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阜阳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25
文件大小:760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意识: 所有的观念、思想、感情、愿望、意向、记忆力等; 一个人的心理体验的总和; 一种察觉活动。 无意识: 指个人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外在环境中的一切变化无所知与无所感的情形。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二章意识和注意 本章主要概念 意识:所有的观念、思想、感情、愿望、意向、记忆力等;一个人的 心理体验的总和;一种察觉活动 无意识:指个人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外在环境中的一切变化无所知 与无所感的情形。 梦:梦是睡眠状态下的一种心理活动,只是唤醒水平较低,我们意识 不到梦中的内容,或者意识到的只是残缺零散的梦象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主动的注 第一节意识 什么是意识 意识问题,在心理学中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在心理学尚未从哲学独 立出来以前,意识被当作人类内心活动的一种现象来讨论,认为是人所 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之所以为人、能思维的根本,是先天具有的。但 是在二十世纪的头五十年里,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主流,为了保证心理 学研究的科学性,心理学只研究可以客观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和刺激,反 对对人的内部过程主观臆测。但自从行为主义以来,直到认知心理学, 意识就被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认为它是一种主观体验,缺乏 客观可检测性,无法进行实验研究,所以往往把它推给哲学去讨论,或 者庞统地当作心理活动的总和。神经生理学则往往简单地把它作为人觉 醒水平来讨论。直到五六十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和信息论、系统论的发 展使得现代认知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主流,人类的意识才逐渐成 为心理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说不上对意识问题的 科学考察。意识之所以这样难以讨论是有原因的。首先,什么是意识还 没有一致的看法。许多学科都在用这个词,但所赋予的含义却并不一致, 即使同一学科内不同学者及不同情况下使用这个词也会有很大差别。连 个基本共同认可的定义都没有,怎么指望对它进行科学研究,确定它 的活动机理呢? 最广义的说法是与物质相对应的意识,把个人所有的观念、思想、 感情、愿望、意向、记忆力等都归之于意识。如果按此理解,问题简单 了,用不着讨论意识的机理,只要研究心理的各个部分,再把它们加在 起就行。显然,这种意识的概念只适合哲学讨论,不能将它作为一种

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主要概念 意识: 所有的观念、思想、感情、愿望、意向、记忆力等; 一个人的 心理体验的总和; 一种察觉活动。 无意识: 指个人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外在环境中的一切变化无所知 与无所感的情形。 梦:梦是睡眠状态下的一种心理活动,只是唤醒水平较低,我们意识 不到梦中的内容,或者意识到的只是残缺零散的梦象。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主动的注 意。 第一节 意识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问题,在心理学中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在心理学尚未从哲学独 立出来以前,意识被当作人类内心活动的一种现象来讨论,认为是人所 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之所以为人、能思维的根本,是先天具有的。但 是在二十世纪的头五十年里,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主流,为了保证心理 学研究的科学性,心理学只研究可以客观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和刺激,反 对对人的内部过程主观臆测。但自从行为主义以来,直到认知心理学, 意识就被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认为它是一种主观体验,缺乏 客观可检测性,无法进行实验研究,所以往往把它推给哲学去讨论,或 者庞统地当作心理活动的总和。神经生理学则往往简单地把它作为人觉 醒水平来讨论。直到五六十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和信息论、系统论的发 展使得现代认知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主流,人类的意识才逐渐成 为心理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说不上对意识问题的 科学考察。意识之所以这样难以讨论是有原因的。首先,什么是意识还 没有一致的看法。许多学科都在用这个词,但所赋予的含义却并不一致, 即使同一学科内不同学者及不同情况下使用这个词也会有很大差别。连 一个基本共同认可的定义都没有,怎么指望对它进行科学研究,确定它 的活动机理呢? 最广义的说法是与物质相对应的意识,把个人所有的观念、思想、 感情、愿望、意向、记忆力等都归之于意识。如果按此理解,问题简单 了,用不着讨论意识的机理,只要研究心理的各个部分,再把它们加在 一起就行。显然,这种意识的概念只适合哲学讨论,不能将它作为一种

