.8%,且主要集中在巴西、印度、韩国等国。 作为工业基础的机床工业更为落后,1980年,机床产量占世界4.1%,巴西、印度、墨 西哥、阿根廷四国占了2.3%。 參大多数是农业国,农业是其国民经济的首要部门。特点是耕作技术落后、生产率水平低 人口占世界一半,1982年生产的粮食只相当西方发达国的80%(占世界人口17%)。由 于农业生产落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要进口大量粮食 2.单一经济 大多数生产结构片面、单一,大量生产几种或一、两种农矿原料产品,生产占用全国大 部分劳动力,产品主要供应出口,单一产品的出口收入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3.多元的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异常复杂,农村以封建生产关系为主,城市、工矿区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为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还有存在部落土地所有制的。拉美的大庄园制和个体农民所 有制并存,外国垄断资本的跨国公司仍然占有大片土地。 4.经济发展不平衡 象农业所占比例较高,1985年占GDP的15.3%,远远高于发达国的3%,大多数国家的工 业主要是以农矿原料为基础的加工业。技术要求较高的电子工业部门,在世界电子工业 产量中占有不到5%,其中大部分还是为西方跨国公司进行的加工和装配业务。 參地区经济:沿海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高,广大的农村和边远内地则极为贫困落后。 5.收入分配不均,大多数人民生活贫困 世界银行对24个发展中国家60、70年代家庭收入分配估算:占家庭总数10%的家庭占 有全国家庭总收入的27-51%;占家庭总数40%的家庭只占家庭总收人的7-21.5%。 象有3亿人长期失业,5.5亿文盲,7亿严重营养不良,12亿人生活在缺乏干净饮水、不 卫生的环境中,9亿人每天收入不到1/3美元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 1.对外贸易性质发生改变 ⊕二战后不少发展中国家收回外贸主权,建立外贸管理机构、企业,自我经营、管理。 參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对外贸易政策和贸易模式 參对外贸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外汇资金、成为引进外资的重要基础、开拓了市场、解决了 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设备和原材料、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技能 组织经济贸易集团、原料输出国组织、77国集团,维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杈益 2.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小,且呈下降趋势 出口贸易额在世界出口贸易1950年占31.1%下降到1980年28.6%和1991年22.8%。 第1页共7页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第 1 页 共 7 页 第十章 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与工业化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 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大多分布在亚、非和拉美,又称“亚非拉国家”。过去都是 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大批殖民、半殖民地国家取得 了政治独立,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发展中国家数量众多,分布地区辽阔,各国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经济发展 水平都有很大差别。在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上,有如下基本经济特征: 1.工业不发达,农业落后  工业基础薄弱,现代工业中的主要部门:钢铁、制造、炼油、化工只在少数国家有所发 展。1980 年发展国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 9.8%,且主要集中在巴西、印度、韩国等国。 作为工业基础的机床工业更为落后,1980 年,机床产量占世界 4.1%,巴西、印度、墨 西哥、阿根廷四国占了 2.3%。  大多数是农业国,农业是其国民经济的首要部门。特点是耕作技术落后、生产率水平低。 人口占世界一半,1982 年生产的粮食只相当西方发达国的 80%(占世界人口 17%)。由 于农业生产落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要进口大量粮食。 2.单一经济 大多数生产结构片面、单一,大量生产几种或—、两种农矿原料产品,生产占用全国大 部分劳动力,产品主要供应出口,单一产品的出口收入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3.多元的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异常复杂,农村以封建生产关系为主,城市、工矿区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为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还有存在部落土地所有制的。拉美的大庄园制和个体农民所 有制并存,外国垄断资本的跨国公司仍然占有大片土地。 4.经济发展不平衡  农业所占比例较高,1985 年占 GDP 的 15.3%,远远高于发达国的 3%,大多数国家的工 业主要是以农矿原料为基础的加工业。技术要求较高的电子工业部门,在世界电子工业 产量中占有不到 5%,其中大部分还是为西方跨国公司进行的加工和装配业务。  地区经济:沿海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高,广大的农村和边远内地则极为贫困落后。 5.收入分配不均,大多数人民生活贫困  世界银行对 24 个发展中国家 60、70 年代家庭收入分配估算:占家庭总数 10%的家庭占 有全国家庭总收入的 27-51%;占家庭总数 40%的家庭只占家庭总收人的 7-21.5%。  有 3 亿人长期失业,5.5 亿文盲,7 亿严重营养不良,12 亿人生活在缺乏干净饮水、不 卫生的环境中,9 亿人每天收入不到 l/3 美元。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 1.对外贸易性质发生改变  二战后不少发展中国家收回外贸主权,建立外贸管理机构、企业,自我经营、管理。  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对外贸易政策和贸易模式。  对外贸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外汇资金、成为引进外资的重要基础、开拓了市场、解决了 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设备和原材料、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技能。  组织经济贸易集团、原料输出国组织、77 国集团,维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权益。 2.