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1.佛罗姆_精神分析与社会学

311精神分析与社会学 我将在学院的课程中讨论有关精神分析和社会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精神分析在社会学中的应用:其二是社会学在精神分析中的应用。当然,在短短的 时间内即使只将由这两个方面产生出的所有问题及主题列举出来也是不可能的。故而,我 只能试图就那些看似可以用来对精神分析一社会学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的原则性问题作一些 基本评述。 对于某些社会学问题,用经济的、技术的、或政治的事实就可以作出真实而充分的解 释了,但总有人想要将精神分析的解释施加其上。精神分析在社会学中的应用无疑必须防 范此类错误。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学家必须强调:社会学的主题,社会,事实上是由个人 组成的,正是这些个人一一他们的行动、思想、感情一一而非抽象的社会,构成了社会学 研究的对象。人类并不存在一种当一个人作为个体行动时即发生作用、并因此成为精神分 析对象的“个体心理”,以区别于所谓包含有各种群体本能、社群与集体的模糊感情的完 全独立的“大众心理”,一旦人们作为大众的一分子行动时,这一“大众心理”便一触而 即发,社会学家于是也就创造出一些权宜概念来应付他们所不知晓的精神分析事实。人类 不存在上述的两种不同心理,只有一种心理,不论一个人是作为个体而行动,还是作为社 会、阶级、社区,或你所属的其他什么集体的成员而出现,起作用的只是同样的心理机制 与心理规律。精神分析学家所能给予社会学的是有关人类心理机制的知识(尽管还不甚完 美),它与技术的、经济的和财政的因素一道,也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理应受到与其 它因素同等程度的关注。社会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共同任务就是研究这种人类心理机制以何 种方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组织产生因果性的影响或决定作用。 在此请允许我仅仅提及一个关键的具体问题:本能与无意识在个人社会事实及社会的 组织与发展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人类心理结构的变化,就其日益成长的自我组织(ego organization)及因而具有的对付本能和自然欲求的理性能力的意义而言,在何种程度上 可视之为一种与社会学相关的因素?这些都是颇值得研究的 现在该涉及问题的另一方面:社会学方法在精神分析中的应用。无论向社会学家们指 出的社会是由活生生的人构成以及心理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等老生常谈的事实有多 么重要,心理学决不可低估个人在现实中只能以社会化的人而存在的事实,强调这一点同 样重要。与其它的心理学派相比,精神分析学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实际 上,认识到不存在所谓纯个人的心理现象( homo psychologicus),亦不存在心理学意义 上的鲁滨逊,已成了其理论的基础。精神分析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追根溯源的科学;它 对人类的童年予以特别的关注,并教我们在人们对其父母、兄弟姐妹,简言之对其家庭, 并从而对社会的依附关系的基础上,去解释人类心理机制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 用个人与最接近和最亲密的环境的关系对个人的发展作了精确解释:它认识到心理机制的 形成是由这些关系决定的。 当然,这仅仅是个开头,从中可以导出一系列更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至今几乎未被 解决。例如,在多大程度上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特定社会体系的产物,以及由社会因素引起 本文原名” Psychoanalysis and Sociology”,选自 Stephen Eric Bronner and Douglas MacKay Kellner E BJ Critical Theory and Society, A Reader(New York: Routledge, 1989),pp 37-39
1 31.1 精神分析与社会学* 我将在学院的课程中讨论有关精神分析和社会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精神分析在社会学中的应用;其二是社会学在精神分析中的应用。当然,在短短的 时间内即使只将由这两个方面产生出的所有问题及主题列举出来也是不可能的。故而,我 只能试图就那些看似可以用来对精神分析—社会学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的原则性问题作一些 基本评述。 对于某些社会学问题,用经济的、技术的、或政治的事实就可以作出真实而充分的解 释了,但总有人想要将精神分析的解释施加其上。精神分析在社会学中的应用无疑必须防 范此类错误。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学家必须强调:社会学的主题,社会,事实上是由个人 组成的,正是这些个人——他们的行动、思想、感情——而非抽象的社会,构成了社会学 研究的对象。人类并不存在一种当一个人作为个体行动时即发生作用、并因此成为精神分 析对象的“个体心理”,以区别于所谓包含有各种群体本能、社群与集体的模糊感情的完 全独立的“大众心理”,一旦人们作为大众的一分子行动时,这一“大众心理”便一触而 即发,社会学家于是也就创造出一些权宜概念来应付他们所不知晓的精神分析事实。人类 不存在上述的两种不同心理,只有一种心理,不论一个人是作为个体而行动,还是作为社 会、阶级、社区,或你所属的其他什么集体的成员而出现,起作用的只是同样的心理机制 与心理规律。精神分析学家所能给予社会学的是有关人类心理机制的知识(尽管还不甚完 美),它与技术的、经济的和财政的因素一道,也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理应受到与其 它因素同等程度的关注。社会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共同任务就是研究这种人类心理机制以何 种方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组织产生因果性的影响或决定作用。 