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技术—基础试题二)》2003年04月试卷

全国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电子技术基础(二)试题 课程代码:02273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半导体中的少数载流子产生的原因是( A.外电场 B内电场 C.掺杂 D热激发 2.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当栅极与源极之间电压为零时() A.能够形成导电沟道 B.不能形成导电沟道 C.漏极电流不为零 D漏极电压为零 3分压式电流负反馈偏置电路稳定工作的条件是() A1, >>IR,UR>>U B. IB UB CI >>I.Ucr>> D. h1>>IB, UBE >>UB 4放大电路在小信号运用时的动态特性如Au、r1、ro等应采用的方法是( A.图解法 B瞬时极性法 C.微变等效电路法D估算法 5电压负反馈使输出电阻( A.减少 B增大 C.不变 D为零 6在放大电路中引入负反馈可使其通频带展宽约() A.(1+AF)倍 B.1/(1+AF)倍 C(1-AF)倍 D.AF倍 7功率放大电路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是() A.利用三极管特性进行图解分析 B采用h参数等效电路 C采用简化的h参数等效电路 D采用π型等效电路 8.为更好的抑制零漂,集成运放的输入级大多采用( A.直接耦合电路 B阻容耦合电路 C差动放大电路 D反馈放大电路 9简单电压比较器与滞回电压比较器相比 A前者的抗干扰能力强 B后者的抗干扰能力强 C.二者的抗干扰能力均不强D二者的抗干扰能力都很强 10.在由石英晶体和集成运放构成的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中石英晶体做为() A.纯电阻 B纯电感 C纯电容 D短路线 1桥式整流加电容滤波电路,设整流输入电压为20V,此时,输出的电压约为() A.18V B.24V C. 9V D.28.2V 12.下列数中值最大的为() A.(9.5)16 B(12.5)8 C.(1001.101)2 D(9.5)0 13根据逻辑运算关系,逻辑函数Z=A+AB可以表示为() 02273电子技术基础(二)试题第1页共3页
02273 电子技术基础(二)试题 第 1 页 共 3 页 全国 2003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电子技术基础(二)试题 课程代码:0227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4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半导体中的少数载流子产生的原因是( ) A.外电场 B.内电场 C.掺杂 D.热激发 2.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当栅极与源极之间电压为零时( ) A.能够形成导电沟道 B.不能形成导电沟道 C.漏极电流不为零 D.漏极电压为零 3.分压式电流负反馈偏置电路稳定工作的条件是( ) A. 1 B UB UBE I I , B. B 1 UBE UB I I , C. C B UCE UBE I I , D. 1 B UBE UB I I , 4.放大电路在小信号运用时的动态特性如 Au、ri、r0 等应采用的方法是( ) A.图解法 B.瞬时极性法 C.微变等效电路法 D.估算法 5.电压负反馈使输出电阻( ) A.减少 B.增大 C.不变 D.为零 6.在放大电路中引入负反馈可使其通频带展宽约( ) A.(1+AF)倍 B.1/(1+AF)倍 C.(1-AF)倍 D.AF 倍 7.功率放大电路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是( ) A.利用三极管特性进行图解分析 B.采用 h 参数等效电路 C.采用简化的 h 参数等效电路 D.采用π型等效电路 8.为更好的抑制零漂,集成运放的输入级大多采用( ) A.直接耦合电路 B.阻容耦合电路 C.差动放大电路 D.反馈放大电路 9.简单电压比较器与滞回电压比较器相比( ) A.前者的抗干扰能力强 B.后者的抗干扰能力强 C.二者的抗干扰能力均不强 D.二者的抗干扰能力都很强 10.在由石英晶体和集成运放构成的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中石英晶体做为( ) A.纯电阻 B.纯电感 C.纯电容 D.短路线 11.桥式整流加电容滤波电路,设整流输入电压为 20V,此时,输出的电压约为( ) A.18V B.24V C.9V D.28.2V 12.下列数中值最大的为( ) A.(9.5)16 B.(12.5)8 C.(1001.101)2 D.(9.5)10 13.根据逻辑运算关系,逻辑函数 Z= A + AB 可以表示为( )

Aa+B Ba+B C. AB Da+B 14.下列元件中输出端可以呈高阻状态的是() A.传输门 B.与非门 C.或非门 D开漏输出门 、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5在N型半导体中 是少数载流子。 16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只有加一定的 才能形成导电沟道而导通 17.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当温度升高时,Q点将移向 18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 19反相比例运算电路,从负反馈角度看是 20A、B两个输入变量中只要有一个为“1”,输出就为“1”,当A、B均为“0”时输出才为 0”,则该逻辑运算称为 21三极管反相器的可靠截止条件是 22当J=1,K=1时,在时钟CP的作用下,JK触发器的输出Q的状态 23.555集成定时器的分压器由 个5K9电阻组成 24当需要对快速变化的信号进行采样时,大多采用 的AD转换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5图解法和微变等效电路法各有哪些特点? 26用公式法化简逻辑函数Y=ABC+ABC+ABC+ABC 写出图示电路的输出逻辑函数表达式并化简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28如图电路,(1)指出该电路的功能?(2)求出阈值电压。(3)定性画出传输特性曲线 u p 29如图桥式整流滤波及稳压电路,试找出电路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v 吗 C 02273电子技术基础(二)试题第2页共3页
02273 电子技术基础(二)试题 第 2 页 共 3 页 A. A + B B. A + B C. AB D. A + B 14.下列元件中输出端可以呈高阻状态的是( ) A.传输门 B.与非门 C.或非门 D.开漏输出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5.在 N 型半导体中__________是少数载流子。 16.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只有加一定的__________,才能形成导电沟道而导通。 17.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当温度升高时,Q 点将移向__________。 18.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__________。 19.反相比例运算电路,从负反馈角度看是__________。 20.A、B 两个输入变量中只要有一个为“1”,输出就为“1”,当 A、B 均为“0”时输出才为 “0”,则该逻辑运算称为__________。 21.三极管反相器的可靠截止条件是__________。 22.当 J=1,K=1 时,在时钟 CP 的作用下,JK 触发器的输出 Q 的状态__________。 23.555 集成定时器的分压器由__________个 5KΩ电阻组成。 24.当需要对快速变化的信号进行采样时,大多采用__________的 A/D 转换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2 分) 25.图解法和微变等效电路法各有哪些特点? 26.用公式法化简逻辑函数 Y = ABC + ABC + ABC + ABC 27.写出图示电路的输出逻辑函数表达式并化简。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 28.如图电路,(1)指出该电路的功能?(2)求出阈值电压。(3)定性画出传输特性曲线。 29.如图桥式整流滤波及稳压电路,试找出电路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30某RC串并联正弦波振荡电路接好后,不能振荡(如图示)1)请找错误并在图中加以改正(2) 改正后的电路,当f0=480HZ时,请确定R的数值 3K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多级放大电路如图示。已知B1B2均为40,VBE=0.7V,rb’=3009 (1)求第一级的静态工稳(lBQ1,lco,UcEo); (2)求整个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u= (3)求输入电阻 (4)写出输出电阻ro表达式。 32电路如图示,A1A2均为理想运放试求: (1)uo1与u,un2关系; (2)uo与u,u2,u的关系。 33设计一个组合逻辑电路,输入为A、B、C,输出Y。当C=0时,实现Y=AB;当C=1时, 实现Y=A+B 要求:(1)列出真值表 (2)求输出Y的最简与表达式 (3)完全用与非门实现该逻辑关系(画逻辑图) 34时序电路如图 (1)写出驱运方程 (2)求出状态方程; D (3)画出状态转换图 F3 (4)该电路是同步电路还是异步电路 02273电子技术基础(二)试题第3页共3页