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小,且呈下降趋势 出口贸易额在世界出口贸易 1950 年占 31.1%下降到 1980 年 28.6%和 1991 年 22.8%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3.进出口商品单一状况开始变化 原来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品出口比重提 高,1970年18.5%到1990年54%,进口制成品比重从1970年67.5%上升到1990年72.4% 4.主要贸易对象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都是发达国家。70年代到80年代,从发达国家出口和进口的总额 都由70%下降到60%左右。 5.对外贸易发展很不平衡 各洲不平衡:50年代,亚洲第一,拉美第二,非洲第三;60年代,亚洲发展较快,拉 开了与拉美的距离,非洲也较快,缩小了与拉美的距离。90年代世界出口贸易中,亚 洲发展中国家占15%,拉丁美洲占3.4%,非洲占1.8% 多制成品出口国家出口呈上升趋势,其余国家呈下降趋势:50年代90年代,石油出口国 家世界出口比重从7.3%下降到5.3%,制成品出口国比重从4.4%提高到10.4%,贸易始 终处于顺差;其余发展中国家比重从14.2%下降到5.7%,始终处于逆差 參制成品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香港、韩国、印度、巴西、新加坡、墨西哥、阿根 廷、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约占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的70%以上。而且制成品出 口贸易增长率高于其他商品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模式 (一)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 发展中国家以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发本国盛产的农、矿、特产等初级产品,出口创汇,然 后用外汇进口制成品。它是一国在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本国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 上缺乏竞争力的条件下被迫实行的 出口增加,国民收入、国民投资、国民消费以及政府税收都随之增加,这样就可以提供 更多的外汇,为更多的进口提供资金并满足新增消费和投资的需要,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1.背景 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一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采取通过扩大初级产品出口促进经济 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是可行的和现实的 例:19世纪,英国及其殖民地就是通过初级产品进出口,使中心国家经济的迅速成长不断 传递到外围国家,促进后者的经济发展。英国集中了现代工业,自然资源贫乏,原材料 和食品大部分从殖民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1815年到1913年,英 国人口増加3倍,GNP增加10倍,进口量增加20倍。通过乘数加速波及殖民地经济 引起了经济增长。大量的出口需求使殖民地大量移民、大量资本流入 战后,发展中国家虽然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但由于历史上就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自 然禀赋,使其经济发展初期阶段不得不采取初级外向贸易型。20世纪70年代,象牙海岸、 马来西亚、泰国和突尼斯等国仍然通过扩大初级产品出口,推动了经济增长 2.存在的问题 (1)需求方面 当今发达国家对食品和原材料需求的增长减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食品、农 业原材料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如咖啡是0.8、可可0.5、糖0.4、茶叶0.1。此外, 合成替代品的开发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大大减少了对天然原材料的需求 (2)供给方面 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农产品大部被国内吸收 多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原料尤其是矿产原料的首要出口国的地位,已是昨日黄花,而只有 在世界燃料出口,如石油方面才占到绝对优势 第2页共7页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第 2 页 共 7 页 3.进出口商品单一状况开始变化 原来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品出口比重提 高,1970 年 18.5%到 1990 年 54%,进口制成品比重从 1970 年 67.5%上升到 1990 年 72.4%。 4.主要贸易对象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都是发达国家。70 年代到 80 年代,从发达国家出口和进口的总额 都由 70%下降到 60%左右。 5.对外贸易发展很不平衡  各洲不平衡:50 年代,亚洲第一,拉美第二,非洲第三;60 年代,亚洲发展较快,拉 开了与拉美的距离,非洲也较快,缩小了与拉美的距离。90 年代世界出口贸易中,亚 洲发展中国家占 15%,拉丁美洲占 3.4%,非洲占 1.8%。  制成品出口国家出口呈上升趋势,其余国家呈下降趋势:50 年代 90 年代,石油出口国 家世界出口比重从 7.3%下降到 5.3%,制成品出口国比重从 4.4%提高到 10.4%,贸易始 终处于顺差;其余发展中国家比重从 14.2%下降到 5.7%。,始终处于逆差  制成品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香港、韩国、印度、巴西、新加坡、墨西哥、阿根 廷、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约占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的 70%以上。而且制成品出 口贸易增长率高于其他商品。 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模式 (一)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 发展中国家以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发本国盛产的农、矿、特产等初级产品,出口创汇,然 后用外汇进口制成品。它是一国在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本国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 上缺乏竞争力的条件下被迫实行的。 出口增加,国民收入、国民投资、国民消费以及政府税收都随之增加,这样就可以提供 更多的外汇,为更多的进口提供资金并满足新增消费和投资的需要,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1.