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儿科)心内膜炎 - 苏立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年10月10日 授课题目:感染性心内膜炎 授课教师:苏立(讲师) 授课对象:2005级儿科系 学时:40分钟 目的要求:1、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 疗和预防。 2、熟悉本病的病因及病理 重点或难点:1、联系病理讲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结合临 床讲解血培养、心脏超声的价值。2、抗生素使用原则。 采用教具及教材:结合病例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感染性心内膜炎 【概述】(2分) 定义:由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心内膜,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是大小 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 细胞,最常受累的部位是瓣膜。分类:通常按病程进展分,急性:不 治疗多在6-8周内死亡。亚急性:病程常超过3个月。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病因](3分) 1急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是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链球 菌、流感杆菌。 2亚急性:以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其次为D族链球菌、表皮葡萄球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 年 10 月 10 日 授课题目:感染性心内膜炎 授课教师:苏立 (讲师) 授课对象:2005 级儿科系 学时:40 分钟 目的要求:1、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 疗和预防。 2、熟悉本病的病因及病理 重点或难点: 1、联系病理讲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结合临 床讲解血培养、心脏超声的价值。2、抗生素使用原则。 采用教具及教材:结合病例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感染性心内膜炎 【概述】(2 分) 定义:由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心内膜,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是大小 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 细胞,最常受累的部位是瓣膜。分类:通常按病程进展分,急性:不 治疗多在 6-8 周内死亡。亚急性:病程常超过 3 个月。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病因](3 分) 1.急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是肺炎球菌、淋球菌、A 族链球 菌、流感杆菌。 2.亚急性:以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其次为 D 族链球菌、表皮葡萄球

菌,其他少见的有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发病机制5分) 1.亚急性:占2/3以上的病例,主要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首先为心脏 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如室缺 法四等。赘生物常位于血液从高压腔经病变瓣口或先天缺损至低压腔 产生高速射流和湍流的下游。 器质性心脏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 血流经病变处高速射流、湍流损伤内膜,结缔组织、胶原 纤维暴露,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成为结节样赘生 T物,为细菌寄生创造条件。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各种病原菌经皮肤、粘膜创口入血导致暂时性菌性血症, 循环中的细菌定居在无菌赘生物上,迅速繁殖。 感染性心内膜炎 2急性: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循环中细菌量大,毒力强,且有 高度侵袭性和粘附能力有关,主要累及正常瓣膜,以主动脉瓣受累常 见。 [病理](6分) 1.心内感染和局部封扩散 (1).赘生物呈小优状结节或菜花状,小至不足1mm2,大到堵塞整 个瓣口。赘生物导致瓣叶破坏、穿孔,膛索断裂。 (2).感染的局部扩散产生瓣环或心肌脓肿,传导组织破坏,乳头肌断 裂或室间隔破裂和化脓性心包炎。 2血管赘生物碎片脱落致栓塞:动脉栓塞导致组织器官梗死,偶可形成脓 肿;脓毒性栓子栓塞动脉血管壁的滋养血管引起动脉管壁坏死,导