02273 电子技术基础(二)试题 第 3 页 共 3 页 30.某 RC 串并联正弦波振荡电路接好后,不能振荡(如图示)(1)请找错误并在图中加以改正(2) 改正后的电路,当 f0=480HZ 时,请确定 R 的数值。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31.多级放大电路如图示。已知β1β2 均为 40,VBE=0.7V,rbb′=300Ω (1)求第一级的静态工稳(IBQ1,ICQ1,UCEQ1); (2)求整个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i 0 u u Au = ; (3)求输入电阻 ri; (4)写出输出电阻 r0 表达式。 32.电路如图示,A1A2 均为理想运放试求: (1)u01 与 ui1,ui2 关系; (2)u0 与 ui1,ui2,ui3 的关系。 33.设计一个组合逻辑电路,输入为 A、B、C,输出 Y。当 C=0 时,实现 Y=AB;当 C=1 时, 实现 Y=A+B。 要求:(1)列出真值表; (2)求输出 Y 的最简与表达式; (3)完全用与非门实现该逻辑关系(画逻辑图)。 34.时序电路如图 (1)写出驱运方程; (2)求出状态方程; (3)画出状态转换图; (4)该电路是同步电路还是异步电路?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技术—基础试题二)》2002年07月试卷.doc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技术—基础试题二)》2002年04月试卷.doc
- 东北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模拟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2章 基本放大电路.ppt
- 东北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模拟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6章 整流电路和直流稳压电源.ppt
- 东北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模拟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章 半导体器件.ppt
- 东北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模拟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习题课(14—17章).ppt
- 东北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模拟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23章 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ppt
- 东北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模拟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21章 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ppt
- 东北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模拟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20章 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ppt
- 东北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模拟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8章 直流稳压电源.ppt
- 东北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模拟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7章 电子电路中的负反馈.ppt
- 东北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模拟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6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ppt
- 东北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模拟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5章 基本放大电路.ppt
- 东北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模拟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14章 二极管和晶体管.ppt
- 山东大学:《数字电路》讲义课件_第四章 组合逻辑电路.ppt
- 山东大学:《数字电路》讲义课件_第六章 异步时序逻辑电路.ppt
- 山东大学:《数字电路》讲义课件_第五章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ppt
- 山东大学:《数字电路》讲义课件_第二章 逻辑代数基础.ppt
- 山东大学:《数字电路》讲义课件_第三章 集成电路与触发器.ppt
- 山东大学:《数字电路》讲义课件_第一章 基本知识.ppt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技术—基础试题二)》2003年07月试卷.doc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技术—基础试题二)》2004年04月试卷.doc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技术—基础试题二)》2004年07月试卷.doc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技术—基础试题二)》2005年04月试卷.doc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技术—基础试题二)》2005年07月试卷.doc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技术—基础试题二)》2006年04月试卷.doc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技术—基础试题二)》2006年07月试卷.doc
- DSP汇编编程及应用举例.doc
- 专业(电子)课程设计报告:题目——时序电路控制红绿灯.doc
- 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电路》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零状态响应.ppt
- 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电路》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ppt
- 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电路》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电路频率响应.ppt
- 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电路》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三相电路.ppt
- 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电路》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三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ppt
- 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电路》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ppt
- 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电路》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电路定理.ppt
- 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电路》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ppt
- 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电路》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ppt
- 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电路》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ppt
- 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电路》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相量法.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