背景 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一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采取通过扩大初级产品出口促进经济 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是可行的和现实的。 例:19 世纪,英国及其殖民地就是通过初级产品进出口,使中心国家经济的迅速成长不断 传递到外围国家,促进后者的经济发展。英国集中了现代工业,自然资源贫乏,原材料 和食品大部分从殖民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1815 年到 1913 年,英 国人口增加 3 倍,GNP 增加 10 倍,进口量增加 20 倍。通过乘数加速波及殖民地经济, 引起了经济增长。大量的出口需求使殖民地大量移民、大量资本流入。 战后,发展中国家虽然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但由于历史上就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自 然禀赋,使其经济发展初期阶段不得不采取初级外向贸易型。20 世纪 70 年代,象牙海岸、 马来西亚、泰国和突尼斯等国仍然通过扩大初级产品出口,推动了经济增长。 2.存在的问题 (1)需求方面 当今发达国家对食品和原材料需求的增长减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食品、农 业原材料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小于 1,如咖啡是 0.8、可可 0.5、糖 0.4、茶叶 0.1。此外, 合成替代品的开发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大大减少了对天然原材料的需求。 (2)供给方面  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农产品大部被国内吸收。  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原料尤其是矿产原料的首要出口国的地位,已是昨日黄花,而只有 在世界燃料出口,如石油方面才占到绝对优势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发达国家在初级产品的世界贸易地位不断提高,并处于领先地位,其初级产品主要是输 往其他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相互间的初级产品出口额已超过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 出口额而占到世界第一位。原料、材料生产呈现: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趋势。 多战后用现代技术生产的原料所占的比重增长较大,早期工业技术生产的原料比重下降。 例:原料周期理论:原料生产的生命周期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占据重要地位。后期由于原 料的合成替代品不断发展,合成原料所需技术要求高,转移至发达国家进行 (3)发展中国家失去本国经济工业化的动态利益 象供给方面:初级产品出口引起的生产增长是一次性的,不会对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带来新 的刺激,也没有时间去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初级产品出口的扩大是通过外延资本投资 间歇实现的,并未伴以持续的革新,增长的源泉很快就告枯竭 需求方面:如果外贸收入引起国内有效需求增加,会导致投资增加,进而使生产和收入 增加。但是根据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哈伯勒的分析,现实中初级产品的出口国增加的有效 需求,大部分漏到国外去了:外国公司的储蓄大部分汇回母国、许多制造业当地并不存 在而需要从国外进口。所以,从出口生产部门的扩大到国内生产部门的扩张,这样的经 济增长的传导路线大受削弱。 生产部门联系缺陷:初级产品后向联系很少而前向联系很多,欠发达国家以初级产品为 原料的中间制造业几乎不存在,如炼油、石化、制钢、机械等,有很大增长潜力的前向 联系输出国外,没有保留在国内经济部门。 象单纯依靠初级产品出口,面临贸易条件恶化的前景。 由此可见,如今发展中国家在初级产品市场上已无优势可言,初级产品出口导向的贸易 战略自然很难长期奏效。由于初级产品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不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的持续 增长和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因此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改 变这种贸易战略。显而易见,发展中国家如要彻底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和发达,并能在国际 市场上与发达国家展开平等竞争,就必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当然 应服从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可以把发展中国家为实现工业化而采取 的贸易战略分为两种: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二)进口替代贸易发展模式( Import Substitution) 所谓进口替代,是指以国内生产的产品来替代进口。这一战略是由普雷维什于1950年 提出的。基本考虑是为了减少进口和依赖,节约外汇,平衡国际收支,保护幼稚工业:其目 标是为了改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关系,改善贸易条件,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建 立初步的工业体系,进而实现工业化。6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把 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等同起来,将进口替代作为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战略 1.历史背景 50年代,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一般都是从实施进口替代模式开始,如拉美大国巴 西、墨西哥、阿根廷,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原因: 发展中国家只有改变畸形的经济结构,改变进口制成品、出口初级产品的状态,才能改 善自己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 象国际垄断资本势力强大,要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仅仅依靠私人资本是不够的,必须利 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关税和其他手段,对本国的幼稚工业进行有效保护。 虽然缺乏资金、技术、国内市场狭小,但是建立民族工业的基本条件还是具备。60年 代上半期,进口替代贸易模式十分盛行。进口替代一般经历两个阶段。 发展加工业、一般消费品工业为主阶段:目标是建立初步的工业体系。