菌,其他少见的有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发病机制](5 分) 1.亚急性:占 2/3 以上的病例,主要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首先为心脏 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如室缺、 法四等。赘生物常位于血液从高压腔经病变瓣口或先天缺损至低压腔 产生高速射流和湍流的下游。 器质性心脏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 血流经病变处高速射流、湍流损伤内膜,结缔组织、胶原 纤维暴露,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成为结节样赘生 ▼物,为细菌寄生创造条件。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各种病原菌经皮肤、粘膜创口入血导致暂时性菌性血症, 循环中的细菌定居在无菌赘生物上,迅速繁殖。 感染性心内膜炎 2.急性: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循环中细菌量大,毒力强,且有 高度侵袭性和粘附能力有关,主要累及正常瓣膜,以主动脉瓣受累常 见。 [病理](6 分) 1.心内感染和局部扩散 (1).赘生物呈小优状结节或菜花状,小至不足 1 mm2,大到堵塞整 个瓣口。赘生物导致瓣叶破坏、穿孔,膛索断裂。 (2).感染的局部扩散产生瓣环或心肌脓肿,传导组织破坏,乳头肌断 裂或室间隔破裂和化脓性心包炎。 2.血管赘生物碎片脱落致栓塞:动脉栓塞导致组织器官梗死,偶可形成脓 肿;脓毒性栓子栓塞动脉血管壁的滋养血管引起动脉管壁坏死,导

致细菌性动脉瘤。 3血源性播散菌血症持续存在,在心外的其他部位播种化脓性病灶, 形成转移性脓肿。 4.免疫系统激活 肾小球肾炎 脾肿大 免疫系统激活所致 关节炎、健鞘炎、心包炎 [临床表现](10分) 1症状亚急性起病隐匿,、缓慢,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发热伴畏寒、盗 汗、头痛、肌肉关节痛、乏力、食欲不振等),伴进行性贫血。急性者 呈暴发性败血症过程,有高热寒战,全身毒血症状明显,突发心力衰竭 常见。 2.体征 ()心脏杂音:几乎所有患者均可闻及杂音,可闻及原有心脏病杂音 或原本正常心脏出现新的杂音。急性者比亚急性者更易出现杂音强度和 性质的变化,或出现新的杂音(尤其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多见)。 (2)周围体征:由微血管炎或微血栓引起。 >皮肤粘膜瘀点:以锁骨以上皮肤、口腔粘膜和结合膜常见: >甲下线状出血。 >Roh斑: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块,伴中心呈白色,多 见于亚急性。 >Osler结节:手指或足趾末端的掌面出现豌豆大的红或紫色 痛性结节,常见于亚急性。 >Janway损害:手掌和足底出现直径1-4mm无痛性出血性红 斑,主要见于急性
致细菌性动脉瘤。 3.血源性播散 菌血症持续存在,在心外的其他部位播种化脓性病灶, 形成转移性脓肿。 4.免疫系统激活 肾小球肾炎 脾肿大———————免疫系统激活所致 关节炎、健鞘炎、心包炎 [临床表现](10 分) 1.症状 亚急性起病隐匿,、缓慢,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发热伴畏寒、盗 汗、头痛、肌肉关节痛、乏力、食欲不振等),伴进行性贫血。急性者 呈暴发性败血症过程,有高热寒战,全身毒血症状明显,突发心力衰竭 常见。 2.体征 (1) 心脏杂音:几乎所有患者均可闻及杂音,可闻及原有心脏病杂音 或原本正常心脏出现新的杂音。急性者比亚急性者更易出现杂音强度和 性质的变化,或出现新的杂音(尤其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多见)。 (2) 周围体征:由微血管炎或微血栓引起。 ➢ 皮肤粘膜瘀点:以锁骨以上皮肤、口腔粘膜和结合膜常见。 ➢ 甲下线状出血。 ➢ Roth 斑: 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块,伴中心呈白色,多 见于亚急性。 ➢ Osler 结节:手指或足趾末端的掌面出现豌豆大的红或紫色 痛性结节,常见于亚急性。 ➢ Janway 损害:手掌和足底出现直径 1-4mm 无痛性出血性红 斑,主要见于急性

(3)脾大:见于30%的病程6周患者,急性少见。 (4)贫血:较常见,多见于亚急性,主要由感染抑制骨髓所致。 并发症到 1.心脏 (1)心力衰竭:最常见,主要由瓣膜关闭不全引起。 (2)心肌脓肿:常见于急性患者。 (3)急性心肌梗塞:由冠状动脉栓塞引起。 (4)化脓性心包炎:少见,多发生于急性。 (5)心肌炎。 2.动脉栓塞发生率15一35%急性较亚急性多见,可为首发症状,引 起脑、心、脾、四肢及肺栓塞。 3细菌性动脉瘤发生率3-5%多见于亚急性病程晚期,受累动脉依 次为:近端主动脉、脑、内脏、四肢,动脉瘤可破裂出血。 4.转移性脓肿多见于急性,多发生于肝、脾、骨骼和神经系统。 5.神经系统约13患者有神经系统受累。 (1)脑栓塞: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最常受累。 (2)脑细菌性动脉瘤。 (3)脑出血。 (4)中毒性脑病:主要见于急性,可有脑膜刺激症。 (5)脑脓肿:主要见于急性。 (6)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见于急性。 6.肾脏大多数患者有肾损害 (1)肾动脉栓塞和肾梗死:多见于急性。 (2)肾小球肾炎:亚急性多见。 (3)肾脓肿:少见。 辅助检查1(7分)
(3) 脾大:见于 30%的病程>6 周患者,急性少见。 (4) 贫血:较常见,多见于亚急性,主要由感染抑制骨髓所致。 [并发症] 1.心脏 (1)心力衰竭:最常见,主要由瓣膜关闭不全引起。 (2)心肌脓肿:常见于急性患者。 (3)急性心肌梗塞:由冠状动脉栓塞引起。 (4)化脓性心包炎:少见,多发生于急性。 (5)心肌炎。 2.动脉栓塞 发生率 15~35%急性较亚急性多见,可为首发症状,引 起脑、心、脾、四肢及肺栓塞。 3.细菌性动脉瘤 发生率 3-5%多见于亚急性病程晚期,受累动脉依 次为:近端主动脉、脑、内脏、四肢,动脉瘤可破裂出血。 4.转移性脓肿 多见于急性,多发生于肝、脾、骨骼和神经系统。 5.神经系统 约 1/3 患者有神经系统受累。 (1) 脑栓塞: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最常受累。 (2)脑细菌性动脉瘤。 (3)脑出血。 (4)中毒性脑病:主要见于急性,可有脑膜刺激症。 (5)脑脓肿:主要见于急性。 (6)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见于急性。 6.肾脏 大多数患者有肾损害 (1)肾动脉栓塞和肾梗死:多见于急性。 (2) 肾小球肾炎:亚急性多见。 (3)肾脓肿:少见。 [辅助检查] (7 分)

