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8_文通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

文通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强)N0.23 课题:人民英雄纪念碑 主备人:周春雷 审核人:张建刚 、教学重点 理清碑身部分和大碑座部分的说明文字的顺序。 二、教学难点 关于纪念碑的结构组成部分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砌(q)瞻仰(zhan)(ydng)丰功伟绩(j)镏金(i) 幅(而)上溯(su)重幔( chong)(man)小庑殿顶(w)窖坑(jao)逾越(yu)天 堑(qian)老巢(cho)发髻(j)不朽(xi) 【目标展示】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新知研习】 (一)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及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1)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以准确严密或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介 绍事物的特征。 (2)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1.找准说明对象。 2.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3.搞清说明顺序。 4.掌握使用的说明方法 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 第一段(1)点题开头,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段(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词、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一层(2-3)介绍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兴建过程、规模和质料。 第二层(4-5)介绍纪念碑的结构、碑心石上的题字和碑文 第三层(6-10)依次介绍大碑座四周的十幅浮雕。 第三段(11)总结瞻仰后的深切感受,呼应标题的开头 行文思路: 点题总领全文—一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 总——分一一总的结构 (三)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的面前的?请从第2至 段中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回答。 明确:作者采用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主要是由远到近的参观顺序),以纪念
文通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强) NO.23 课题:人民英雄纪念碑 主备人:周春雷 审核人:张建刚 一、教学重点 理清碑身部分和大碑座部分的说明文字的顺序。 二、教学难点 关于纪念碑的结构组成部分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砌(qì) 瞻仰(zhān)(yǎng) 丰功伟绩(jī) 镏金(liú) 幅(fú) 上溯(sù) 重幔(chóng)(màn) 小庑殿顶(wǔ)窖坑(jiào) 逾越(yú) 天 堑(qiàn) 老巢(cháo)发髻(jì)不朽(xiǔ) 【目标展示】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新知研习】 (一)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及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1)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以准确严密或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介 绍事物的特征。 (2)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1.找准说明对象。 2.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3.搞清说明顺序。 4.掌握使用的说明方法。 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 第一段(1)点题开头,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段(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词、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等。 第一层(2-3)介绍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兴建过程、规模和质料。 第二层(4-5)介绍纪念碑的结构、碑心石上的题字和碑文。 第三层(6-10)依次介绍大碑座四周的十幅浮雕。 第三段(11)总结瞻仰后的深切感受,呼应标题的开头。 行文思路: 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 总——分——总的结构 (三)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的面前的?请从第 2 至 5 段中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回答。 明确:作者采用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主要是由远到近的参观顺序),以纪念

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顺序说明的: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 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一一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2来到第二层平台仔细瞻仰,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 碑文和造型的? 明确: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 (主要是空间顺序) 3请同学们思考:既然文章第4、5两节是按由下到上的空间顺序在写,为什么“小碑座” 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大碑座”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这样写是否 混乱? 明确:不混乱,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的 4文章6-10节,是详细介绍了大碑座上的十幅浮雕,这一部分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明确:按照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时也是按照事件的历史顺序介绍的。 【归纳总结】 全文主要以作者瞻仰时的地点为顺序,介绍纪念碑以空间顺序为主,介绍浮雕时空间顺 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 【巩固拓展】 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 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预习指导】 作者为了说明纪念碑的高度,准确地运用了一些表示数量的词语。请把这些词语画出来, 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四、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第一段(1)点题总领全文 (总) 第二段(2-10)介绍碑身浮雕 (分) 第三段(11)抒写瞻仰感受 (总) 五、教学反思 文通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强)N.24 课题:人民英雄纪念碑 主备人:周春雷 审核人:张建刚 、教学重点 理解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请学生说说画出来的一些表示数量的词语,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目标展示】 1.理解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顺序说明的: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上石道----走到碑前---- 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2.来到第二层平台仔细瞻仰,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 碑文和造型的? 明确: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 (主要是空间顺序) 3.请同学们思考:既然文章第 4、5 两节是按由下到上的空间顺序在写,为什么“小碑座” 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大碑座”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这样写是否 混乱? 明确:不混乱,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的。 4.文章 6—10 节,是详细介绍了大碑座上的十幅浮雕,这一部分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明确:按照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时也是按照事件的历史顺序介绍的。 【归纳总结】 全文主要以作者瞻仰时的地点为顺序,介绍纪念碑以空间顺序为主,介绍浮雕时空间顺 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 【巩固拓展】 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 10 幅浮雕分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 8 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预习指导】 作者为了说明纪念碑的高度,准确地运用了一些表示数量的词语。请把这些词语画出来, 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四、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第一段(1) 点题总领全文 (总) 第二段(2-10)介绍碑身浮雕 (分) 第三段(11) 抒写瞻仰感受 (总) 五、教学反思 文通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强) NO.24 课题:人民英雄纪念碑 主备人:周春雷 审核人:张建刚 一、教学重点 理解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理解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请学生说说画出来的一些表示数量的词语,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目标展示】 1.理解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2.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近代史和革命先烈们的光辉业绩。 【新知研习】 (一)讨论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1)回答了全国人民极为关注的问题 (2)点明了作者对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和当时的心情 (3)点题、总领全文 (二)阅读2-5节,思考:文中通过哪些语句来说明纪念碑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巍峨—一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 雄伟一一他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一一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岩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象征着先烈 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装饰花纹象征……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 征着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作用:更具体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 (三)阅读碑文,说说“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 时间含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几个历史时期的英雄? 三年以来一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1949年的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 三十年以来——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整个 历史时期 千八百四十年—一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 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四)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十幅浮雕分类,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8个历史事件? 东销毁鸦片烟 1839 旧民主主义 金田起义 南武昌起义 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 五卅运动 1925 西八一南昌起义1927 抗日战争时期1937 北胜利渡长江1949 解放战争 (五)阅读6-10节,分析十幅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1)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 作者用了4句话,分三层来介绍: 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 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一—这是记叙部分。 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 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 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 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
2.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近代史和革命先烈们的光辉业绩。 【新知研习】 (一)讨论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1)回答了全国人民极为关注的问题 (2)点明了作者对纪念碑的总体印象和当时的心情。 (3)点题、总领全文。 (二)阅读 2-5 节,思考:文中通过哪些语句来说明纪念碑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巍峨——高达 37.94 米,有 10 层楼那么高 雄伟——他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纪念碑是用 17000 块坚硬的花岗岩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象征着先烈 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装饰花纹象征……8 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 征着……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作用:更具体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 (三)阅读碑文,说说“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 时间含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几个历史时期的英雄? 三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 1946-1949 年的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 三十年以来——1919 年的“五四运动”至 1949 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整个 历史时期。 一千八百四十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 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四)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十幅浮雕分类,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 8 个历史事件? 东 销毁鸦片烟 1839 旧民主主义 金田起义 1851 南 武昌起义 1911 五四运动 1919 新民主主义 五卅运动 1925 西 八一南昌起义 1927 抗日战争时期 1937 北 胜利渡长江 1949 解放战争 (五)阅读 6-10 节,分析十幅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1)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 作者用了 4 句话,分三层来介绍: 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 年 6 月 3 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 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 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 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 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