在此请允许我仅仅提及一个关键的具体问题:本能与无意识在个人社会事实及社会的 组织与发展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人类心理结构的变化,就其日益成长的自我组织(egoorganization)及因而具有的对付本能和自然欲求的理性能力的意义而言,在何种程度上 可视之为一种与社会学相关的因素?这些都是颇值得研究的。 现在该涉及问题的另一方面:社会学方法在精神分析中的应用。无论向社会学家们指 出的社会是由活生生的人构成以及心理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等老生常谈的事实有多 么重要,心理学决不可低估个人在现实中只能以社会化的人而存在的事实,强调这一点同 样重要。与其它的心理学派相比,精神分析学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实际 上,认识到不存在所谓纯个人的心理现象(homo psychologicus),亦不存在心理学意义 上的鲁滨逊,已成了其理论的基础。精神分析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追根溯源的科学;它 对人类的童年予以特别的关注,并教我们在人们对其父母、兄弟姐妹,简言之对其家庭, 并从而对社会的依附关系的基础上,去解释人类心理机制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 用个人与最接近和最亲密的环境的关系对个人的发展作了精确解释;它认识到心理机制的 形成是由这些关系决定的。 当然,这仅仅是个开头,从中可以导出一系列更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至今几乎未被 解决。例如,在多大程度上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特定社会体系的产物,以及由社会因素引起 * 本文原名”Psychoanalysis and Sociology”, 选自 Stephen Eric Bronner and Douglas MacKay Kellner 编的 Critical Theory and Society, A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1989),pp.37-39

的家庭中的变化如何可能影响个人心理机制的发展。或者还有这样一个问题:技术发展的 影响——如增加本能的满足,或减少对本能的剥夺( decreasing deprivation)一—与个人 心理的关系等。 我们将问题分成出自由精神分析应用于社会学的和出自由社会学应用于精神分析的不 同类型,这样的分类自然是不成熟的,只是为了应付实际的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与互 动的关系方面,还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那些不可能将一种方 法应用于另一种方法的问题,它们是一些兼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特征的事实,可用两种方法 加以研究,而且只有用双重视角才能被理解。它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同时为心理学和社 会学所极为关注的如宗教等某些现象,其兴其衰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人类的物质发展,这些 构成了弗洛伊德最近一本书的主题。 在该书中弗洛伊德提出“宗教是与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无助感相关联的一种心理现象” 的观点。在此他为或许可被视作最重要的心理学一社会学的问题之一开辟了一个视角:在 人类社会的、尤其是经济一技术的发展,与人类心理机制的、尤其是自我心理组织的发展 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简言之,他提出了心理发展史的问题。精神分析学至今仅在个体层 面提出并回答了这一问题。弗洛伊德在他最近的一本书中已将这一起源性探索拓展到社会 心理发展的层面,从而为更进一步的精神分析一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南 总之,我的观点如下:精神分析将人诠释为一种社会化的存在,并将人的心理机制解 释为主要在个人对社会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它必须视参与研究那些凡人类心理在其中 发生作用的社会学问题为已任。唯其做到这一点,他才能够引用所有社会学家中最伟大者 (马克思)而非一位心理学家的一句话:“历史什么都没有做,它既不创造财富,也不参 与战斗,它只是代表活生生的人,是他们创造一切,拥有一切,并参加战斗。” (刘建洲译张钰校)
2 的家庭中的变化如何可能影响个人心理机制的发展。或者还有这样一个问题:技术发展的 影响——如增加本能的满足,或减少对本能的剥夺(decreasing deprivation)——与个人 心理的关系等。 我们将问题分成出自由精神分析应用于社会学的和出自由社会学应用于精神分析的不 同类型,这样的分类自然是不成熟的,只是为了应付实际的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与互 动的关系方面,还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那些不可能将一种方 法应用于另一种方法的问题,它们是一些兼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特征的事实,可用两种方法 加以研究,而且只有用双重视角才能被理解。它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同时为心理学和社 会学所极为关注的如宗教等某些现象,其兴其衰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人类的物质发展,这些 构成了弗洛伊德最近一本书的主题。 在该书中弗洛伊德提出“宗教是与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无助感相关联的一种心理现象” 的观点。在此他为或许可被视作最重要的心理学-社会学的问题之一开辟了一个视角:在 人类社会的、尤其是经济-技术的发展,与人类心理机制的、尤其是自我心理组织的发展 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简言之,他提出了心理发展史的问题。精神分析学至今仅在个体层 面提出并回答了这一问题。