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一中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_云南省昆明一中201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

昆明市第一中学 2011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的一组是 A.摒弃(bing)砧板(zhen) 发横财(heng)惊魂甫定(f) B.着想(zhu6)马匹(pi) 梁山泊(po) 载誉而归(zai) C.羁縻(mi)祛除(q) 抠字眼(kou) 乳臭未干 D.抽屉(ti) 剽悍(piao) 冠心病(guan)南橘北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使用 缺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B.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奧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 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C.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 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D.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今天下午针对第三次陈江会谈的各项协议文本 举行了最后一次预备性磋商,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 B.房地产市场之所以陷入长达一年的萧条,除了市场周期性调整的因素外,还在于部 分开发商追求暴利,哄抬房价,也是泡沫加速破裂的重要原因。 C.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 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 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2004年以来,我省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①目前,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的规划建设就是内外力结合的重要举 措 ②也要借助充足的优秀人才、一流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外力”因素 ③经济已处于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 ④要解决这一问题
昆明市第一中学 2011 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的一组是 ( ) A.摒.弃(bìng) 砧.板(zhēn) 发横.财(hèng) 惊魂甫.定(fǔ) B.着.想(zhuó) 马匹.(pī) 梁山泊.(pō) 载.誉而归(zài) C.羁縻.(mí) 祛.除(qū) 抠.字眼(kōu) 乳臭.未干(chàu) D.抽屉.(tì) 剽.悍(piāo) 冠.心病(guān) 南橘北枳.(ch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 分) ( ) A.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 1000 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使用 缺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 ....的小事。 B.时间真如行云流水 ....,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 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C.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 ....的 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D.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 ....,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今天下午针对第三次陈江会谈的各项协议文本 举行了最后一次预备性磋商,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 B.房地产市场之所以陷入长达一年的萧条,除了市场周期性调整的因素外,还在于部 分开发商追求暴利,哄抬房价,也是泡沫加速破裂的重要原因。 C.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 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 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2004 年以来,我省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____ , 。 , , 。 。 ①目前,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的规划建设就是内外力结合的重要举 措 ②也要借助充足的优秀人才、一流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外力”因素 ③经济已处于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 ④要解决这一问题

⑤然而我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⑥既要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等“内力”因素 A.③①④⑥②⑤B.⑤①③④⑥②C.⑧⑤④⑥②①D.⑤④①⑥②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古代西方人的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 两干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 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 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 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 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 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 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囻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 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 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 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 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⑤然而我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⑥既要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等“内力”因素 A.③①④⑥②⑤ B.⑤①③④⑥② C.⑧⑤④⑥②① D.⑤④①⑥②③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 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 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 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 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 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 22 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 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 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 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 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 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 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但大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 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个旋转 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 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 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 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 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 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 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的精 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 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 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5.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 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 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 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D.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 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 33 厘米,可能是模型, 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但大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 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 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 8 尺,那么管子 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 2 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 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 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 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 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 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 2 毫米的孔,管子长 15 尺左右,它测量正极的精 确性能达到 0.013 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 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 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5.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 ...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 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 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 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D.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 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6.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 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 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 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 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7.“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 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C.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a 孟德传 宋]苏轼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 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 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 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 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 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 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日:“吾视汝 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 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 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
6.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 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 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 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 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7.“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 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C.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a 孟德传 [宋] 苏轼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 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 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 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 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 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 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 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 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 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

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 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 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 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觚触,麻几其一惧,而儿 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改动)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觚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9.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D.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B.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第Ⅱ卷(主观题90分) 四、(23分)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 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 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 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 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改动)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9.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D.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B.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第Ⅱ卷(主观题 90 分) 四、(23 分)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 分)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12.阅读宋诗,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酌见闻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图画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3.补写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5分) (1)其文约, 其志洁,其行廉,, (司马迁《报任安书》) (2)俨骖雕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王勃《滕王阁序》) 五、阅读题(22分) 生命 韩少功 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 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了下来,用药水治疗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 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来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 助。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就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 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 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的嘴唇上滴下甘露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 分)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 分) 12.阅读宋诗,回答问题(8 分,每小题 4 分)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酌见闻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图画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3.补写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5 分) (1)其文约, ,其志洁,其行廉, , 。 (司马迁《报任安书》) (2)俨骖雕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 。((王勃《滕王阁序》) 五、阅读题(22 分) 生命 韩少功 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 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了下来,用药水治疗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 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来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 助。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就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 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 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的嘴唇上滴下甘露

