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computation on allowable permitted assimilative capacity of water bodies

ICS XX XXX CCS P 55 备粲号:XX-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 XXX-200X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computation on allowable permitted assimilative capacity of water bodies (报批稿) 200XXX—XX发布 200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
ICS XX.XXX CCS P 55 备案号:XXXXX—2006 SL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 XXX—200X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computation on allowable permitted assimilative capacity of water bodies (报批稿) 200X—XX—XX 发布 200X—XX—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前言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水利技术 标准编写技术规定》(SL1-202),制定《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共7章22节111条和1个附录,主 要技术内容有 总则和术语 适用范围和基本程序; 一设计水文条件及计算方法; 数学模型计算法的计算条件、模型、参数和方法 污染负荷计算法的计算条件和方法; 合理性分析与检验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洪一平程晓冰袁弘任石秋池 穆宏强刘平敖良桂吴国平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朱党生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金玲
前 言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水利技术 标准编写技术规定》(SL 1-2002),制定《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共 7 章 22 节 111 条和 1 个附录,主 要技术内容有: ——总则和术语 ——适用范围和基本程序; ——设计水文条件及计算方法; ——数学模型计算法的计算条件、模型、参数和方法; ——污染负荷计算法的计算条件和方法; ——合理性分析与检验。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洪一平 程晓冰 袁弘任 石秋池 穆宏强 刘 平 敖良桂 吴国平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朱党生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金 玲 I

目次 1总则 2术语 3基本程序 4 4河流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 4.1一般规定 4.2基本资料调查收集 4.3污染物的确定 4.4设计水文条件 , , 4.5河流零维模型 8 4.6河流一维模型… 4.7河流二维模型 4.8河口一维模型 5湖(库)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 10 5.1一般规定 10 5.2基本资料调查收集…… 5.3污染物的确定……… 5.4设计水文条件 12 5.5湖(库)均匀混合模型 12 5.6湖(库)非均匀混合模型 5.7湖(库)富营养化模型 13 5.8湖(库)分层模型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程序 ……………………………………………………………4 4 河流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 ……………………………………6 4.1 一般规定………………………………………………………6 4.2 基本资料调查收集……………………………………………6 4.3 污染物的确定…………………………………………………7 4.4 设计水文条件…………………………………………………8 4.5 河流零维模型…………………………………………………8 4.6 河流一维模型…………………………………………………8 4.7 河流二维模型…………………………………………………9 4.8 河口一维模型 ………………………………………………9 5 湖(库)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10 5.1 一般规定 ……………………………………………………10 5.2 基本资料调查收集 …………………………………………11 5.3 污染物的确定 ………………………………………………12 5.4 设计水文条件 ………………………………………………12 5.5 湖(库)均匀混合模型 ……………………………………12 5.6 湖(库)非均匀混合模型 …………………………………12 5.7 湖(库)富营养化模型………………………………………13 5.8 湖(库)分层模型……………………………………………13 i

6水域纳污能力污染负荷计算法 6.1一般规定 6.2基本资料调查收集 14 6.3污染物的确定 15 6.4实测法 15 6.5调查统计法… ………15 6.6估算法 7合理性分析与检验 18 附录数学模型及参数 条文说明
6 水域纳污能力污染负荷计算法……………………………………14 6.1 一般规定 ……………………………………………………14 6.2 基本资料调查收集 …………………………………………14 6.3 污染物的确定 ………………………………………………15 6.4 实测法 ………………………………………………………15 6.5 调查统计法 …………………………………………………15 6.6 估算法 ………………………………………………………16 7 合理性分析与检验…………………………………………………18 附录 数学模型及参数 ………………………………………………20 条文说明 ………………………………………………………………34 ii