心理现象来讨论。 另一种说法是把意识看成一个人的心理体验的总和,与前一个说法 比较,这里强调可体验性。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表达,例如斯 佩里认为是自我体验这种大脑功能,而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是与直接感知 有关的心理活动,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主要是潜意识,意识只是冰山 的显露部分,潜意识才是冰山的主体。这样,虽然缩小了意识的范围, 为未能直接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留下席位,但还是把意识问题 排除在神经心理机制研究范围之外,因为它不是特定的心理现象。难怪 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都把它排除在讨论之外。 意识有时候也解释为一种察觉活动。也就是体验本身,而不管其内 容。实质上也就是指感-知觉活动的泛指。还有一种说法,主要在医学- 生理学中应用,意识是人的唤醒状态。但这种看法在心理学中却很少有 人同意 很难说哪一种说法是正确或错误,因为对某个人而言,他就是以此 来讨论运用的。现在还找不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意识的定义。这里只是 想通过对有关知识的介绍,使大家对意识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意识的特性 (一)意识的觉知性 尽管心理学家对意识至今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般都认为意识是 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事件的觉知。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人 对于自身的存在,对于周围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存在,对 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复杂关系是能够觉知到的。意识的基本标志是言语 觉知。当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以言语的形式巩固下来,并由言语的形式 表达出来的时候,他就把自己从周围的事物中区分出来,周围事物对他 来说,就成为被言语觉知到的客体。这样,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成为 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这种对客观事物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既包括 我们头脑中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也包括关于自身的知识。人不仅觉知 到周围的世界,而且也能觉知到自身的世界;不仅能觉知到自身的存在, 而且能觉知到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情绪 活动和意志活动;不仅能觉知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能对自己的心 理和行为进行评价,而且能觉知到周围事物与自身的关系,把自我和非 我、主观和客观区别开来。所有这些意识活动都是通过言语加工、言语 表达而实现的。当我们的心理活动在言语水平上被加工时,这种心理活 动就成为意识活动 有一种罕见的脑病变所引起的疾病叫面容失认症,患者各方面都正 常,只是不能识别熟悉的面容,包括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的面容,甚至 不能识别镜中的自己;也就是说对熟悉的面容丧失了意识。患者在见到 熟悉面容时虽然口头报告说不认识,但却有较强的生理反应:排汗量增

心理现象来讨论。 另一种说法是把意识看成一个人的心理体验的总和,与前一个说法 比较,这里强调可体验性。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表达,例如斯 佩里认为是自我体验这种大脑功能,而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是与直接感知 有关的心理活动,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主要是潜意识,意识只是冰山 的显露部分,潜意识才是冰山的主体。这样,虽然缩小了意识的范围, 为未能直接感觉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留下席位,但还是把意识问题 排除在神经心理机制研究范围之外,因为它不是特定的心理现象。难怪 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都把它排除在讨论之外。 意识有时候也解释为一种察觉活动。也就是体验本身,而不管其内 容。实质上也就是指感--知觉活动的泛指。还有一种说法,主要在医学-- 生理学中应用,意识是人的唤醒状态。但这种看法在心理学中却很少有 人同意。 很难说哪一种说法是正确或错误,因为对某个人而言,他就是以此 来讨论运用的。现在还找不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意识的定义。这里只是 想通过对有关知识的介绍,使大家对意识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意识的特性 (一)意识的觉知性 尽管心理学家对意识至今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般都认为意识是 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事件的觉知。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人 对于自身的存在,对于周围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存在,对 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复杂关系是能够觉知到的。意识的基本标志是言语 觉知。当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以言语的形式巩固下来,并由言语的形式 表达出来的时候,他就把自己从周围的事物中区分出来,周围事物对他 来说,就成为被言语觉知到的客体。这样,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成为 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这种对客观事物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既包括 我们头脑中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也包括关于自身的知识。人不仅觉知 到周围的世界,而且也能觉知到自身的世界;不仅能觉知到自身的存在, 而且能觉知到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情绪 活动和意志活动;不仅能觉知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能对自己的心 理和行为进行评价,而且能觉知到周围事物与自身的关系,把自我和非 我、主观和客观区别开来。所有这些意识活动都是通过言语加工、言语 表达而实现的。当我们的心理活动在言语水平上被加工时,这种心理活 动就成为意识活动。 有一种罕见的脑病变所引起的疾病叫面容失认症,患者各方面都正 常,只是不能识别熟悉的面容,包括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的面容,甚至 不能识别镜中的自己;也就是说对熟悉的面容丧失了意识。患者在见到 熟悉面容时虽然口头报告说不认识,但却有较强的生理反应:排汗量增

多或皮肤电阻下降。这说明,患者的对熟悉面容在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水平上有加工,似乎能识别熟悉的面容,但却不能在言语水平上加工, 因而与他的口头报告的体验不一致。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意识”这 个概念通常都是在觉知性这一基本特征上加以使用。 人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反映是不可能都在言语水平上进行加工的 人除了具有意识活动外还有无意识活动。当人对现实的反映在非言语水 平上进行加工的时候,这种反映活动就是无意识活动。在一定条件下, 意识和无意识活动是可以转化的。例如,在人行道上行走的人正专注于 和同行者谈话的时候,他就不能对迎面而来的其他的人或街上的其他事 物产生言语觉知(无意识活动)。一旦遇到熟人或感兴趣的事物时,熟人 或感兴趣的事物就在言语水平上被加工,被觉知到(意识活动) 意识对现实的反映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变化的。由于人在某 瞬间内言语觉知事物的有限性,对于复杂事物或现象的有意识反映只 能是依次进行的。例如,要了解一幅大的画面,人只能先意识到其中的 一部分,再意识到另一部分,如此相继地进行,最后才达到对整个图画 内容的了解。对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和身体的意识,也是先意识到一部分, 然后再意识到另一部分而依次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着一系列的 意识和无意识的转化。因此,无意识也是人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在正 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和无意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二)意识的能动性 就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来说,它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能动性。 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意识的能 动性表现在下列三方面: 1.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映。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对 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在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人首先注意那 些对他急需的、符合于他活动目的的东西。这种自觉的、有选择的反映 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表现。 2.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人的有意识反映中语言符号思维是意 识的主要成分。通过语言符号思维,人能将感知到的资料加以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被、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这是无意识的动物心理所不可能达到的 3.保持和监督有目的活动的进行。由于人有意识,在进行活动之前 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并以此作出计划, 指导自己的活动,以便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用木头做桌子,人总是 先考虑为什么做,并在头脑中想象出桌子的形象,制定出工作方案和计 划,然后再按照以观念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桌子形象去加工木头。在这 过程中,人还根据活动半成品的各种具体情况可能修改头脑中已经形 成的计划,改变原来预期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制造桌子的过程中 看到有更新的样式,于是改变了预期产品有关部分的大小和结构等,最

