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论语》六则教案6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6
文件大小:33.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论语》六则教案6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论语》六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 语》的主要内容。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本课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朗读节奏。2、理解、掌握、 背诵第一、二则。 教学过程 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 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 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 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 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 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 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 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

《论语》六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 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 语》的主要内容。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本课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理解、掌握、 背诵第一、二则。 教学过程 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 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 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 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 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 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 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 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

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 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 庸》、《孟子》合为《四书》。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 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 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放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 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 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 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干 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 同探讨。 师生互动 1、提出初学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明确: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读和背诵。 2、结合注解,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重点词语:亦(y):也。说(yue):愉快、高兴。乐(le): 喜形于色。知:了解。愠(yun):怨恨,心里不满。可:可以 以:凭借。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 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师抽背,学生互背。 四、学习小咭: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诵读,反复进行,当堂完成

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 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 庸》、《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 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 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 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 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 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 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 同探讨。 三、师生互动 1、提出初学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明确: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读和背诵。 2、结合注解,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重点词语: 亦(yì):也。 说(yuè):愉快、高兴。 乐(lè): 喜形于色。 知:了解。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可:可以。 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 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师抽背,学生互背。 四、学习小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诵读,反复进行,当堂完成

五、作业 背诵、默写、翻译第一、二则。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 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五、作业 : 1、背诵、默写、翻译第一、二则。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 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论语》六则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学生诵读背诵第三、四、五、六则 2、通课文后四则的文义 3、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齐读课文全文,检查 第一、二则的背诵和默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词 句:罔(wang):迷惑不解殆(dai):危险何以(heyi):凭什 么是以:因此。(是:这(代);以:因)识(zhi):记,记住。厌 (yan)满足迿(hu)诱导教导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侗哉?): 对于我有哪一样呢?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1、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2、在五分钟内完成本文后四则的背诵,以小组为单位。 三、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 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论语》六则 第二课时 一、本课目标 1、 学生诵读背诵第三、四、五、六则 2、 通课文后四则的文义 3、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齐读课文全文,检查 第一、二则的背诵和默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重点词 句: 罔(wǎng):迷惑不解 殆(dài):危险 何以(hěyǐ):凭什 么 是以:因此。(是:这(代);以:因) 识(zhì):记,记住。 厌 (yàn):满足 诲(huì):诱导,教导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 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1、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2、在五分钟内完成本文后四则的背诵,以小组为单位。 三、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 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四、学习小结 1、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 态度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文中其它话说的是什么内容呢?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 修养、精神境界。 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具体见补 充练习)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 2)转接 四、补充练习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学而不思罔, 思而不学则殆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敏而好学,不耻 下问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四、学习小结 1、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 态度的?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文中其它话说的是什么内容呢? 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 修养、精神境界。 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具体见补 充练习) (1) 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 (2) 转接 四、补充练习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 下问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 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而”字的两种用法 (1)学而时习之(顺) (2)人不知而不愠(转) (3)温故而知新(顺) (4)学而不思则罔(转) (5)默而识之(顺) (6)学而不厌(转) (7)择其善者而从之(顺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而”字的两种用法 (1) 学而时习之(顺) (2) 人不知而不愠(转) (3) 温故而知新(顺) (4) 学而不思则罔(转) (5) 默而识之(顺) (6) 学而不厌(转) (7)择其善者而从之(顺)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