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日历

教学 历 专业班级土木200级 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 课程名称混凝土结构 助课教 设社原理 本课总学时64其中已完成学时 本学期学时_64 教研室主任 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 次时时 内 容 绪论(1) 第1章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7) 要求完成各章后的习题、思考题 21.1钢筋的物理力学性能 1.1.1钢筋的成分、级别和品种 1.1.2钢筋的强度和变形性能 1.1.3钢筋的冷加工 1.14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性能的要求 12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12.1混凝土的强度 12.1混凝土的强度 122混凝土的变形性能 13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 1.3.1概述 13.2粘结应力的特点 13.3粘结破坏机理 134影响粘结强度的因素 13.5钢筋的锚固和连接 第2章结构设计基本原理(4) 21结构可靠度及结构设计方法 21.1结构上的作用及结构抗力 2 21.2结构的预定功能及结构可靠度 21.3结构的安全等级 214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方法 22荷载和材料强度的取值 22.1荷载标准值的确定 222材料强度标准值的确定 23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231结构的极限状态 232结构的设计状况 233结构的功能函数和极限状态方程 234结构可靠度的计算 24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24.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24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说明:(1)周学时包括本周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课内学时。(2)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 均应填写每次课时的内容。(3)各周之间,划线隔开。(4)本表一式三份:任课教师、教研室、院(系、部)各一份(开学第一周内交)
第 1 页 教 学 日 历 专业班级 土木 2001 级 2003 ~ 2004 学年 第一学期 任 课教 师 课程名称 混凝土结构 设计原理 助 课教 师 本课总学时 64 其中已完成学时 0 本学期学时 64 教研室主任 周 次 周 学 时 讲 课 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 学 时 内 容 学 时 内 容 绪论(1) 第 1 章 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7) 要求完成各章后的习题、思考题 2 1.1 钢筋的物理力学性能 1.1.1 钢筋的成分、级别和品种 1 4 1.1.2 钢筋的强度和变形性能 1.1.3 钢筋的冷加工 2 1.1.4 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性能的要求 1.2 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1.2.1 混凝土的强度 2 1.2.1 混凝土的强度 1.2.2 混凝土的变形性能 1.3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 2 4 1.3.1 概述 2 1.3.2 粘结应力的特点 1.3.3 粘结破坏机理 1.3.4 影响粘结强度的因素 1.3.5 钢筋的锚固和连接 第 2 章 结构设计基本原理(4) 2.1 结构可靠度及结构设计方法 2.1.1 结构上的作用及结构抗力 2 2.1.2 结构的预定功能及结构可靠度 2.1.3 结构的安全等级 2.1.4 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方法 3 4 2.2 荷载和材料强度的取值 2.2.1 荷载标准值的确定 2.2.2 材料强度标准值的确定 2.3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2.3.1 结构的极限状态 2.3.2 结构的设计状况 2 2.3.3 结构的功能函数和极限状态方程 2.3.4 结构可靠度的计算 2.4 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2.4.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2.4.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说明:(1)周学时包括本周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课内学时。(2)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 均应填写每次课时的内容。(3)各周之间,划线隔开。(4)本表一式三份:任课教师、教研室、院(系、部)各一份(开学第一周内交)

课 习题课、课堂讨论(或自学)、上机课 容 内 容 第3章轴心受力构件(4) 23,1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3..1轴心受压普通箍筋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3.1,2轴心受压螺旋式箍筋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3.1.2轴心受压螺旋式箍筋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3.2轴心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 第4章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10) 241概述 42正截面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 42.1适筋梁的受弯性能 42.2正截面受弯的三种破坏形态 42.3适筋梁的配筋率范围 43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分析 4.3.1基本假定 432受压区等效矩形应力图形 43.3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与最小配筋率 44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44.1基本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64|2 442基本公式的应用 44.3计算系数及其应用 444截面尺寸及纵向钢筋的构造要求 4.5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4.5.1概述 4.52受压钢筋的应力 4.53基本公式及适用条件 4 454双筋矩形截面的计算方法 46T形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包括I形和箱形) 46.1T形截面梁的应用 462T形截面翼缘的计算宽度 观看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录像 463基本公式及适用条件 464T形截面的计算方法 第5章偏心受力构件正截面承载力(8) 5.1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 51.1破坏形态 5.1.2两类偏心受压破坏的界限 52偏心受压构件的二阶效应 521附加偏心距ea、初始偏心距e 522偏心受压长柱的二阶弯矩 52.3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中二阶效应的考虑 说明:(1)周学时包括本周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课内学时。(2)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 均应填写每次课时的内容。(3)各周之间,划线隔开。(4)本表一式三份:任课教师、教研室、院(系、部)各一份(开学第一周内交) 第2页