多或皮肤电阻下降。这说明,患者的对熟悉面容在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水平上有加工,似乎能识别熟悉的面容,但却不能在言语水平上加工, 因而与他的口头报告的体验不一致。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意识”这 个概念通常都是在觉知性这一基本特征上加以使用。 人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反映是不可能都在言语水平上进行加工的。 人除了具有意识活动外还有无意识活动。当人对现实的反映在非言语水 平上进行加工的时候,这种反映活动就是无意识活动。在一定条件下, 意识和无意识活动是可以转化的。例如,在人行道上行走的人正专注于 和同行者谈话的时候,他就不能对迎面而来的其他的人或街上的其他事 物产生言语觉知(无意识活动)。一旦遇到熟人或感兴趣的事物时,熟人 或感兴趣的事物就在言语水平上被加工,被觉知到(意识活动)。 意识对现实的反映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变化的。由于人在某 一瞬间内言语觉知事物的有限性,对于复杂事物或现象的有意识反映只 能是依次进行的。例如,要了解一幅大的画面,人只能先意识到其中的 一部分,再意识到另一部分,如此相继地进行,最后才达到对整个图画 内容的了解。对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和身体的意识,也是先意识到一部分, 然后再意识到另一部分而依次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着一系列的 意识和无意识的转化。因此,无意识也是人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在正 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和无意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二)意识的能动性 就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来说,它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能动性。 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意识的能 动性表现在下列三方面: 1.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映。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对 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在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人首先注意那 些对他急需的、符合于他活动目的的东西。这种自觉的、有选择的反映 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表现。 2.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人的有意识反映中语言符号思维是意 识的主要成分。通过语言符号思维,人能将感知到的资料加以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被、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这是无意识的动物心理所不可能达到的。 3.保持和监督有目的活动的进行。由于人有意识,在进行活动之前, 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并以此作出计划, 指导自己的活动,以便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用木头做桌子,人总是 先考虑为什么做,并在头脑中想象出桌子的形象,制定出工作方案和计 划,然后再按照以观念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桌子形象去加工木头。在这 一过程中,人还根据活动半成品的各种具体情况可能修改头脑中已经形 成的计划,改变原来预期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制造桌子的过程中 看到有更新的样式,于是改变了预期产品有关部分的大小和结构等,最

后生产出头脑中想要的新式的桌子。意识始终保持和监督着有目的活动 的进行,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 意识对活动的影响经常会发生下列两种现象:(1)熟练活动者对他们 正在做的事比不熟练活动者意识到的要少。(②2)如果迫使熟练活动者对熟 练活动产生意识,那么他们的行为表现将变慢。由于对被完成动作的口 头表达是意识的一种反映,因此可以用下列方式来证实这两种情况:(1) 熟练活动者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所能作出的口头说明比不熟练活动者要 少。例如,我们阅读和书写中文资料比阅读和书写英文资料要熟练得多, 我们很难说出我们是怎样完成阅读和书写中文资料的,却能够说出我们 是如何完成阅读和书写英文资料的。(2)口头描述与该活动表现同时并 进,这种努力将影响熟练活动者的行为表现,但不影响不熟练活动者。 例如,如果你在听别人说话时想弄明白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谈话的,那么 你的速度和理解力将明显下降。可见,意识的介入对熟练活动反而会起 干扰作用。 意识的层次和水平 有的人把意识分成如下几个不同的层次(张春兴《现代心理学》) 1、焦点意识 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 2、边缘意识 指对注意范围边缘的刺激物所获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识 3、下意识 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识。边缘意识也是一 种下意识 4、无意识 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指个人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外在环境( 切事物)中的一切变化无所知与无所感的情形。如心跳脉搏,如超越感 官感知范围的一切事物。(注:在感知范围内的事物有时或经常也是无所 知无所感。如你专注于某事物,周围的声音你可能会没有意识到,但这 时无意识和下意识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5、潜意识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弗洛伊德的最大贡献,指 潜隐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到意识的控 制与压抑,而个人不自觉知。 6、前意识 前意识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来自精神分析,是指介于意识与前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 前意识层面下所压抑的一些欲望或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面之前先经过 前意识