由于缺乏必要的 资本、机器设备、中间产品、技术,需从国外进口,加上缺乏熟练劳动、管理经验、规 模效益,产品价格高于同类进口产品,不能和国外厂商竞争,往往采取进口替代战略 第3页共7页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第 3 页 共 7 页  发达国家在初级产品的世界贸易地位不断提高,并处于领先地位,其初级产品主要是输 往其他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相互间的初级产品出口额已超过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 出口额而占到世界第一位。原料、材料生产呈现: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趋势。  战后用现代技术生产的原料所占的比重增长较大,早期工业技术生产的原料比重下降。 例:原料周期理论:原料生产的生命周期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占据重要地位。后期由于原 料的合成替代品不断发展,合成原料所需技术要求高,转移至发达国家进行。 (3)发展中国家失去本国经济工业化的动态利益。  供给方面:初级产品出口引起的生产增长是一次性的,不会对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带来新 的刺激,也没有时间去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初级产品出口的扩大是通过外延资本投资 间歇实现的,并未伴以持续的革新,增长的源泉很快就告枯竭。  需求方面:如果外贸收入引起国内有效需求增加,会导致投资增加,进而使生产和收入 增加。但是根据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哈伯勒的分析,现实中初级产品的出口国增加的有效 需求,大部分漏到国外去了:外国公司的储蓄大部分汇回母国、许多制造业当地并不存 在而需要从国外进口。所以,从出口生产部门的扩大到国内生产部门的扩张,这样的经 济增长的传导路线大受削弱。  生产部门联系缺陷:初级产品后向联系很少而前向联系很多,欠发达国家以初级产品为 原料的中间制造业几乎不存在,如炼油、石化、制钢、机械等,有很大增长潜力的前向 联系输出国外,没有保留在国内经济部门。  单纯依靠初级产品出口,面临贸易条件恶化的前景。 由此可见,如今发展中国家在初级产品市场上已无优势可言,初级产品出口导向的贸易 战略自然很难长期奏效。由于初级产品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不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的持续 增长和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因此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改 变这种贸易战略。显而易见,发展中国家如要彻底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和发达,并能在国际 市场上与发达国家展开平等竞争,就必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当然 应服从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可以把发展中国家为实现工业化而采取 的贸易战略分为两种: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二)进口替代贸易发展模式(Import Substitution) 所谓进口替代,是指以国内生产的产品来替代进口。这一战略是由普雷维什于 1950 年 提出的。基本考虑是为了减少进口和依赖,节约外汇,平衡国际收支,保护幼稚工业;其目 标是为了改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关系,改善贸易条件,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建 立初步的工业体系,进而实现工业化。60 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把 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等同起来,将进口替代作为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战略。 1.历史背景 50 年代,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一般都是从实施进口替代模式开始,如拉美大国巴 西、墨西哥、阿根廷,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原因:  发展中国家只有改变畸形的经济结构,改变进口制成品、出口初级产品的状态,才能改 善自己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  国际垄断资本势力强大,要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仅仅依靠私人资本是不够的,必须利 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关税和其他手段,对本国的幼稚工业进行有效保护。 虽然缺乏资金、技术、国内市场狭小,但是建立民族工业的基本条件还是具备。60 年 代上半期,进口替代贸易模式十分盛行。进口替代一般经历两个阶段。  发展加工业、一般消费品工业为主阶段:目标是建立初步的工业体系。由于缺乏必要的 资本、机器设备、中间产品、技术,需从国外进口,加上缺乏熟练劳动、管理经验、规 模效益,产品价格高于同类进口产品,不能和国外厂商竞争,往往采取进口替代战略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发展耐用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产品为主的进口替代阶段:需要花大量投资用于机器制 造、机床生产、炼钢、轧钢、石化等工业,在生产中尽量多地使用原料和其他投入,目 标是建立全面的工业体系,以工业化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2.政策措施:保护和鼓励政策 (1)执行贸易保护政策 对制成品(特别是消费品)进口,通过高额关税、进口附加税、进口数量限制、许可证 限制、直至完全禁止外国工业品的进口。 针对不同的商品实行有差别的保护:对本国进口替代品保护程度较高、对食品、一般消 费品进口管制较严、对奢侈品进口完全禁止 (2)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政策:将有限的外汇用于经济发展急需的领域 ⊕私人和企业不能持汇、取得的外汇全部或部分地售给指定银行、出口商只能接受可进行 国际清偿的外国货币、资金外流实行管制。 參币值高估的汇率制度:对本国货币规定较高的兑换它国货币的比率,以利于进口替代工 业所需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进口。由于不利出口,一般实行复汇率制度 (3)实行优惠的投资政策 ⊕对国民经济的重点发展部门减免税收:对非重点发展部门则征收较高税率;进口替代工 业发放低息优惠贷款;国家投资扩大基础设施的公用事业。 3.进口替代贸易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 提供了有保护的、有利可图的市场,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多数实行进口替代的 国家,工业增长都比较快。先是进口,然后是进口替代,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政策得 当,就可能出口,这就是当年日本经历过的产业发展的道路或模式。 印度在50至60年代的发展黄金期,工业年均增长率7.5%、巴西1961年甚至达到16.7% 促进了国家经济结构的改造,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有了改变。