第 2 页 周 次 周 学 时 讲 课 习题课、课堂讨论(或自学)、上机课 学 时 内 容 学 时 内 容 第 3 章 轴心受力构件(4) 2 3.1 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3.1.1 轴心受压普通箍筋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4 4 3.1.2 轴心受压螺旋式箍筋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2 3.1.2 轴心受压螺旋式箍筋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3.2 轴心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 第 4 章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10) 2 4.1 概述 4.2 正截面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 4.2.1 适筋梁的受弯性能 5 4 4.2.2 正截面受弯的三种破坏形态 4.2.3 适筋梁的配筋率范围 4.3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分析 2 4.3.1 基本假定 4.3.2 受压区等效矩形应力图形 4.3.3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与最小配筋率 4.4 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4.4.1 基本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6 4 2 4.4.2 基本公式的应用 4.4.3 计算系数及其应用 4.4.4 截面尺寸及纵向钢筋的构造要求 国 庆 节 4.5 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4.5.1 概述 2 4.5.2 受压钢筋的应力 4.5.3 基本公式及适用条件 7 4 4.5.4 双筋矩形截面的计算方法 4.6 T 形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包括 I 形和箱形) 4.6.1 T 形截面梁的应用 2 4.6.2 T 形截面翼缘的计算宽度 观看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录像 4.6.3 基本公式及适用条件 4.6.4 T 形截面的计算方法 第 5 章 偏心受力构件正截面承载力(8) 5.1 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 5.1.1 破坏形态 2 5.1.2 两类偏心受压破坏的界限 5.2 偏心受压构件的二阶效应 8 4 5.2.1 附加偏心距 a e 、初始偏心距 i e 5.2.2 偏心受压长柱的二阶弯矩 5.2.3 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中二阶效应的考虑 说明:(1)周学时包括本周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课内学时。(2)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 均应填写每次课时的内容。(3)各周之间,划线隔开。(4)本表一式三份:任课教师、教研室、院(系、部)各一份(开学第一周内交)

课 习题课、课堂讨论(或自学)、上机课 容 内 容 53矩形截面非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531基本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53,2大、小偏心受压破坏的设计判别(界限偏心距) 533截面设计 534截面承载力复核 54矩形截面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541基本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542大、小偏心受压构件的设计判别 543截面设计 544截面承载力复核 54.5矩形截面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的计算曲线 55I形截面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551基本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552截面设计 553截面承载力复核 5.8偏心受压构件的一般构造 581截面形式及尺寸 582材料 58.3纵向钢筋 259矩形截面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9.1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 592矩形截面小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 593矩形截面大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 594截面设计 595截面承载力复核 第6章构件斜截面承载力(8) 61概述 62受弯构件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 621无腹筋简支梁的受剪性能 622有腹筋简支梁的受剪性能 623影响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63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04 63.1计算原则 632仅配有箍筋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633配有箍筋和弯起钢筋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634公式的适用范围 636板类构件的受剪承载力 64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设计计算 64.1计算截面的确定 观看受弯构件斜截面试验录像 642设计计算 643计算例题 说明:(1)周学时包括本周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课内学时。(2)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 均应填写每次课时的内容。(3)各周之间,划线隔开。(4)本表一式三份:任课教师、教研室、院(系、部)各一份(开学第一周内交)。 第3页
第 3 页 周 次 周 学 时 讲 课 习题课、课堂讨论(或自学)、上机课 学 时 内 容 学 时 内 容 5.3 矩形截面非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5.3.1 基本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2 5.3.2 大、小偏心受压破坏的设计判别(界限偏心距) 5.3.3 截面设计 5.3.4 截面承载力复核 5.4 矩形截面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5.4.1 基本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5.4.2 大、小偏心受压构件的设计判别 5.4.3 截面设计 2 5.4.4 截面承载力复核 5.4.5 矩形截面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的计算曲线 5.5 I 形截面对称配筋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5.5.1 基本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5.5.2 截面设计 9 4 5.5.3 截面承载力复核 5.8 偏心受压构件的一般构造 5.8.1 截面形式及尺寸 5.8.2 材料 5.8.3 纵向钢筋 2 5.9 矩形截面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9.1 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 5.9.2 矩形截面小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 5.9.3 矩形截面大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 5.9.4 截面设计 5.9.5 截面承载力复核 第 6 章 构件斜截面承载力(8) 6.1 概述 6.2 受弯构件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 2 6.2.1 无腹筋简支梁的受剪性能 6.2.2 有腹筋简支梁的受剪性能 6.2.3 影响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6.3 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0 4 6.3.1 计算原则 6.3.2 仅配有箍筋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6.3.3 配有箍筋和弯起钢筋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6.3.4 公式的适用范围 2 6.3.6 板类构件的受剪承载力 6.4 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设计计算 6.4.1 计算截面的确定 观看受弯构件斜截面试验录像 6.4.2 设计计算 6.4.3 计算例题 说明:(1)周学时包括本周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课内学时。(2)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 均应填写每次课时的内容。(3)各周之间,划线隔开。(4)本表一式三份:任课教师、教研室、院(系、部)各一份(开学第一周内交)