后生产出头脑中想要的新式的桌子。意识始终保持和监督着有目的活动 的进行,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 意识对活动的影响经常会发生下列两种现象:(1)熟练活动者对他们 正在做的事比不熟练活动者意识到的要少。(2)如果迫使熟练活动者对熟 练活动产生意识,那么他们的行为表现将变慢。由于对被完成动作的口 头表达是意识的一种反映,因此可以用下列方式来证实这两种情况:(1) 熟练活动者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所能作出的口头说明比不熟练活动者要 少。例如,我们阅读和书写中文资料比阅读和书写英文资料要熟练得多, 我们很难说出我们是怎样完成阅读和书写中文资料的,却能够说出我们 是如何完成阅读和书写英文资料的。(2)口头描述与该活动表现同时并 进,这种努力将影响熟练活动者的行为表现,但不影响不熟练活动者。 例如,如果你在听别人说话时想弄明白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谈话的,那么 你的速度和理解力将明显下降。可见,意识的介入对熟练活动反而会起 干扰作用。 三、意识的层次和水平 有的人把意识分成如下几个不同的层次(张春兴《现代心理学》): 1、焦点意识 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 2、边缘意识 指对注意范围边缘的刺激物所获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识。 3、下意识 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识。边缘意识也是一 种下意识。 4、无意识 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指个人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外在环境(一 切事物)中的一切变化无所知与无所感的情形。如心跳脉搏,如超越感 官感知范围的一切事物。(注:在感知范围内的事物有时或经常也是无所 知无所感。如你专注于某事物,周围的声音你可能会没有意识到,但这 时无意识和下意识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5、潜意识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弗洛伊德的最大贡献,指 潜隐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到意识的控 制与压抑,而个人不自觉知。 6、前意识 前意识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来自精神分析,是指介于意识与前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 前意识层面下所压抑的一些欲望或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面之前先经过 前意识

另一种来自现代认知心理学,指以前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 不使用时,个人对其并无意识,只是在必要情形下检索使用时,才会对 其产生意识。 还有人根据脑的兴奋水平的不同,把意识分成不同的水平。这种观 点认为,脑电频率的改变与人的大脑的兴奋水平直接相关,频率越高, 兴奋水平越高。因此可以用脑电图(EEG)来反映意识水平。 意识状态按脑电图的划分可分6个水平:由慢至快6、θ、a、a β、超频。 6水平:脑电1-3次/秒,为完全无意识水平 6水平:脑电4-7次/秒,为意识临界下水平 a`水平:在睡眠过程,局部意识水平。 q水平:脑电8--13次/秒,正常有意识水平,自由联想水平,或思 维期待水平。 β水平:脑电14-30次/秒,反应性思维,为意识注意水平。 超频水平:脑电40次/秒,目的性思维,为意识紧张水平。 在上述各意识水平中,6、θ,为无意识状态。α、a、β、超频, 为有意识状态。(引自朱志康《我们心灵的奥秘》) 四、意识状态 意识是不断变化的。意识状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意识所呈现的特 征。例如,什么进入意识之中,进入的程度如何,什么性质的心理活动 占主导地位,个人发挥作用的效率如何等等。对于意识状态也可以作各 种不同的分析。 从深度睡眠到警觉的清醒状态,意识经历着不同的状态。以入睡状 态为例,在睡眠开始时唤醒被试并让他报告被唤醒前的思想活动。研究 表明,意识经历着三种状态,XJ顺序依次是:完整的自我状态,即能区 别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外界情境,思想合乎正常的逻辑过程:解构的自我 状态,即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出现许多古怪的心理内容;再构 的自我状态,即再度出现正常的合乎逻辑的思想过程。这种意识不同状 态的顺序是有规则地与同时发生的脑电波和眼动模式相关联的。 被动的意识状态和主动的意识状态。被动的意识状态是指消极地感 受着来自感觉系统或头脑中自动出现的经验。例如,做白日梦的人任凭 思路游荡,被动地观察着自动在头脑中出现的表象、记忆和情感体验等 主动的意识状态是指主动地操纵自己的心智活动,进行有目的的控制 例如,积极思考问题者设定目的、制定计划、展望远景、分析条件和结 果的关系等等,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的意识状态 正常的意识状态和异常的意识状态。正常和异常是很难区分的,界 限并不总是清楚的。但异常的意识状态一般都具有下列特征:认知能力