制造业的比重上升较快 农业比重相对下降:制造业内部,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轻工业。 象加强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立程度。进口制成品在国内总供给中比重大大下降,设 备自给率提高。明显减少外汇开支,减轻国际收支压力 多促进培养本国的管理技术人员,带动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获得工业化带来的动态利益 參促使发达国家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以绕过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 (2)消极影响 多在资本形成方面,资本的积累加剧了国内的两极分化,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使进口 替代工业出现市场不足、生产力闲置的情况。 忽视基础工业、农业建设:着眼于制造业的发展,对电力、能源、基础设施注意不够, 忽视农业发展。国内制成品保持高价,压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所 需化肥、投入不能满足,粮食自给率下降,进口的粮食越来越多 可能导致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化,阻滞整个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根据保罗·克鲁格曼 等经济学家的分析,进口替代政策的大量保护,导致过度的资本密集型工业膨胀,消耗 本来贫乏的投资基金,加重失业问题。由于忽视农业生产,使得农业更加落后,二元经 济结构由此得到强化。 未能改善国际收支上的困难:工业制成品进口大大减少,但是机器设备、中间产品和原 材料的进口急剧上升。工业品成本高、质量低,缺乏出口竞争能力,传统初级产品出口 因本币高估受到影响。国际收支困难没有缓和,反而日趋恶化 例:60年代中期前后,许多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外汇危机,大大影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保护政策下成长的国内工业缺乏提高效率的刺激,难以使企业具有竞争性,最大弊病 第4页共7页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第 4 页 共 7 页  发展耐用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产品为主的进口替代阶段:需要花大量投资用于机器制 造、机床生产、炼钢、轧钢、石化等工业,在生产中尽量多地使用原料和其他投入,目 标是建立全面的工业体系,以工业化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2.政策措施:保护和鼓励政策。 (1)执行贸易保护政策。  对制成品(特别是消费品)进口,通过高额关税、进口附加税、进口数量限制、许可证 限制、直至完全禁止外国工业品的进口。  针对不同的商品实行有差别的保护:对本国进口替代品保护程度较高、对食品、—般消 费品进口管制较严、对奢侈品进口完全禁止 (2)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政策:将有限的外汇用于经济发展急需的领域。  私人和企业不能持汇、取得的外汇全部或部分地售给指定银行、出口商只能接受可进行 国际清偿的外国货币、资金外流实行管制。  币值高估的汇率制度:对本国货币规定较高的兑换它国货币的比率,以利于进口替代工 业所需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进口。由于不利出口,一般实行复汇率制度。 (3)实行优惠的投资政策:  对国民经济的重点发展部门减免税收;对非重点发展部门则征收较高税率;进口替代工 业发放低息优惠贷款;国家投资扩大基础设施的公用事业。 3.进口替代贸易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积极作用  提供了有保护的、有利可图的市场,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多数实行进口替代的 国家,工业增长都比较快。先是进口,然后是进口替代,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政策得 当,就可能出口,这就是当年日本经历过的产业发展的道路或模式。 例:印度在 50 至 60 年代的发展黄金期,工业年均增长率 7.5%、巴西 1961 年甚至达到 16.7%  促进了国家经济结构的改造,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有了改变。制造业的比重上升较快, 农业比重相对下降;制造业内部,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轻工业。  加强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立程度。进口制成品在国内总供给中比重大大下降,设 备自给率提高。明显减少外汇开支,减轻国际收支压力。  促进培养本国的管理技术人员,带动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获得工业化带来的动态利益。  促使发达国家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以绕过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 (2)消极影响  在资本形成方面,资本的积累加剧了国内的两极分化,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使进口 替代工业出现市场不足、生产力闲置的情况。  忽视基础工业、农业建设:着眼于制造业的发展,对电力、能源、基础设施注意不够, 忽视农业发展。国内制成品保持高价,压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所 需化肥、投入不能满足,粮食自给率下降,进口的粮食越来越多。  可能导致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化,阻滞整个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根据保罗·克鲁格曼 等经济学家的分析,进口替代政策的大量保护,导致过度的资本密集型工业膨胀,消耗 本来贫乏的投资基金,加重失业问题。由于忽视农业生产,使得农业更加落后,二元经 济结构由此得到强化。  未能改善国际收支上的困难:工业制成品进口大大减少,但是机器设备、中间产品和原 材料的进口急剧上升。工业品成本高、质量低,缺乏出口竞争能力,传统初级产品出口 因本币高估受到影响。国际收支困难没有缓和,反而日趋恶化。 例:60 年代中期前后,许多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外汇危机,大大影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 保护政策下成长的国内工业缺乏提高效率的刺激,难以使企业具有竞争性,最大弊病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进口替代政策本身有其内在缺陷,“封闭性”的进口替代政策缺陷更大。因此,一些发 展中国家,特别是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其经济学者在实践中认识到扩大 制成品出口的重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的发展中国家, 纷纷转向把促进出口作为工业化战略的基础,即执行了出口导向的贸易发展战略。 (三)出口导向的贸易发展模式( Export promotion) 也称“出口主导”,指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本国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出口初 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称为出口替代,即用加工的初级产品、半制成品和制成品来代替 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并以此来推动本国的工业化 这种工业化战略一般与出口鼓励政策相结合。与进口替代政策相比,保护范围小一些, 措施相对宽松些,但不是自由贸易政策。出口导向政策是放宽诸如关税、数量限制、外汇管 制等限制措施与各种出口鼓励政策结合,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开放度大一些,严 格说来,出口导向型经济才是外向型经济,而进口替代只是走向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阶段 经历两个阶段 參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出口:发展加工工业,以生产一般消费品为主, 如食品、服装、家用电器、玩具等。这些产品生产方法简单,技术较易掌握,投入要素 较易获得,而且国际市场需求较大,需求弹性也不小,故起步较易 前期市场容量饱和、贸易条件不利时转向以机器设备、机床、电子仪器等技术密集型工 业制成品生产为主的出口工业:以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逐步代替过去初级产品出口, 主要目的是利用扩大出口来积累资金,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1.历史背景 进口替代模式的矛盾,迫使寻求新的办法。60年代中期前后,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 如新加坡、韩国、台湾,实行短暂进口替代后,很快转向出口导向的贸易发展模式 利用自身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通过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进口国外廉价的原料和能 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工业,通过出口来带动经济的增长、缓和国际收支的严重压 力。此后,其他国家如巴西、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 都先后不同程度转向,或采取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模式 同时,国内和国际环境也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实行这种发展模式提供了条件 參国内前一时期进口替代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參国际上战后科技革命推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较快,战前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大大 放松,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加强,为一些国家扩大出口提供了可能 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和国内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西方发达国家加快国内经济结构的调 整,改变以往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格局 跨国公司的出现 2.政策措施 (1)外贸政策:放松贸易保护,大力鼓励出口 ⊕对出口制成品减免关税、退税、出口补贴、出口信贷、保险 所需原材料、零配件和机器设备进口,减免关税或减少进口限制: (2)外汇、汇率、投资政策: 參出口企业、出口商优先提供外汇、实行外汇留成、出口奖金,制定合理汇率,改变本币 高估不利出口的情况,许多国家都实行了本币对外贬值的 对出口企业提供减免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方面更大的优惠 例:1967年新加坡通过“经济扩展奖励法”。凡企业出口产品达到一定数量者,出口产品所 得税由40%减为4%,减免期5年。1975年延长为10年,出口工业加速折旧 (3)外资政策 第5页共7页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第 5 页 共 7 页 进口替代政策本身有其内在缺陷,“封闭性”的进口替代政策缺陷更大。因此,一些发 展中国家,特别是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其经济学者在实践中认识到扩大 制成品出口的重要性。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的发展中国家, 纷纷转向把促进出口作为工业化战略的基础,即执行了出口导向的贸易发展战略。 (三)出口导向的贸易发展模式(Export Promotion) 也称“出口主导”,指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本国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出口初 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称为出口替代,即用加工的初级产品、半制成品和制成品来代替 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并以此来推动本国的工业化。 这种工业化战略一般与出口鼓励政策相结合。与进口替代政策相比,保护范围小一些, 措施相对宽松些,但不是自由贸易政策。出口导向政策是放宽诸如关税、数量限制、外汇管 制等限制措施与各种出口鼓励政策结合,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开放度大一些,严 格说来,出口导向型经济才是外向型经济,而进口替代只是走向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阶段。 经历两个阶段:  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出口:发展加工工业,以生产一般消费品为主, 如食品、服装、家用电器、玩具等。这些产品生产方法简单,技术较易掌握,投入要素 较易获得,而且国际市场需求较大,需求弹性也不小,故起步较易。  前期市场容量饱和、贸易条件不利时转向以机器设备、机床、电子仪器等技术密集型工 业制成品生产为主的出口工业:以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逐步代替过去初级产品出口, 主要目的是利用扩大出口来积累资金,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1.历史背景 进口替代模式的矛盾,迫使寻求新的办法。60 年代中期前后,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 如新加坡、韩国、台湾,实行短暂进口替代后,很快转向出口导向的贸易发展模式。 利用自身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通过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进口国外廉价的原料和能 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工业,通过出口来带动经济的增长、缓和国际收支的严重压 力。