1.常规检查 (1)血液:亚急性正常色素正常细胞贫血,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 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急性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血 沉几乎均增高。 (2)尿液:镜下血尿和轻度蛋白质:肉眼血尿提示肾梗塞:红细胞 管型和大量蛋白尿提示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2.免疫学检查 25%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80%患者出现循环免疫复合物:病程>6周 亚急性者50%类风湿因子阳性。 三、血培养为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重要标志,阳性率高达95%以上。 未治疗的亚急性患者:应在第一日间隔1小时采血一次,共三次,次 日未见细菌生长,重复采血三次,后开始抗生素治疗,已经使用过抗 生素者停药2-7天后采血,急性者应在入院后3小时内每间隔1小时采 血一次,共三次后开始抗生素治疗。 4.X线对并发症诊断有帮助。 肺炎→肺部多个小片状浸润阴影。 左心衰→肺癖血或肺水肿 主动脉瘤→主动脉增宽。 5.超声心动图 (1)赘生物:经胸诊断率50~75%:经食道诊断率高达95%以上。 (2)其他:瓣膜呈结节样增厚,瓣膜穿孔、粘连,室间隔或瓣环脓肿 主动脉细菌性动脉瘤和心包积液。 [诊断与鉴别诊断2分) 1.诊断 凡有不明原因发热伴心脏杂音、贫血、脾大、血尿伴或不伴栓塞要考 虑该病,血培养阳性可确诊
1.常规检查 (1) 血液:亚急性正常色素正常细胞贫血,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 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急性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血 沉几乎均增高。 (2) 尿液:镜下血尿和轻度蛋白质;肉眼血尿提示肾梗塞;红细胞 管型和大量蛋白尿提示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2.免疫学检查 25%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80%患者出现循环免疫复合物;病程>6 周 亚急性者 50%类风湿因子阳性。 三、血培养 为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重要标志,阳性率高达 95%以上。 未治疗的亚急性患者:应在第一日间隔 1 小时采血一次,共三次,次 日未见细菌生长,重复采血三次,后开始抗生素治疗,已经使用过抗 生素者停药 2-7 天后采血,急性者应在入院后 3 小时内每间隔 1 小时采 血一次,共三次后开始抗生素治疗。 4.X 线 对并发症诊断有帮助。 肺炎→肺部多个小片状浸润阴影。 左心衰→肺癖血或肺水肿 主动脉瘤→主动脉增宽。 5.超声心动图 (1)赘生物:经胸诊断率 50~75%;经食道诊断率高达 95%以上。 (2)其他:瓣膜呈结节样增厚,瓣膜穿孔、粘连,室间隔或瓣环脓肿, 主动脉细菌性动脉瘤和心包积液。 [诊断与鉴别诊断](2 分) 1. 诊断 凡有不明原因发热伴心脏杂音、贫血、脾大、血尿伴或不伴栓塞要考 虑该病,血培养阳性可确诊

2.鉴别诊断 (1)亚急性者应与急性风湿热、系统红斑狼疮、左房粘液瘤、结核等 鉴别。 (2)急性者应与败血症等鉴别。 I治疗1(5分) 1.抗生素治疗 (1)早期用药:连续送3-5次血培养后开始治疗。 (2)大剂量、静脉用药。 (3)长疗程:至少一4-6周。 (4)病原微生物不明时,急性选用针对金葡萄、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 杆菌均有效的广谱抗生素,亚急性者选用针对大多数链球菌(包括肠 球菌)有效的抗生素:己分离出病原菌时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 2.手术治疗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 【预防】 1提高机体抵抗力。 2加强无菌概念,器械消毒严格。 3原有心脏病患者,大小手术前均要用抗生素。 【预后】 急性未治疗者几乎均在4周内死亡,亚急性自然病程一般≥6个月。死 亡原因: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栓塞,细菌性动脉痛破裂和严重感 染。治愈后5年存活率60一一70%
2.鉴别诊断 (1) 亚急性者应与急性风湿热、系统红斑狼疮、左房粘液瘤、结核等 鉴别。 (2) 急性者应与败血症等鉴别。 [治疗](5 分) 1.抗生素治疗 (1) 早期用药:连续送 3-5 次血培养后开始治疗。 (2) 大剂量、静脉用药。 (3)长疗程:至少一 4-6 周。 (4) 病原微生物不明时,急性选用针对金葡萄、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 杆菌均有效的广谱抗生素,亚急性者选用针对大多数链球菌(包括肠 球菌)有效的抗生素;己分离出病原菌时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 2.手术治疗 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 【预防】 1 提高机体抵抗力。 2 加强无菌概念,器械消毒严格。 3 原有心脏病患者,大小手术前均要用抗生素。 【预后】 急性未治疗者几乎均在 4 周内死亡,亚急性自然病程一般≥6 个月。死 亡原因: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栓塞,细菌性动脉痛破裂和严重感 染。