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全球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响应(林而达)

全球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响应 林而达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北京100081) 摘要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由于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家 能源战略、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已日益成为关系国家社会 经济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在其《气候变化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 指明,自1750年以来,到200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约增长了31%。20世 纪地表平均温度已升高了0.4~0.8℃C。预计到21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 从2000年的368ppm增加到490~1260ppm,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将增加 14~58C,海平面将上升0.09-0.88m,其变化之快是过去一万年所没有的,并 且这种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将持续数个世纪。气候变化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 类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例如,可能会加剧千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危害海岸 带环境与生态系统,增加暴雨、冰雹、洪水等灾害性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 和强度,加大其影响范围和程度等,这些都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 UNFCCC)确立了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最终目标。1997年在日本 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的 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公约和议定书还都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比较显著的国 家。观测表明,过去100年全国平均气温上升了0.7~0.8℃C;模型预测到2020年
全球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响应 林而达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北京 100081) 摘 要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由于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家 能源战略、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已日益成为关系国家社会 经济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在其《气候变化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 指明,自 1750 年以来,到 2000 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约增长了 31%。20 世 纪地表平均温度已升高了 0.4~0.8℃。预计到 2100 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 从 2000 年的 368ppmv 增加到 490~1260ppmv,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将增加 1.4~5.8C,海平面将上升 0.09~0.88 m,其变化之快是过去一万年所没有的,并 且这种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将持续数个世纪。气候变化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 类社会造成重大影响,例如,可能会加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危害海岸 带环境与生态系统,增加暴雨、冰雹、洪水等灾害性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 和强度,加大其影响范围和程度等,这些都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1992 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UNFCCC)确立了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最终目标。1997 年在日本 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的 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公约和议定书还都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比较显著的国 家。观测表明,过去 100 年全国平均气温上升了 0.7~0.8℃;模型预测到 2020 年

温度还将上升0.2~3.7°C,到2100年温度将上升1.3~89°℃。到2050年,我国 沿海海平面将上升约12~50cm。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将有所变化。气候 变化将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是现实的和多方面的,目前已经观测到的主要影响 有:沿海海平面毎年上升了1~3mm;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等级下降,西北冰川 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最大减薄了4~5m;20世纪80年代以来,春季物 候期提前了2~4天,北方干旱受灾面积扩大,损失加重,南方洪涝加重,损失 加大,广西和海南海域发现珊瑚礁白化 气候变化将继续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 对能源生产、能源密集型工业生产、农牧业生产、森林和草地、水资源供需、沿 海地带等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且这些影响以负面为主,某些影响具有不可逆性。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增大。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 减产为主。2050年后受到的冲击会更大,甚至威胁到粮食安全。 近40年来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未来50~100年,北方地 区的部分省份年平均径流深减少2~10%;而南方地区却平均增幅达24%。预计 2010~2030年我国西部地区每年缺水量约为200亿m3 中国的海岸带在响应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方面不同于欧美,风暴潮极端气 候事件是中国沿海致灾的主要原因,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是最脆弱地区。到 2030年我国沿岸海平面上升幅度为001~-0.16m。将对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产 生不利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増加,由极端髙温事件引起的死亡 人数和严重疾病将增加。预计气候变化将増加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 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对旅游者的安全和行为将产生重大影 响。有时对旅游业造成严重打击
温度还将上升 0.2~3.7℃,到 2100 年温度将上升 1.3~8.9℃。到 2050 年,我国 沿海海平面将上升约 12~50 cm。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将有所变化。气候 变化将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是现实的和多方面的,目前已经观测到的主要影响 有: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了 1~3 mm;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等级下降,西北冰川 面积减少了 21%,西藏冻土最大减薄了 4~5 m;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春季物 候期提前了 2~4 天,北方干旱受灾面积扩大,损失加重,南方洪涝加重,损失 加大,广西和海南海域发现珊瑚礁白化。 气候变化将继续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 对能源生产、能源密集型工业生产、农牧业生产、森林和草地、水资源供需、沿 海地带等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且这些影响以负面为主,某些影响具有不可逆性。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增大。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 减产为主。2050 年后受到的冲击会更大,甚至威胁到粮食安全。 近 40 年来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未来 50~100 年,北方地 区的部分省份年平均径流深减少 2~10%;而南方地区却平均增幅达 24%。预计 2010~2030 年我国西部地区每年缺水量约为 200 亿 m3。 中国的海岸带在响应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方面不同于欧美,风暴潮极端气 候事件是中国沿海致灾的主要原因,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是最脆弱地区。到 2030 年我国沿岸海平面上升幅度为 0.01~0.16m。将对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产 生不利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由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 人数和严重疾病将增加。预计气候变化将增加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 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对旅游者的安全和行为将产生重大影 响。有时对旅游业造成严重打击