课 习题课、课堂讨论(或自学)、上机课 容 内 容 65受弯构件的斜截面受弯承载力和钢筋的构造要求 抵抗弯矩图 652纵筋的弯起 114 65.3纵筋的截断 654应用实例 655钢筋的构造要求 67偏心受力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2 67.1偏心受压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672偏心受拉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第7章受扭构件的扭曲截面承载力(5) 7.1概述 2|72纯扭构件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721试验研究分析 722纯扭构件的开裂扭矩 723纯扭构件的受扭承载力 7.3复合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731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732弯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73.3弯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734压弯剪扭矩形截面框架柱承载力计算 第8章混凝土构件的使用性能及结构的耐久性(5) 28.1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验算 8.1.1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开展 134 812平均裂缝间距 8.1.3平均裂缝宽度 824最大裂缝宽度及其验算 82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挠度验算 821混凝土受弯构件变形计算的特点 822短期刚度B 823受弯构件刚度B 824最小刚度原则与挠度计算 说明:(1)周学时包括本周讲课、实验(或上杋)、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课内学时。(2)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 均应填写每次课时的内容。(3)各周之间,划线隔开。(4)本表一式三份:任课教师、教研室、院(系、部)各一份(开学第一周内交)。 4
第 4 页 周 次 周 学 时 讲 课 习题课、课堂讨论(或自学)、上机课 学 时 内 容 学 时 内 容 6.5 受弯构件的斜截面受弯承载力和钢筋的构造要求 6.5.1 抵抗弯矩图 2 6.5.2 纵筋的弯起 11 4 6.5.3 纵筋的截断 6.5.4 应用实例 6.5.5 钢筋的构造要求 6.7 偏心受力构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2 6.7.1 偏心受压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6.7.2 偏心受拉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第 7 章 受扭构件的扭曲截面承载力(5) 7.1 概述 2 7.2 纯扭构件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12 4 7.2.1 试验研究分析 7.2.2 纯扭构件的开裂扭矩 7.2.3 纯扭构件的受扭承载力 7.3 复合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2 7.3.1 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7.3.2 弯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7.3.3 弯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7.3.4 压弯剪扭矩形截面框架柱承载力计算 第 8 章 混凝土构件的使用性能及结构的耐久性(5) 2 8.1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验算 8.1.1 裂缝的出现、分布和开展 13 4 8.1.2 平均裂缝间距 8.1.3 平均裂缝宽度 8.2.4 最大裂缝宽度及其验算 8.2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挠度验算 2 8.2.1 混凝土受弯构件变形计算的特点 8.2.2 短期刚度 Bs 8.2.3 受弯构件刚度 B 8.2.4 最小刚度原则与挠度计算 说明:(1)周学时包括本周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课内学时。(2)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 均应填写每次课时的内容。(3)各周之间,划线隔开。(4)本表一式三份:任课教师、教研室、院(系、部)各一份(开学第一周内交)

课 习题课、课堂讨论(或自学)、上机课 容 内 容 82.5提高受弯构件刚度的措施 8.3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般说明 832影响结构耐久性能的主要因素 8.3.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极限状态设计 第9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10) 144 9.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知识 91.1一般概念 91.2预应力混凝土的分类 91.3施加预应力的方法 914锚具 915预应力混凝土的材料 916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 92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的一般规定 921张拉控制应力o 922预应力损失 9.22预应力损失 9.23有效预应力沿构件长度的分布 154 92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9.3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应力分析 9.3.1先张法轴心受拉构件 9.32后张法轴心受拉构件 933先、后张法计算公式的比较 94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计算和验算 941使用阶段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64 942使用阶段正截面裂缝控制验算 943施工阶段混凝土压应力验算 944施工阶段后张法构件端部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9.6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 961先张法构件 9.62后张法构件 教材:梁兴文、王社良、李晓文等编著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说明:(1)周学时包括本周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课内学时。(2)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 均应填写每次课时的内容。(3)各周之间,划线隔开。(4)本表一式三份:任课教师、教研室、院(系、部)各一份(开学第一周内交)