另一种来自现代认知心理学,指以前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 不使用时,个人对其并无意识,只是在必要情形下检索使用时,才会对 其产生意识。 还有人根据脑的兴奋水平的不同,把意识分成不同的水平。这种观 点认为,脑电频率的改变与人的大脑的兴奋水平直接相关,频率越高, 兴奋水平越高。因此可以用脑电图(EEG)来反映意识水平。 意识状态按脑电图的划分可分 6 个水平:由慢至快 δ、θ、α、α`、 β、超频。 δ 水平:脑电 1--3 次/ 秒,为完全无意识水平。 θ 水平:脑电 4--7 次/ 秒,为意识临界下水平。 α` 水平:在睡眠过程,局部意识水平。 α 水平:脑电 8--13 次/秒,正常有意识水平,自由联想水平,或思 维期待水平。 β 水平:脑电 14--30 次/ 秒,反应性思维,为意识注意水平。 超频水平:脑电 40 次/ 秒,目的性思维,为意识紧张水平。 在上述各意识水平中,δ、θ,为无意识状态。α、α`、β 、超频, 为有意识状态。(引自朱志康《我们心灵的奥秘》) 四、意识状态 意识是不断变化的。意识状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意识所呈现的特 征。例如,什么进入意识之中,进入的程度如何,什么性质的心理活动 占主导地位,个人发挥作用的效率如何等等。对于意识状态也可以作各 种不同的分析。 从深度睡眠到警觉的清醒状态,意识经历着不同的状态。以入睡状 态为例,在睡眠开始时唤醒被试并让他报告被唤醒前的思想活动。研究 表明,意识经历着三种状态,XJ 顺序依次是:完整的自我状态,即能区 别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外界情境,思想合乎正常的逻辑过程;解构的自我 状态,即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出现许多古怪的心理内容;再构 的自我状态,即再度出现正常的合乎逻辑的思想过程。这种意识不同状 态的顺序是有规则地与同时发生的脑电波和眼动模式相关联的。 被动的意识状态和主动的意识状态。被动的意识状态是指消极地感 受着来自感觉系统或头脑中自动出现的经验。例如,做白日梦的人任凭 思路游荡,被动地观察着自动在头脑中出现的表象、记忆和情感体验等。 主动的意识状态是指主动地操纵自己的心智活动,进行有目的的控制。 例如,积极思考问题者设定目的、制定计划、展望远景、分析条件和结 果的关系等等,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的意识状态。 正常的意识状态和异常的意识状态。正常和异常是很难区分的,界 限并不总是清楚的。但异常的意识状态一般都具有下列特征:认知能力

降低、缺乏自我照料能力和辨别力:可能出现自我知觉和客体知觉的异 常(例如,药物、酒精、催眠和气功入静会使人产生幻觉);对规范禁忌 的自我控制能力可能削弱,甚至消失。医生和精神病学家都十分重视区 分正常与异常的意识状态。 五、睡眠与唤醒 从生理学角度看,意识是一种唤醒状态,这种状态与下丘脑和网状 结构等神经结构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心率、血流量、呼吸等生理指标 区分唤醒的程度 睡眠是与唤醒相对的意识状态。 1、睡眠的需要 人和动物都需要睡眠,只是时间长短有所不同.人:8小时左右 牛:3.9小时,马:2.9小时,狐狸:9.8小时,蝙蝠:19.9小时 附图2-1:人与动物睡眠时间比较 功 hn 0.6 hn 84hn 80hm 3.9 hn n38M29 蝙蝠犰狳貓 牛绵羊山羊马 图51人与各类动物曦眠时间之比较 (同样每天都是24小时的作息活动·而蝙蝠的睡眠时间·要比马多出七倍。) (采自at·1988) 人每天睡眠时间的长短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新生儿:16小 时,6个月:13小时,儿童(2---12岁)10---12小时,青少年(12-18 岁):9--10小时,成人:7-8小时,老年(60岁以上):5-7小时 (Roffwarg et al., 1966) 睡眠是人们所必需的,但有的心理学家就想看看如果不让人睡眠, 会是怎样,这就是睡眠剥夺试验。睡眠剥夺时间长的有200小时,还有 更长的,连续11天。结果令人意外:受试者除了感到极度疲劳,昏昏欲

降低、缺乏自我照料能力和辨别力;可能出现自我知觉和客体知觉的异 常(例如,药物、酒精、催眠和气功入静会使人产生幻觉);对规范禁忌 的自我控制能力可能削弱,甚至消失。医生和精神病学家都十分重视区 分正常与异常的意识状态。 五、睡眠与唤醒 从生理学角度看,意识是一种唤醒状态,这种状态与下丘脑和网状 结构等神经结构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心率、血流量、呼吸等生理指标 区分唤醒的程度。 睡眠是与唤醒相对的意识状态。 1、睡眠的需要 人和动物都需要睡眠,只是时间长短有所不同.人:8 小时左右, 牛:3.9 小时,马:2.9 小时,狐狸:9.8 小时,蝙蝠:19.9 小时. 附图 2-1:人与动物睡眠时间比较。 人每天睡眠时间的长短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新生儿:16 小 时,6 个月:13 小时,儿童(2---12 岁)10---12 小时,青少年(12---18 岁):9---10 小时,成人:7---8 小时,老年(60 岁以上):5---7 小时. (Roffwarg.et al.,1966) 睡眠是人们所必需的,但有的心理学家就想看看如果不让人睡眠, 会是怎样,这就是睡眠剥夺试验。睡眠剥夺时间长的有 200 小时,还有 更长的,连续 11 天。结果令人意外:受试者除了感到极度疲劳,昏昏欲