治愈后 5 年存活率 60——7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儿科)尿路感染 - 刘玲.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儿科)冠心病 - 黄晶.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儿科)中毒有机磷中毒 - 肖宁.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临床)高血压 - 佘强.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临床)泌尿系总论 - 刘玲.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临床)慢性肾衰 - 冯利平.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临床)慢性肾炎 - 刘玲.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临床)心肌病心肌炎 - 胡蓉.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临床)心瓣膜病 - 高大中.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临床)心律失常 - 殷跃辉.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临床)心包炎 - 苏立.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临床)心力衰竭 - 罗开良.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临床)心内膜炎 - 苏立.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临床)尿路感染 - 刘玲.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临床)冠心病 - 黄晶.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临床)中毒有机磷中毒 - 肖宁.doc
- 内蒙古科技大学:《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 Operational Research.pdf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扫描版).pdf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七年制临床医学,扫描版).pdf
-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急性呼吸衰竭.ppt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儿科)心力衰竭 - 罗开良.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儿科)心包炎 - 苏立.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儿科)心律失常 - 殷跃辉.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儿科)心瓣膜病 - 高大中.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儿科)心肌病心肌炎 - 胡蓉.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儿科)慢性肾衰 - 冯利平.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儿科)泌尿系总论 - 刘玲.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儿科)高血压 - 佘强.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影像生物工程)中毒有机磷中毒 - 肖宁.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影像生物工程)内分泌总论 - 陈隽.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影像生物工程)再生障碍性贫血 - 陈姝.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影像生物工程)冠心病 - 陈运清.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影像生物工程)原发性肝癌 - 郭进军.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影像生物工程)多发性骨髓瘤 - 罗云.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影像生物工程)尿路感染 - 刘玲.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影像生物工程)心力衰竭 - 苏立.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影像生物工程)心律失常 - 刘增长.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影像生物工程)心瓣膜病 - 刘东.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影像生物工程)心肌病心肌炎 - 胡蓉.doc
-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课程授课教案(影像生物工程)急性胰腺炎 - 冯晓霞.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