此后,其他国家如巴西、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 都先后不同程度转向,或采取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模式。 同时,国内和国际环境也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实行这种发展模式提供了条件:  国内前—时期进口替代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 国际上战后科技革命推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较快,战前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大大 放松,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加强,为—些国家扩大出口提供了可能;  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和国内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西方发达国家加快国内经济结构的调 整,改变以往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格局;  跨国公司的出现。 2.政策措施 (1)外贸政策:放松贸易保护,大力鼓励出口  对出口制成品减免关税、退税、出口补贴、出口信贷、保险;  所需原材料、零配件和机器设备进口,减免关税或减少进口限制; (2)外汇、汇率、投资政策:  出口企业、出口商优先提供外汇、实行外汇留成、出口奖金,制定合理汇率,改变本币 高估不利出口的情况,许多国家都实行了本币对外贬值的办法。  对出口企业提供减免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方面更大的优惠。 例:1967 年新加坡通过“经济扩展奖励法”。凡企业出口产品达到—定数量者,出口产品所 得税由 40%减为 4%,减免期 5 年。1975 年延长为 l0 年,出口工业加速折旧。 (3)外资政策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给外国投资者提供各种优惠和方便:享受“国民待遇”;放宽利润和资本汇出的比率; 放宽持股比例和投资部门的限制;享受税收和信贷方面的优惠;优先提供基础设施和公 用事业服务;简化投资审批手续 多给外国投资者及其家属以居住的方便;签订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税收协定 3.出口导向贸易发展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运用出口导向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 家NIC,依靠工业化和制成品的出口,极大促进经济增长,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趋向 合理,外贸发展快且制成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外汇储备不断 增多,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例:亚洲“四小龙”、巴西堪称楷模,1965~1979年GNP平均增长8.6%以上。人均收入1977 年超过1000美元,1981年台湾达2563美元,香港5100美元,新加坡5240美元。90 年代中期,四小龙基本进入发达经济体系,韩国1996年被列入发达国家。 (1)积极作用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制成品出口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玩具、 制鞋、电子电器的外贸易迅速发展,制成品出口比重提高。1950-1990,出口年均增长 速度12.9%,超过了其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比重迅速提高:1960—1979年,该比重新加坡由12%提高到28%,韩 国由14%提高到27%。同时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逐步转化,到70 年代中期,新、巴、韩重化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50%以上,新78%,竞争力不断增强。 例:1965年,世界30制成品出口国没有发展国,1985年香、韩列前8位,新、巴前20位。 ⊕增加资金积累,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积累资金、提高了国内投资率、扩大了国外机器、 设备、原材料的进口,直接推动有关的经济部门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例:1980年内部积累率:巴西20%,泰国22%,菲律宾25%,韩国23%,墨西哥26%,马来西 亚32%,新加坡30%,达到、超过发达国家同期水平(22%) 年代新兴工业国GNP 年均增长6%,高于整个发展中国家,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制造业比重显著上升:一些国家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轻重工业的比重进一步调整,重 工业超过轻工业:轻重工业比重1963年为56.9:43.1,1980年42.9:57.1。 多外向型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业所用劳动比重达到30.3%,其余国家为23%。 (2)存在的问题 ⊕容易受到世界市场波动的冲击:出口外向,经济严重依赖世界市场。制成品大多是轻纺 产品,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直接影响这些国家的出口 和经济发展。70年代中期西方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制成品生产和出口遇到严重困难。 多工业自主性差:外资进出自由化,一方面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有不良后果 国内重要工业部门,机械、化工、电子、医药、汽车,不同程度地为外商所控制 许多出口部门是加工装配型的“孤岛型”工业:生产的“前向”和“后向”连锁作用薄 弱,对对国外技术和原材料的依赖性强; 跨国公司通过利润、股息、利息、技术转让、运输差价、公司内部价格使大量资金流出 參债务负担加重:推动出口的同时进口也同步加快,严重依赖国外粮食、能源和其他资本 货物的进口。70年代中期以后,能源、资本货物价格猛涨,加重了进口负担 国内投资计划规模过大,引进外资过多,还本付息的负担加重,出现严重的国际收支困 难,迫使一些国家告贷新债,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总的说来,出口导向比进口替代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银行1985年度 报告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外贸政策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后也认为,出口导向(或出口替代)政策要 优于进口替代政策,这是符合实际的。 第6页共7页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第 6 页 共 7 页  给外国投资者提供各种优惠和方便:享受“国民待遇”;放宽利润和资本汇出的比率; 放宽持股比例和投资部门的限制;享受税收和信贷方面的优惠;优先提供基础设施和公 用事业服务;简化投资审批手续;  给外国投资者及其家属以居住的方便;签订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税收协定。 