睡之外,在其身心功能方面,并无显著异常现象发生。(Webb,1975 Gulevich,etal.,1966)注:与感觉剥夺试验比较。 2、睡眠的阶段性特征 1929年,德国神经生理学家伯格( Hans Berger)发明了脑波仪, 可以记录脑电波的变化。这种技术在50年代被心理学家采用,成为研究 睡眠的主要工具。 心理学家根据脑电波形态的变化,把睡眠过程分成五个阶段。 附图2-2:不同睡眠阶段脑电波 阶段0皘醒)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Mm an 阶段4 Wwww REM阶段 A州M 100A 阶段1:睡眠开始,即平常所指昏昏欲睡的感觉; 阶段2:浅睡阶段,开始正式睡眠 阶段3与阶段4:深睡阶段;不易叫醒;(脑电波形有变化,所以分 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阶段5:快速眼动睡眠(REMs),除脑电波形改变之外,睡眠者的眼 球呈快速跳动现象。快速眼动睡眠在整个睡眠期间,间歇性出现,每次

睡之外,在其身心功能方面,并无显著异常现象发生。 (Webb,1975; Gulevich,et al.,1966) 注:与感觉剥夺试验比较。 2、睡眠的阶段性特征 1929 年,德国神经生理学家伯格(Hans Berger)发明了脑波仪, 可以记录脑电波的变化。这种技术在 50 年代被心理学家采用,成为研究 睡眠的主要工具。 心理学家根据脑电波形态的变化,把睡眠过程分成五个阶段。 附图 2-2:不同睡眠阶段脑电波 阶段 1:睡眠开始,即平常所指昏昏欲睡的感觉; 阶段 2:浅睡阶段,开始正式睡眠; 阶段 3 与阶段 4:深睡阶段;不易叫醒;(脑电波形有变化,所以分 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阶段 5:快速眼动睡眠(REMs),除脑电波形改变之外,睡眠者的眼 球呈快速跳动现象。快速眼动睡眠在整个睡眠期间,间歇性出现,每次

约持续十分钟左右。此时如果将睡眠者唤醒,绝大多数(80%以上)报告 说他正在做梦。 前四个阶段也统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时相) 就一夜7一8小时的整个睡眠过程看,属于沉睡期的第四阶段,主要 出现在前半夜的一段时间(睡后两个半小时内)。REMs主要出现在中夜 及以后,大约每隔90分钟出现一次,一夜之间出现4-5次左右。根据 心理学家的实验观察研究,一般大学生的睡眠期间,阶段2约占全时间 的50%,阶段4约占全时间的15%,REMs约占全时间的25%。新生儿的睡 眠中,REMs约占睡眠时间的一半。据此推断,婴儿的梦远比成人要多。 老年人睡眠时做梦少,REMs的时间也占18%左右。(Webb,1975) 3、失眠 失眠是最普通的睡眠失常现象。在生活紧张的现今社会中,失眠现 象相当普遍,几乎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受到失眠的困扰。失眠,表面 看似简单,其时形成的原因却非常复杂。这里不展开讨论,只是对日常 生活中如何处理失眠问题,提出十点建议:(注:只适用于轻度失眠,重 度失眠应接受专门治疗。) 考资料2-1 (1)首先建立信心。 对生活中偶尔遇到的失眠经验,不必过分忧虑,相信自己的身体自 然会调节适应。人的身心弹性甚大,前文中剥夺睡眠200小时者,仍 能保持身心功能正常,一两夜失眠不会造成任何困难。偶尔失眠,如果 不担心失眠的痛苦,到困倦时自然就会睡眠。失眠之后越担心失眠,越 难入睡。 (2)安排规律生活。 避免失眠的最有效办法,是使生活起居规律化,养成定时入寝和定 时起床的习惯。有时因必要而晚睡,早晨仍然按时起床;周末假期,避 免多睡懒觉:睡眠不能储存,睡多了无用 (3)保持适度运动 每天保持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运动,借以使身体各器官保持良好状态。 剧烈运动,睡前应避免。 (4)睡前放松心情。 睡前半小时内避免过分劳心劳力的工作。 (5)设计安静卧房。 尽量使卧室隔离噪音,关灯睡觉。 (6)让床上简单化。 睡床只供睡觉用,不在床上看书,不在床上看电视、打电话 (7)睡前饮食适度。 睡前如有需要,可适度饮食;牛奶面包饼干之类,有助于睡眠。过 饱对睡眠不利;咖啡、可乐、茶等刺激性饮料尤其不利于睡眠