总则 1.0.1为规范全国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技术要求、基本程序和方 法,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等已划定 水功能区的地表水域。尚未划定水功能区的水域可参照执行 1.0.3水域纳污能力应按不同的水功能区确定计算方法。开发 利用区和缓冲区水域纳污能力主要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法,保护区 和保留区水域纳污能力主要采用污染负荷计算法。 1.0.4本规程主要引用以下标准 《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与方法》(GB 3839-8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 《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 以上标准被修订时,应执行最新版本 1.0.5水域纳污能力计算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全国水域纳污能力计算技术要求、基本程序和方 法,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等已划定 水功能区的地表水域。尚未划定水功能区的水域可参照执行。 1.0.3 水域纳污能力应按不同的水功能区确定计算方法。开发 利用区和缓冲区水域纳污能力主要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法,保护区 和保留区水域纳污能力主要采用污染负荷计算法。 1.0.4 本规程主要引用以下标准: 《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与方法》(GB 3839-8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 278-2002) 《水环境监测规范》(SL 219-98) 以上标准被修订时,应执行最新版本。 1.0.5 水域纳污能力计算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还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水功能区 为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需求,根据水 资源的自然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 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依其主导功能划定并执行相应水环 境质量标准的水域 水功能区采用一、二两级区划的分级分类系统 级水功能区分为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和开发利用区四 级 二级水功能区在开发利用区中划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 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 控制区七类 2.0.2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根据水功能区水质现状、排污状况、不同水功能区的特点 水资源配置对水功能区的要求以及技术经济条件,拟定的水功能 区现状条件和规划条件下的水质保护目标。 2.0.3水域纳污能力 在设计水文条件下,某种污染物满足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 所能容纳的该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2.0.4水质目标浓度值 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对应的某种污染物浓度限制,用C表 示
2 术 语 2.0.1 水功能区 为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需求,根据水 资源的自然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 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依其主导功能划定并执行相应水环 境质量标准的水域。 水功能区采用一、二两级区划的分级分类系统。 一级水功能区分为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和开发利用区四 级。 二级水功能区在开发利用区中划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 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 控制区七类。 2.0.2 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根据水功能区水质现状、排污状况、不同水功能区的特点、 水资源配置对水功能区的要求以及技术经济条件,拟定的水功能 区现状条件和规划条件下的水质保护目标。 2.0.3 水域纳污能力 在设计水文条件下,某种污染物满足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 所能容纳的该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2.0.4 水质目标浓度值 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对应的某种污染物浓度限制,用Cs表 示。 2

2.0.5初始浓度值 水功能区或计算河段起始断面的某种污染物浓度值,用C0表 示 2.0.6河流 江河、渠道和运河的总称。 2.0.7湖(库) 湖泊和水库的总称。 2.0.8污染物入河量 直接或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进入河流、湖(库)的污染 物数量 2.0.9数学模型计算法 根据水域特性、水质状况、设计水文条件和水功能区水质目 标值,应用数学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方法。 2.0.10污染负荷计算法 根据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陆域范围内入河排污口、污染源和 经济社会状况,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的方法
2.0.5 初始浓度值 水功能区或计算河段起始断面的某种污染物浓度值,用C0表 示。 2.0.6 河流 江河、渠道和运河的总称。 2.0.7 湖(库) 湖泊和水库的总称。 2.0.8 污染物入河量 直接或通过沟、渠、管道等设施进入河流、湖(库)的污染 物数量。 2.0.9 数学模型计算法 根据水域特性、水质状况、设计水文条件和水功能区水质目 标值,应用数学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方法。 2.0.10 污染负荷计算法 根据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陆域范围内入河排污口、污染源和 经济社会状况,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的方法。 3

3基本程序 3.0.1数学模型计算法宜按下列程序: 1水功能区基本资料的调查收集和分析整理; 2根据规划和管理需求,分析水域污染特性、入河排污口 状况,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种类 3确定设计水文条件; 4根据水域扩散特性,选择计算模型; 5确定Cs和Co值; 6确定模型参数 7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8合理性分析和检验 3.0.2污染负荷计算法可选用以下方法,按相应程序进行 1实测法 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 根据入河排污口的排放方式,拟定入河排污口监测方案 实测入河排污口水量和污染物浓度; 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 2调查统计法 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 调查统计污染源及其排放量; 分析确定污染物入河系数;
3 基本程序 3.0.1 数学模型计算法宜按下列程序: 1 水功能区基本资料的调查收集和分析整理; 2 根据规划和管理需求,分析水域污染特性、入河排污口 状况,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种类; 3 确定设计水文条件; 4 根据水域扩散特性,选择计算模型; 5 确定Cs和C0值; 6 确定模型参数; 7 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8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 3.0.2 污染负荷计算法可选用以下方法,按相应程序进行: 1 实测法 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 根据入河排污口的排放方式,拟定入河排污口监测方案; 实测入河排污口水量和污染物浓度; 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 2 调查统计法 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 调查统计污染源及其排放量; 分析确定污染物入河系数; 4

