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问题学案

26、《岳阳楼记》问题案 班级 姓名 座号 【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 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 想和政治抱负。 【重难点】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 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自主学习】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適( 守 浩浩汤汤( 岸芷汀兰 )偕 怒号( 薄暮冥冥( 日星隐曜 )塍 属予作文( 衔远山( 樯倾楫摧 2、(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 朝 家 家。岳阳楼 与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的楼址 在现在的省 市,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 督 的阅兵台 (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的旷达胸襟和 ”的政治报负,也表示对滕子京 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3、字词积累A、一词多义
26、《岳阳楼记》问题案 班级 姓名 座号 【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 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 想和政治抱负。 【重难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 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 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自主学习】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谪( )守 浩浩汤汤( ) 岸芷汀兰 ( ) 偕( ) 怒号( ) 薄暮冥冥( ) 日星隐曜 ( ) 滕( ) 属予作文( ) 衔远山( ) 樯倾楫摧 ( ) 2、(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 朝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家。岳阳楼 与 、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的楼址 在现在的 省 市,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 督 的阅兵台。 (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 , ”的旷达胸襟和 “ 、 ”的政治报负,也表示对滕子京 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3、字词积累 A、一词多义

(1)和: 政通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2)通: 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3)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空: 浊浪排空( 长烟一空 (5)一: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6)极 南极潇湘( )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或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B、通假字 (1)百废具兴(“”通 )(2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 C、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 “后”: D、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 今 义: (2)微斯人(微 古义: 今 义 【学生疑惑】 【问题探究】 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 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⑴和: 政通人和( ) 至若春和景明 ( ) ⑵通: 政通人和( ) 北通巫峡( )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⑷空: 浊浪排空( ) 长烟一空 ( ) ⑸一: 一碧万顷( ) 长烟一空 ( ) ⑹极: 南极潇湘( ) 感极而悲者矣 ( ) 此乐何极( )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 ) B、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 ”通“ ”,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 通“ ”, ) C、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 )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 “后”: ) D、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 今 义: ) ⑵ 微斯人(微 古义: 今 义: ) 【学生疑惑】 【问题探究】 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 1 段写重修岳阳楼 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第3、4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 什么 4、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5、“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后反思】 答案 【自主学习】 1、適(zh )守 浩浩汤( 岸芷江兰(tng)偕(xie 怒量(ho) 薄暮冥冥(m1ng) 日 星隐曜(ya )塍(ter 属予作文(zh )衔远山(xian 樯倾楫 摧( g i an g) 2、(1)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湖北黄鹤楼、 江西滕王阁 湖南省岳阳市鲁肃 (2)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A、一词多义。 (1)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3)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5)一 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6)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2、第3、4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 什么? 4、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5、“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后反思】 答案: 【自主学习】 1、谪(zhé )守 浩浩汤汤( shā ng ) 岸芷汀兰( tīng ) 偕(xié ) 怒号( háo ) 薄暮冥冥( míng ) 日 星隐曜( yào ) 滕( téng ) 属予作文(zhǔ ) 衔远山( xián ) 樯倾楫 摧(qiáng ) 2、(1)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湖北黄鹤楼、 江西滕王阁 湖南省岳阳市 鲁肃 ⑵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A、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8)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B、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C、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 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 之后”。) D、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 象。) (2)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问题探究】 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 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 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 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3、4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 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 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 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 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 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 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 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 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优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 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 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 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B、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C、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 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 之后”。) D、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 象。)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问题探究】 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 1 段写重修 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 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 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3、4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 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 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 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 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 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 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 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 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 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 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 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5、答: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 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规劝之情
5、答: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 ,强烈而又含蓄 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规劝之情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岳阳楼记》过关测试卷.doc
- 《岳阳楼记》赏析ppt课件_登岳阳楼.ppt
- 《岳阳楼记》说课稿5_岳阳楼记.doc
- 《岳阳楼记》讲学稿(2课时)_岳阳楼记2.doc
- 《岳阳楼记》讲学稿(2课时)_岳阳楼记1.doc
- 《岳阳楼记》表格式教案(3课时)_岳阳楼记 3.doc
- 《岳阳楼记》表格式教案(3课时)_岳阳楼记 2.doc
- 《岳阳楼记》表格式教案(3课时)_岳阳楼记 1.doc
- 《岳阳楼记》表格式教案_课题1.doc
- 《岳阳楼记》表格式学案.doc
- 《岳阳楼记》表格式学案5.doc
- 《岳阳楼记》综合练习.doc
- 《岳阳楼记》练习题.doc
- 《岳阳楼记》练习题.doc
- 《岳阳楼记》第四课时ppt课件(27页).ppt
- 《岳阳楼记》第三课时ppt课件(23页).ppt
- 《岳阳楼记》第一课时ppt课件(19页).ppt
- 《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_岳阳楼记知识点.doc
- 《岳阳楼记》知识梳理.doc
- 《岳阳楼记》期末复习练习题.doc
- 《岳阳楼记》阅读复习题.doc
- 《岳飞》ppt课件(34页).ppt
- 《岳飞》教案6_五环节.doc
- 《岳飞》练习题.doc
- 《岳飞》问题学案及答案_七年级下册.doc
- 《岳飞练字》ppt课件1.ppt
- 《峡江寺飞泉亭记》ppt课件.ppt
- 《峨眉山月歌》ppt课件.ppt
- 《峨眉山月歌》ppt课件3_峨眉山月歌.ppt
- 《峨眉山月歌》练习题_峨眉山月歌.doc
- 《崔杼弑其君》ppt课件1_崔杼弑其君.ppt
- 《崔杼弑其君》ppt课件2_崔杼弑其君(1-2-3).ppt
- 《崔杼弑其君》同步练习_崔杼弑其君练习题.doc
- 《崔杼弑其君》同步练习_崔杼弑其君练习题.docx
- 《崔杼弑其君》教学参考_“崔杼弑其君”导学案.doc
- 《崤之战》ppt课件1_臬伯课件,.ppt
- 《崤之战》说课稿_广西南宁四中.doc
- 《巍巍中山陵》ppt课件(12页).ppt
- 《巍巍中山陵》ppt课件(25页).ppt
- 《巍巍中山陵》ppt课件(32页).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