约持续十分钟左右。此时如果将睡眠者唤醒,绝大多数(80%以上)报告 说他正在做梦。 前四个阶段也统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时相)。 就一夜 7-8 小时的整个睡眠过程看,属于沉睡期的第四阶段,主要 出现在前半夜的一段时间(睡后两个半小时内)。REMs 主要出现在中夜 及以后,大约每隔 90 分钟出现一次,一夜之间出现 4-5 次左右。根据 心理学家的实验观察研究,一般大学生的睡眠期间,阶段 2 约占全时间 的 50%,阶段 4 约占全时间的 15%,REMs 约占全时间的 25%。新生儿的睡 眠中,REMs 约占睡眠时间的一半。据此推断,婴儿的梦远比成人要多。 老年人睡眠时做梦少,REMs 的时间也占 18%左右。(Webb,1975) 3、失眠 失眠是最普通的睡眠失常现象。在生活紧张的现今社会中,失眠现 象相当普遍,几乎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受到失眠的困扰。失眠,表面 看似简单,其时形成的原因却非常复杂。这里不展开讨论,只是对日常 生活中如何处理失眠问题,提出十点建议:(注:只适用于轻度失眠,重 度失眠应接受专门治疗。) 参考资料 2-1 (1)首先建立信心。 对生活中偶尔遇到的失眠经验,不必过分忧虑,相信自己的身体自 然会调节适应。人的身心弹性甚大,前文中剥夺睡眠200小时者,仍 能保持身心功能正常,一两夜失眠不会造成任何困难。偶尔失眠,如果 不担心失眠的痛苦,到困倦时自然就会睡眠。失眠之后越担心失眠,越 难入睡。 (2)安排规律生活。 避免失眠的最有效办法,是使生活起居规律化,养成定时入寝和定 时起床的习惯。有时因必要而晚睡,早晨仍然按时起床;周末假期,避 免多睡懒觉;睡眠不能储存,睡多了无用。 (3)保持适度运动。 每天保持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运动,借以使身体各器官保持良好状态。 剧烈运动,睡前应避免。 (4)睡前放松心情。 睡前半小时内避免过分劳心劳力的工作。 (5)设计安静卧房。 尽量使卧室隔离噪音,关灯睡觉。 (6)让床上简单化。 睡床只供睡觉用,不在床上看书,不在床上看电视、打电话。 (7)睡前饮食适度。 睡前如有需要,可适度饮食;牛奶面包饼干之类,有助于睡眠。过 饱对睡眠不利;咖啡、可乐、茶等刺激性饮料尤其不利于睡眠

(8)饮酒不利睡眠。 酒后容易入睡,但酒后的睡眠易醒,醒后很难入睡 (9)忌服安眠药物 未经医生处方,不要自行购用安眠药,有副作用。 (10)失败后的做法。 如果上述建议不能生效,建议你仍保持定时上床的习惯。如果实在 无法入睡,就起床做些最不令人烦心的活动,只是不宜使身心过劳。(引 自张春兴《现代心理学》1994) 六、梦 梦是睡眠中的一种奇异现象,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但是对于梦 的了解并不容易。古代的时候,人们认为梦是睡眠时灵魂所做的事情, 醒来时要对灵魂所做的事负责:古埃及曾有规定:梦中借钱醒来以后是 要还的。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关于梦的迷信和误解。 现代心理学认为梦是睡眠状态下的一种心理活动,只是唤醒水平较 低,我们意识不到梦中的内容,或者意识到的只是残缺零散的梦象。这 样说并不暗示梦都是完整和有序的,是与否都没有足够的可靠依据,但 是醒来以后陈述的梦,是经当事人有意无意修改过的。 1、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梦的解释 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最早对梦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解释,他的 名著《梦的解析》(1900),被后人誉为是改变历史的书籍。但是他 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多年精神病治疗的经验的总结,用来解释普通人是有 缺陷的 附图2-3: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l856-1939)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的愿望通常都是被压抑的,这种被压抑的 能量必须得到宣泄,否则就会导致心理问题,而睡眠状态中“自我”放 松了警惕,潜意识的愿望得以在意识层面寻求满足;但是,为了不把“自 我”惊醒,这种“满足”总是象征性的,而不是赤裸裸的。所以梦是被

(8)饮酒不利睡眠。 酒后容易入睡,但酒后的睡眠易醒,醒后很难入睡。 (9)忌服安眠药物。 未经医生处方,不要自行购用安眠药,有副作用。 (10)失败后的做法。 如果上述建议不能生效,建议你仍保持定时上床的习惯。如果实在 无法入睡,就起床做些最不令人烦心的活动,只是不宜使身心过劳。(引 自张春兴《现代心理学》1994) 六、梦 梦是睡眠中的一种奇异现象,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但是对于梦 的了解并不容易。古代的时候,人们认为梦是睡眠时灵魂所做的事情, 醒来时要对灵魂所做的事负责;古埃及曾有规定:梦中借钱醒来以后是 要还的。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关于梦的迷信和误解。 现代心理学认为梦是睡眠状态下的一种心理活动,只是唤醒水平较 低,我们意识不到梦中的内容,或者意识到的只是残缺零散的梦象。这 样说并不暗示梦都是完整和有序的,是与否都没有足够的可靠依据,但 是醒来以后陈述的梦,是经当事人有意无意修改过的。 1、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梦的解释 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最早对梦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解释,他的 名著《梦的解析》(1900),被后人誉为是改变历史的书籍。但是他 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多年精神病治疗的经验的总结,用来解释普通人是有 缺陷的。 附图 2-3: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的愿望通常都是被压抑的,这种被压抑的 能量必须得到宣泄,否则就会导致心理问题,而睡眠状态中“自我”放 松了警惕,潜意识的愿望得以在意识层面寻求满足;但是,为了不把“自 我”惊醒,这种“满足”总是象征性的,而不是赤裸裸的。所以梦是被