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 3估算法 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 调查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陆域范围内人口、工业产值、第三 产业年产值等; 调查分析单位人均、万元工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万元产值污染 物排放系数; 估算污染物排放量; 分析确定污染物入河系数; 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
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 3 估算法 根据规划和管理要求,确定计算水域纳污能力的污染物; 调查影响水功能区水质的陆域范围内人口、工业产值、第三 产业年产值等; 调查分析单位人均、万元工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万元产值污染 物排放系数; 估算污染物排放量; 分析确定污染物入河系数; 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确定水域纳污能力; 合理性分析和检验。 5

4河流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 4.1一般规定 4.1.1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应根据污染物扩 散特性,结合我国河流具体情况,按计算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Q 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大型:Q>150m/s的河段; 2中型:15<Q150m/s的河段; 3小型:Q≤15m/s的河段。 4.1.2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可按下列情况对 河道特征和水力条件进行简化 1断面宽深比大于等于20时,简化为矩形河段。 2河段弯曲系数小于等于1.3时,简化为顺直河段 3河道特征和水力条件有显著变化的河段,应在显著变化 处分段 4.1.3有多个入河排污口的水域,可根据排污口的分布、排放 量和对水域水质影响等进行简化。 4.1.4有较大支流汇入或流出的水域,应以汇入或流出的断面 为节点,分段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4.2基本资料调查收集 4.2.1数学模型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的基本资料应包括水文
4 河流纳污能力数学模型计算法 4.1 一般规定 4.1.1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应根据污染物扩 散特性,结合我国河流具体情况,按计算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 Q 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大型:Q≥150m3 /s的河段; 2 中型:15<Q<150m3 /s的河段; 3 小型:Q≤15m3 /s的河段。 4.1.2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可按下列情况对 河道特征和水力条件进行简化: 1 断面宽深比大于等于 20 时,简化为矩形河段。 2 河段弯曲系数小于等于 1.3 时,简化为顺直河段。 3 河道特征和水力条件有显著变化的河段,应在显著变化 处分段。 4.1.3 有多个入河排污口的水域,可根据排污口的分布、排放 量和对水域水质影响等进行简化。 4.1.4 有较大支流汇入或流出的水域,应以汇入或流出的断面 为节点,分段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4.2 基本资料调查收集 4.2.1 数学模型计算河流水域纳污能力的基本资料应包括水文 6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各类废水处理工程的工艺设计及调试.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污水处理厂各单元运行管理手册.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污水处理站-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汇编.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鑫源达废水方案.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超临界发电机组烟气脱硫工程整套启动调试方案.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表面活性剂对污泥沉降及脱水性能的影响.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絮凝剂的种类介绍.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絮凝剂.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石灰与低碱法草浆废液混合厌氧发酵试验研究.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百乐克工艺调试记实.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生化调试相关知识.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生化法名词解释★.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焦化厂调试方案计划.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溶气气浮的分类及设计原理.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调试.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浅池理论原理.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浅池理论分析斜管沉淀池的沉淀原理.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浅层气浮接触氧化处理废纸造纸废水调试.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活性污泥系统管理手册.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doc
- 印染污水处理工程诊断分析(江西省南昌青云谱区环境监测站:李冰蓉).pdf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工程调试实例.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水处理课件.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水处理原理笔记.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水环境专业常用术语解释.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水厂常用设计参数.doc
- 《污水处理技术答疑300题》讲义(任周鸣).pdf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污水站操作人员《培训教材(基础知识)》.doc
- 清华大学:《水处理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水处理工程讲义(含习题集和实验,负责人:黄霞).pdf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涉水专有名词及解释.ppt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某公司水处理培训教材.doc
- 《水处理资料大全》某50t/h焦化废水处理设计方案.pdf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精制棉废水治理资料.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给水处理技术基础知识.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废水处理工培训教材修改.doc
- 《水处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工业水处理高级工培训教材.doc
- 《水处理资料大全》污水处理行业化学名称缩写及解释.pdf
- 《化工设计常用的公式和数据》常用公式与数据.xls
- 中国石化出版社:《化工计算手册》书籍PDF电子版【美】NICHOLAS P. CHOPEY(第三版,共十九章)Handbook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alculations(Third Edition).pdf
-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传热.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