3.出口导向贸易发展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运用出口导向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 家 NIC,依靠工业化和制成品的出口,极大促进经济增长,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趋向 合理,外贸发展快且制成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外汇储备不断 增多,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例:亚洲“四小龙”、巴西堪称楷模,1965~1979 年 GNP 平均增长 8.6%以上。人均收入 1977 年超过 lOOO 美元,1981 年台湾达 2563 美元,香港 5100 美元,新加坡 5240 美元。90 年代中期,四小龙基本进入发达经济体系,韩国 1996 年被列入发达国家。 (1)积极作用 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制成品出口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玩具、 制鞋、电子电器的外贸易迅速发展,制成品出口比重提高。1950-1990,出口年均增长 速度 12.9%,超过了其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 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比重迅速提高:1960—1979 年,该比重新加坡由 12%提高到 28%,韩 国由 14%提高到 27%。同时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逐步转化,到 70 年代中期,新、巴、韩重化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 50%以上,新 78%,竞争力不断增强。 例:1965 年,世界 30 制成品出口国没有发展国,1985 年香、韩列前 8 位,新、巴前 20 位。  增加资金积累,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积累资金、提高了国内投资率、扩大了国外机器、 设备、原材料的进口,直接推动有关的经济部门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例:1980 年内部积累率:巴西 20%,泰国 22%,菲律宾 25%,韩国 23%,墨西哥 26%,马来西 亚 32%,新加坡 30%,达到、超过发达国家同期水平(22%)。70-80 年代新兴工业国 GNP 年均增长 6%,高于整个发展中国家,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 制造业比重显著上升:一些国家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轻重工业的比重进—步调整,重 工业超过轻工业:轻重工业比重 1963 年为 56.9:43.1,1980 年 42.9:57.1。  外向型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业所用劳动比重达到 30.3%,其余国家为 23%。 (2)存在的问题  容易受到世界市场波动的冲击:出口外向,经济严重依赖世界市场。制成品大多是轻纺 产品,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直接影响这些国家的出口 和经济发展。70 年代中期西方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制成品生产和出口遇到严重困难。  工业自主性差:外资进出自由化,—方面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有不良后果: 国内重要工业部门,机械、化工、电子、医药、汽车,不同程度地为外商所控制; 许多出口部门是加工装配型的“孤岛型”工业:生产的“前向”和“后向”连锁作用薄 弱,对对国外技术和原材料的依赖性强; 跨国公司通过利润、股息、利息、技术转让、运输差价、公司内部价格使大量资金流出。  债务负担加重:推动出口的同时进口也同步加快,严重依赖国外粮食、能源和其他资本 货物的进口。70 年代中期以后,能源、资本货物价格猛涨,加重了进口负担。 国内投资计划规模过大,引进外资过多,还本付息的负担加重,出现严重的国际收支困 难,迫使—些国家告贷新债,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总的说来,出口导向比进口替代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银行 1985 年度 报告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外贸政策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后也认为,出口导向(或出口替代)政策要 优于进口替代政策,这是符合实际的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同时要看到,两种贸易发展战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进口替代是出口导向的先导, 没有进口替代建立起的工业基础,不可能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以世界竞争价格生产产品在国 际市场上和发达国家竞争的;出口导向战略是进口替代战略的结果,且出口导向可为更高层 次的进口替代提供外汇和技术,最终建立起本国先进的工业体系。战后,凡实施出口导向战 略并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过或长或短的进口替代内向发展时期 四、初级产品价格的稳定 P P1 价格为P1,供给需求量为0Q1:价格为P2,供给需求量为0Q2 參提高价格进行干预:供过于求,买进相关数量产品, 降低价格进行干预:供不应求,抛出相关数量产品 PI Pt P2 价格为P1,供给需求量为0Q1:价格为P2,供给需求量为0Q2; 降低价格进行干预:供不应求,抛出相关数量产品, 參提高价格进行干预:供过于求,买进相关数量产品 第7页共7页

国际经济学 第十章 第 7 页 共 7 页 同时要看到,两种贸易发展战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进口替代是出口导向的先导, 没有进口替代建立起的工业基础,不可能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以世界竞争价格生产产品在国 际市场上和发达国家竞争的;出口导向战略是进口替代战略的结果,且出口导向可为更高层 次的进口替代提供外汇和技术,最终建立起本国先进的工业体系。战后,凡实施出口导向战 略并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过或长或短的进口替代内向发展时期。 四、初级产品价格的稳定 P D1 S D2 S P2 Pt P1 0 Q1 Q2  价格为 P1,供给需求量为 OQ1;价格为 P2,供给需求量为 OQ2;  提高价格进行干预:供过于求,买进相关数量产品,  降低价格进行干预:供不应求,抛出相关数量产品; P D S1 D P1 S2 Pt P2 0 Q1 Q2  价格为 P1,供给需求量为 OQ1;价格为 P2,供给需求量为 OQ2;  降低价格进行干预:供不应求,抛出相关数量产品,  提高价格进行干预:供过于求,买进相关数量产品;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