压抑的潜意识的愿望的象征性满足。由于能够减少前意识层面的紧张和 压力,所以做梦对于维持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 2、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1953年,克里特曼和阿塞斯基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开始用脑电波 的变化从事梦的研究,这是关于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开始,至今已有 半个世纪。大致归纳要点如下: (1)在一个典型的夜睡中,一般人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睡 后90分钟。梦境的持续时间,约为5-15分钟(平均约为10分钟); 整夜的睡眠时间内,睡眠的各阶段循环出现,而一夜大约要作4一6个 梦;总共大约有1-2小时的时间,是在梦中。 (2)为什么醒来后只能记得少数的梦?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是:梦 境的记忆都是在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如不经过复习而在长时记忆中贮存, 自然很快会忘记 (3)做梦的必要性。曾有心理学家( d n t,1960) 做过梦的剥夺试验:在被试入睡以后,每当出现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波 形,即将被试叫醒,几分钟后,再让他入睡。如此连续数夜之后发现, 被试出现的做梦期的波形一夜比一夜多。最后让被试恢复正常的睡眠, 发现被试一夜快速眼动睡眠波形出现的次数,比平时多出两倍。这一现 象表明,在前几夜里被剥夺的梦,要在以后有机会时补足。 (4)脑电波的波形,并不能肯定地用来做为作梦的指标。快速眼 动睡眠的波形出现时表示作梦,是肯定的;但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 波形出现时,未必一定不做梦,只是做梦的次数较少而已。 参考资料2-2暗示与暗示性 暗示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其 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 定的意见或信念。在心理学中,暗示现象的研究最早见诸医学的临床 实践,如用暗示催眠治疗某些疾病或用以加强治疗效果。暗示更广泛地 被应用于广告、宣传及宗教等方面。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社会环境(群体 或他人)对人的影响,称为社会暗示。它是通过人际交往实现的。暗示者 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人,可采用言语,也可用手势、表情或其他物 理环境等方式进行。它可使人作出相应的反应,也可能是一个缓慢的潜 移默化的社会影响过程。暗示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 反暗示等。暗示者的性别、年龄、权力与威望,受暗示者的年龄、知识 经验、个性特点及暗示者与受暗示者的关系等特征直接影响着暗示的效 果。 暗示性是个体接受暗示的能力。暗示性的高低因人而异。在人群中, 暗示性很高的人和暗示性很低的人仅占少数,大部分人处于中间状态。 个体的暗示性有相对的稳定性,8~11岁最髙,以后逐渐缓慢下降。催

压抑的潜意识的愿望的象征性满足。由于能够减少前意识层面的紧张和 压力,所以做梦对于维持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 2、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1953年,克里特曼和阿塞斯基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开始用脑电波 的变化从事梦的研究,这是关于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开始,至今已有 半个世纪。大致归纳要点如下: (1)在一个典型的夜睡中,一般人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睡 后90分钟。梦境的持续时间,约为5-15分钟(平均约为10分钟); 整夜的睡眠时间内,睡眠的各阶段循环出现,而一夜大约要作4-6个 梦;总共大约有1-2小时的时间,是在梦中。 (2)为什么醒来后只能记得少数的梦?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是:梦 境的记忆都是在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如不经过复习而在长时记忆中贮存, 自然很快会忘记。 (3)做梦的必要性。曾有心理学家(Dement,1960) 做过梦的剥夺试验:在被试入睡以后,每当出现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波 形,即将被试叫醒,几分钟后,再让他入睡。如此连续数夜之后发现, 被试出现的做梦期的波形一夜比一夜多。最后让被试恢复正常的睡眠, 发现被试一夜快速眼动睡眠波形出现的次数,比平时多出两倍。这一现 象表明,在前几夜里被剥夺的梦,要在以后有机会时补足。 (4)脑电波的波形,并不能肯定地用来做为作梦的指标。快速眼 动睡眠的波形出现时表示作梦,是肯定的;但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 波形出现时,未必一定不做梦,只是做梦的次数较少而已。 参考资料 2-2 暗示与暗示性 暗示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其 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 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在心理学中,暗示现象的研究最早见诸医学的临床 实践,如用暗示催眠治疗某些疾病或用以加强治疗效果。暗示更广泛地 被应用于广告、宣传及宗教等方面。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社会环境(群体 或他人)对人的影响,称为社会暗示。它是通过人际交往实现的。暗示者 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人,可采用言语,也可用手势、表情或其他物 理环境等方式进行。它可使人作出相应的反应,也可能是一个缓慢的潜 移默化的社会影响过程。暗示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 反暗示等。暗示者的性别、年龄、权力与威望,受暗示者的年龄、知识 经验、个性特点及暗示者与受暗示者的关系等特征直接影响着暗示的效 果。 暗示性是个体接受暗示的能力。暗示性的高低因人而异。在人群中, 暗示性很高的人和暗示性很低的人仅占少数,大部分人处于中间状态。 个体的暗示性有相对的稳定性,8~11 岁最高,以后逐渐缓慢下降。催

共2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