第 5 页 周 次 周 学 时 讲 课 习题课、课堂讨论(或自学)、上机课 学 时 内 容 学 时 内 容 8.2.5 提高受弯构件刚度的措施 8.3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2 8.3.1 一般说明 8.3.2 影响结构耐久性能的主要因素 8.3.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极限状态设计 第 9 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10) 14 4 9.1 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知识 9.1.1 一般概念 9.1.2 预应力混凝土的分类 2 9.1.3 施加预应力的方法 9.1.4 锚具 9.1.5 预应力混凝土的材料 9.1.6 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 9.2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的一般规定 9.2.1 张拉控制应力 con 9.2.2 预应力损失 9.2.2 预应力损失 2 9.2.3 有效预应力沿构件长度的分布 15 4 9.2.4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9.3 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应力分析 2 9.3.1 先张法轴心受拉构件 9.3.2 后张法轴心受拉构件 2 9.3.3 先、后张法计算公式的比较 9.4 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计算和验算 9.4.1 使用阶段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6 4 9.4.2 使用阶段正截面裂缝控制验算 9.4.3 施工阶段混凝土压应力验算 2 9.4.4 施工阶段后张法构件端部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9.6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 9.6.1 先张法构件 9.6.2 后张法构件 教材:梁兴文、王社良、李晓文等编著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科学出版社,2003 年 8 月出版 说明:(1)周学时包括本周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课内学时。(2)讲课、实验(或上机)、习题、课堂讨论、自学等, 均应填写每次课时的内容。(3)各周之间,划线隔开。(4)本表一式三份:任课教师、教研室、院(系、部)各一份(开学第一周内交)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大纲 Concrete Structural Fundamentals.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2/2).ppt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pt
-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银行大厦结构设计.ppt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设计案例_北京电视中心综合业务楼结构设计.ppt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合景大厦结构设计介绍.ppt
- 高层程序应用指南讲稿:PKPM 新规范计算软件(TAT、SATWE、PMSAP)应用指南.ppt
-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若干问题探讨(傅学怡).ppt
- 重庆大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高层结构抗风与抗震设计(土木工程学院:李正良).ppt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高层建筑结构及其设计理论.ppt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现状与发展.ppt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高层建筑结构综述.ppt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1/2).ppt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9章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pdf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8章 筒体结构设计.pdf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7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pdf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6章 剪力墙结构分析与设计.pdf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4章 高层建筑结构计算分析及设计要求.pdf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pdf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日历.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习题)第一章 概论(负责人:梁兴文).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习题)第二章 钢筋和混凝土的基本性能.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习题)第三章 结构设计原理.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习题)第四章 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性能与设计.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习题)第五章 受压构件正截面的性能与设计.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习题)第六章 受拉构件正截面的性能与设计.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习题)第七章 构件斜截面受剪性能与设计.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习题)第八章 受扭构件扭曲截面的性能与设计.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习题)第九章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及耐久性设计.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习题)第十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性能与设计.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程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任务书.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课程设计)混合结构房屋楼盖及墙体课程设计任务书.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毕业设计)第一节 结构设计总说明、框架横向刚度计算.ppt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毕业设计)结构设计部分(结构设计技术条件、框架结构布置、框架横向刚度计算).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毕业设计)第二节 重力荷载及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横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位移验算.ppt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毕业设计)竖向荷载计算、横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位移验算.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毕业设计)第三节 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内力分析、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内力分析.ppt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毕业设计)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内力分析、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内力分析.doc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毕业设计)第四、五节 框架梁柱内力组合.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