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但它们长久的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 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这一刻很快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 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仼弥撒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 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 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的下坠。在那个时候,你会感到 一只狗或一只乌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人的肢体,丽你的一声长啸 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也有 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一一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反应——当你当 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般,只是无法尖叫 者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 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灼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 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 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 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正是它们的冬天。 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 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 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 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 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但它们长久的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 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这一刻很快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 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撒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 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 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的下坠。在那个时候,你会感到 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人的肢体,丽你的一声长啸 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也有 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反应——当你当 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般,只是无法尖叫 者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 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灼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 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 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 ——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正是它们的冬天。 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 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 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 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 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 的蜻蜒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洒满了寂静的天空 -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 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 14.从上下文内容看,“这一刻”指什么?“原来的世界”又指什么?(4分) 15.请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 亲切”(4分) (2)第6自然段中“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人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 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3分) 16.文章最后一段描述一幅无数蜻蜒从霞光深处飞来的美丽图景,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是什 么?(6分) 17.分析文章作者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5分) 六、语言的实际运用(15分) 18.选词填空(9分) (1)从以下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下面文段的横线处,选词不得重复 (4分) 评估差不多依旧反思仍然目前为止 反省衡量亲近标准结果迄今为止 文明开端与人从自然的分离和人对自然的改造。文明的发展的 是 方面,人类的是生存方式离自然越来越近,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越 来越严重这种情形促使我们对_②的整个人类文明进行_③_,探索建设种
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 的蜻蜒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洒满了寂静的天空, ——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 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 14.从上下文内容看,“这一刻”指什么?“原来的世界”又指什么?(4 分) 15.请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 亲切”(4 分) (2)第 6 自然段中“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人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 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3 分) 16.文章最后一段描述一幅无数蜻蜒从霞光深处飞来的美丽图景,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是什 么?(6 分) 17.分析文章作者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5 分) 六、语言的实际运用(15 分) 18.选词填空(9 分) (1)从以下 12 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 8 个,分别填入下面文段的横线处,选词不得重复 (4 分) 评估 差不多 依旧 反思 仍然 目前为止 反省 衡量 亲近 标准 结果 迄今为止 文明开端与人从自然的分离和人对自然的改造。文明的发展的 ① 是,一 方面,人类的是生存方式离自然越来越近,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越 来越严重这种情形促使我们对 ② 的整个人类文明进行 ③ ,探索建设一种