由于全球变暖,将加剧未来我国空调制冷的电力消费的持续增长趋势,对保 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压力。气候变化引起的冻土融化也将对青藏铁路等重大建设 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对区域影响不同,短期内对东北的农业、西北水资源和西藏的草地 畜牧业较为有利外,其它地区大都以不利影响为主 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和深刻的。为了避免气候变 化给中国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趋利避害,要认真采取农业、森 林、水资源、海岸带等方面的适应对策,建立气候变化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气 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选择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和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无悔 对策和措施,并将它的实施纳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可考虑的适应战略包括: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立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增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推进多林种、多树种、多形 式、多层次的造林活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提高 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防洪、抗旱、供水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节约 用水,增强对洪水、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适应能力。加强海岸防护堤坝工程建设 等技术措施,提高海岸带适应海平面上升的能力等
由于全球变暖,将加剧未来我国空调制冷的电力消费的持续增长趋势,对保 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压力。气候变化引起的冻土融化也将对青藏铁路等重大建设 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对区域影响不同,短期内对东北的农业、西北水资源和西藏的草地 畜牧业较为有利外,其它地区大都以不利影响为主。 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和深刻的。为了避免气候变 化给中国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趋利避害,要认真采取农业、森 林、水资源、海岸带等方面的适应对策,建立气候变化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气 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选择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和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无悔” 对策和措施,并将它的实施纳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可考虑的适应战略包括: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立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增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推进多林种、多树种、多形 式、多层次的造林活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提高 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防洪、抗旱、供水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节约 用水,增强对洪水、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适应能力。加强海岸防护堤坝工程建设 等技术措施,提高海岸带适应海平面上升的能力等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篇 环境工程原理基础 第三章 流体流动.ppt
-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篇 环境工程原理基础 第二章 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ppt
-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篇 环境工程原理基础 第一章 绪论.ppt
- 《氧化沟》PDF电子书(共十章,米克尔 G·曼特、布鲁斯 A·贝尔).doc
-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教学资源:解析南京市规划.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十二章 陆地生态系统.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十一章 物质循环.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十章 能量流动.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十二章 陆地生态系统.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十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ppt
-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完整课件)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ppt
-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ppt
-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ppt
-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六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ppt
-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ppt
-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ppt
-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ppt
-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ppt
-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第九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ppt
- 北京大学:快餐盒的绿色包装(PPT讲稿)Green Package of Fast Food Container.ppt
- 《水及廢水處理廠設計》(繁体版)第一章 概論.ppt
- 《水及廢水處理廠設計》(繁体版)第二章 廢水水質與流量.ppt
- 《水及廢水處理廠設計》(繁体版)第三章 前處理及初級處理.ppt
- 《城市园林绿地》对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的思考.doc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环境监测管理》参考书籍PDF电子书(第二版,1/4).pdf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环境监测管理》参考书籍PDF电子书(第二版,2/4).pdf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环境监测管理》参考书籍PDF电子书(第二版,3/4).pdf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环境监测管理》参考书籍PDF电子书(第二版,4/4).pdf
- 《水资源学概论》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水资源的形成与赋存.ppt
- 西北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西北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