弗洛伊德在他最近的一本书中已将这一起源性探索拓展到社会 心理发展的层面,从而为更进一步的精神分析-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南。 总之,我的观点如下:精神分析将人诠释为一种社会化的存在,并将人的心理机制解 释为主要在个人对社会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它必须视参与研究那些凡人类心理在其中 发生作用的社会学问题为已任。唯其做到这一点,他才能够引用所有社会学家中最伟大者 (马克思)而非一位心理学家的一句话:“历史什么都没有做,它既不创造财富,也不参 与战斗,它只是代表活生生的人,是他们创造一切,拥有一切,并参加战斗。” (刘建洲 译 张 钰 校)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1.佛罗姆_政治和精神分析.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0.霍克海默_科学及其危机.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 齐美尔_支配的形式.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 齐美尔_大都会及其精神生活..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 齐美尔_外来人.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 齐美尔_作为社会交往的冲突.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28.泰勒_原民间社会.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27.科尔曼_微观基础与宏观社会行为.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25.贝尔_意识形态在西方的终结.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24.布劳_社会报酬的交换.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24.布劳_文化与社会结构.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24.布劳_对比理论视角.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24.布劳_宏观结构概念.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23.霍曼斯_作为交换的社会行为.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23.霍曼斯_交换理论一般命题.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22.柯林斯_文化的政治经济学.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22.柯林斯_冲突理论与宏观历史社会学的进步.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21. 华伦斯坦_现代世界体系.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20.米尔斯_社会学的想象力.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2.滕尼斯_共同体与社会.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2.阿多诺_权威人格导论.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2.阿多诺_社会.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3.马尔库塞_从富裕社会中解放.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3.马尔库塞_从本体论到技术.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4.哈贝马斯_公共领域.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4.哈贝马斯_社会批判理论的任务.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5.达伦道夫_迈向一种社会冲突论.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6.卢曼_社会概念.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7.吉登斯_何为社会科学.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7.吉登斯_现代性的一般考察.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7.吉登斯_社会学方法新规则.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7.吉登斯_结构化理论要点.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8.斯特劳斯_社会与人类学科的科学标准.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8.斯特劳斯_社会结构.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8.斯特劳斯_神话的结构研究.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9.福柯_权力的方法.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9.福柯_真理与权力.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9.福柯_肉体的政治技术学和权力解剖学.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9.福柯_规训技术与人文科学.doc
- 《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原著中文文献:39.福柯_规训的手段.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