和爱护自然的新文明的可能性。生态文明绿色文明的话题因之而时兴。今天, ③个人的觉悟和教育,生态意识已是不可缺少⑥_,说一个人没有生态意识 就是说他是个野蛮人了。遗憾的是,野蛮人⑧太多。 (2)下列文字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5分) 曾记得有这样的故事:个人毎天挑着两只木桶上山挑水,只木桶完好无缺, 另一只木桶却有裂缝好桶里的水总是满的坏桶里的水却只有一半坏桶_①暗 然伤神。有一天,主人突然发现,在山路的左侧,②就是坏桶所在的那一边, 开满了小花,而右侧却没有,原来坏桶一路漏出的水正好被种子吸收,③开出 了花。有时候,残缺也能创造出—种美,_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残缺的木桶, 因此,我们又何必自寻苦恼呢?你_⑤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人生不也同样有意 ? 19.仿照下面的语句,另选描写一组句子,要求运用例句中的修辞方法,句式一致:(6分) 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 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的精华。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哲学上有个秃头理论,它包含着这样的问题:一个正常人的头上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 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如果问再少一根头发会造成秃头吗?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 一直重复下去,到了后来,回答是己经成为秃头,而对于秃头问题的圆答,在一开始是 否定的。 要求:仔细阅读材料,认真审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脱离材料的含义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④ 和爱护自然的新文明的可能性。生态文明、绿色文明的话题因之而时兴。今天, ⑤一个人的觉悟和教育,生态意识已是不可缺少 ⑥ ,说一个人没有生态意识 ⑦ 就是说他是个野蛮人了。遗憾的是,野蛮人 ⑧ 太多。 (2)下列文字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5 分) 曾记得有这样的故事:一个人每天挑着两只木桶上山挑水,一只木桶完好无缺, 另一只木桶却有裂缝。好桶里的水总是满的,坏桶里的水却只有一半,坏桶 ① 暗 然伤神。有一天,主人突然发现,在山路的左侧, ② 就是坏桶所在的那一边, 开满了小花,而右侧却没有,原来坏桶一路漏出的水正好被种子吸收, ③ 开出 了花。有时候,残缺也能创造出一种美, ④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残缺的木桶, 因此,我们又何必自寻苦恼呢?你 ⑤ 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人生不也同样有意 义? 19.仿照下面的语句,另选描写一组句子,要求运用例句中的修辞方法,句式一致:(6 分) 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 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的精华。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20.哲学上有个秃头理论,它包含着这样的问题:一个正常人的头上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 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如果问再少一根头发会造成秃头吗?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 一直重复下去,到了后来,回答是已经成为秃头,而对于秃头问题的圆答,在一开始是 否定的。 要求:仔细阅读材料,认真审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脱离材料的含义,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云南省昆明一中201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_昆明一中201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 云南省昆明一中2009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_试卷.doc
- 云南省昆明一中2009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_人.doc
- 云南省建水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卷_云南省建水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doc
-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
- 云南省宣威市一中2011年春季学期高一期中检测试卷_试卷教师.doc
- 云南省宣威市一中2011年春季学期高一期中检测试卷_试卷.doc
- 云南省宣威市一中2011年春季学期高一期中检测试卷_答题卡.doc
- 云南省宣威市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_云南省宣威市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 云南省宣威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云南宣威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
- 云南省大理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_云南省大理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doc
- 云南省大理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云南省大理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
- 云南省大理市201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云南大理201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
- 云南省大理州2020届高三11月语文统测试题_云南省大理州2020届高三11月统测试题 语文.doc
- 云南省名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玉溪一中、昆明三中、楚雄一中)_云南省部分名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doc
-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二中10-11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_云南省保山市龙陵二中10-11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doc
- 云南省保山市2019届高三高考统一检测语文试卷_【解析版】云南省保山市2019届高三高考统一检测语文试卷.doc
- 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市级统测语文试卷_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市级统测语文试卷.doc
- 云南省保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云南省保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
- 云南省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11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_云南省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11-12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
- 云南省昆明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_云南省昆明一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doc
- 云南省昆明一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_云南昆明一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摸底测试 语文.doc
- 云南省昆明一中2012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云南省昆明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doc
- 云南省昆明一中2013届高三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云南省昆明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doc
- 云南省昆明一中2013届高三地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讲解ppt课件_昆明一中2013年高三摸底测试题.ppt
- 云南省昆明三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云南省昆明三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doc
- 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_云南省昆明三中.doc
- 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
- 云南省昆明三中、玉溪一中、楚雄一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_云南省昆明三中.doc
- 云南省昆明八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云南省昆明八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 云南省昆明市2008—2009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检测语文试题_云南省昆明市2008—2009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检测-语文.doc
- 云南省昆明市2008—2009学年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云南省昆明市2008—2009学年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doc
- 云南省昆明市2011年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云南省昆明市2011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doc
- 云南省昆明市2012届高三下学期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_云南省昆明市2012届高三下学期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
- 云南省昆明市2013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云南省昆明市.doc
- 云南省昆明市2014届高三3月份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云南省昆明市2014届高三3月复习质量检测.doc
- 云南省昆明市20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云南省昆明市.doc
- 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5月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_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5月复习适应性检测.doc
- 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卷_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doc
- 云南省昆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云南省昆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