的销烟决心。 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2)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 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 (3)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余下几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 表现的意义。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 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 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 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 “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 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 序结合起来。 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①“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的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②“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 威游行的情景。” ③“愤激的青年演说者” 讨论词语富于变化的特点 ①学生对武昌起义画面和五四爱国运动画面进行比较阅读 ②讨论在介绍顺序和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都描写起义场景 异:武昌起义先绘画面后写意义 五四运动先写意义后绘画面 好处:笔法灵活,同中有异,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六)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 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 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是分别对“象 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 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 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归纳总结】 1.带领学生归纳课文的说明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 2.归纳全文中心:
的销烟决心。 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2)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先交代事件──1851 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 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 (3)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余下几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 表现的意义。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 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 10 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 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 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 “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 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 序结合起来。 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①“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的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②“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 威游行的情景。” ③“愤激..的青年演说者” 讨论词语富于变化的特点 ①学生对武昌起义画面和五四爱国运动画面进行比较阅读。 ②讨论在介绍顺序和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都描写起义场景 异:武昌起义 先绘画面后写意义 五四运动 先写意义后绘画面 好处:笔法灵活,同中有异,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六)讲读课文第三段(11 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 呼应前文 2、4 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 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是分别对“象 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 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 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归纳总结】 1.带领学生归纳课文的说明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 2.归纳全文中心:

介绍纪念碑 歌颂丰功伟绩 表达崇敬、悼念之情 教育学生不忘先烈、珍惜时光,完成先烈未尽之事业。 【巩固拓展】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段中的碑文 【预习指导】 阅读《巍巍中山陵》,搜集孙中山及中山陵相关资料。 四、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介绍纪念碑 丰功伟绩 表达崇敬、悼念之情 五、教学反思
介绍纪念碑 歌颂丰功伟绩 表达崇敬、悼念之情 教育学生不忘先烈、珍惜时光,完成先烈未尽之事业。 【巩固拓展】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段中的碑文。 【预习指导】 阅读《巍巍中山陵》,搜集孙中山及中山陵相关资料。 四、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介绍纪念碑 歌颂丰功伟绩 表达崇敬、悼念之情 五、教学反思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7.doc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导学案.doc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导学案3.doc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学案.doc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pt课件.ppt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pt课件.ppt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pt课件(45页).ppt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pt课件(41页)_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pt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pt课件(21页).ppt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pt课件(21页)2.ppt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pt课件(17页).ppt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pt课件(14页).ppt
-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说课稿_《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说课稿.doc
-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练习题_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doc
-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教案5_一.doc
-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导学案_《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讲学稿蒋4页.doc
-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同步练习2_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doc
-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ppt课件4_1._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1).ppt
-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ppt课件3.ppt
-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ppt课件2.ppt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表格式学案.doc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1页).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3页).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4页)2.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4页).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8页).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20页).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22页).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23页) 2.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23页).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24页).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25页).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28页)2.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28页).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29页).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31页).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4页).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8页).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0_《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11.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