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参考试卷_第五套考试试卷

⑨姬大学试题专用纸 班级:环境科学10姓名 学号 考试科目:环境学考试方式:闭卷试卷类型:学期: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题号 总得分 得分 阅卷人 注意:单项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在指定的位置上作答。填空题和问答题题属于主观性试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指定的位置上,要求书写认真 得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核心规律是……() A、环境多样性B、环境污染C、人与环境的和谐D、环境健康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的是……() A、I类 B、Ⅱ类C、Ⅲ类D、Ⅳ类E、V类 3、环境科学的学科结构可概括为“1+4+X”,其中属于“1”是……() A、环境学B、环境规划学C、环境技术科学D、环境自然科学 4、评价毒物毒性的主要指标是…… A、半数致死量(浓度)B、最小致死量(浓度)C、绝对致死量(浓度)D、最大耐受量(浓度) 5、不属于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常用方法的是 A、卫生填埋 B、堆肥 C、焚烧D、安全填埋 6、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环境问题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 B、环境问题的出现不违背自然规律 C、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希望在于技术进步 D、城市化浪潮是造成当今城市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 7、常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一般不包括……() A、预处理B、二级C、三级D、四级 8、污水三级处理一般不包括……… A、化学法B、活性炭吸附法C、生化法D、混凝沉淀法 9、不属于噪声特征的是() A、主观判断性B、多发性的C、对人的危害性小D、无残余物质需要处理E、局部的 逆温是指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现象B、气温随高度増加而増加的现象 C、气温随高度増加而不变的现象D、气温随高度降低而增加的现象 11、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A、50dB、40dBB、55dB、45dBC、60dB、50dBD、65dB、55dB 2、生活污水的 CODer和 CODmn之间的关系是……………………( A、 CODcr CODmn 13、依据大气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下列不属于二次污染物的是……() A、硫酸盐B、过氧乙酰硝酸酯C、醛类D、碳氢化合物 14、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某种污染物的食物而引起的病变,这种污染物是……() A.铅 镉 C.甲基汞 铬 E.铜 15、原则上讲,噪声控制的优先次序是 A、接受者保护、传播途径控制和噪声源控制B、传播途径控制、噪声源控制和接受者保护 C、噪声源控制、接受者保护和传播途径控制D、噪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和接受者保护 共2页第1页
试 题 专 用 纸 学院: 能源学院 专业: 环境科学 班级: 环境科学 10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考试科目: 环境学 考试方式:闭卷 试卷类型: 学期: 2011 — 2012 学年第 2 学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得分 得分 阅卷人 注意:单项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在指定的位置上作答。填空题和问答题题属于主观性试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指定的位置上,要求书写认真、 工整。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1、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核心规律是……( ) A、环境多样性 B、环境污染 C、人与环境的和谐 D、环境健康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的是……( )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 E、Ⅴ类 3、环境科学的学科结构可概括为“1+4+X”,其中属于“1”是 ……( ) A、环境学 B、环境规划学 C、环境技术科学 D、环境自然科学 4、评价毒物毒性的主要指标是……………………………………………………( ) A、半数致死量(浓度) B、最小致死量(浓度) C、绝对致死量(浓度) D、最大耐受量(浓度) 5、不属于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常用方法的是………………( ) A、卫生填埋 B、堆肥 C、焚烧 D、安全填埋 6、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环境问题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 B、环境问题的出现不违背自然规律 C、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希望在于技术进步 D、城市化浪潮是造成当今城市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 7、常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一般不包括………( ) A、预处理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8、污水三级处理一般不包括…………………( ) A、化学法 B、活性炭吸附法 C、生化法 D、混凝沉淀法 9、不属于噪声特征的是( ) A、主观判断性 B、多发性的 C、对人的危害性小 D、无残余物质需要处理 E、局部的 10、逆温是指………( )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现象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C、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不变的现象 D、气温随高度降低而增加的现象 11、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 A、50 dB、40dB B、55dB、45 dB C、60dB、50dB D、65dB、55dB 12、生活污水的 CODcr 和 CODmn 之间的关系是……………………………………( ) A、CODcr<CODmn B、CODcr=CODmn C、CODcr≈CODmn D、CODcr>CODmn 13、依据大气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下列不属于二次污染物的是……( ) A、硫酸盐 B、过氧乙酰硝酸酯 C、醛类 D、碳氢化合物 14、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某种污染物的食物而引起的病变,这种污染物是……( ) A.铅 B.镉 C.甲基汞 D.铬 E.铜 15、原则上讲,噪声控制的优先次序是…………………………………………( ) A、接受者保护、传播途径控制和噪声源控制 B、传播途径控制、噪声源控制和接受者保护 C、噪声源控制、接受者保护和传播途径控制 D、噪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和接受者保护 共 2 页 第 1 页

返虫大学试题专用纸 得分 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请将每一个正确答案在试卷横线上。 1、环境学基本规律有 2、热污染是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出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 两方面的影响。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 (六选四)。 4、与噪声性听力损有关的因素包括 5、每年的4月22日举办 活动,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该活动最初在1970年的美国由盖洛德·尼 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活动旨在唤起 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 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6、化学需氧量( CODer)表示 7、生化需氧量(BOD)表示 ,目前都以 作为其标 准时间,简称 8、环境问题是指由于」 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 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 成的影响 9、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的机理不同,产生的联合毒性不同,分为 10、一般光污染可分成三类,即 得分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温室效应及主要的温室气体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 3、简述噪声污染的三要素及控制对策 4、简述大气污染的防治策略。 5、简述水体污染的防治策略 得分 四、论述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汽车对城市环境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如何有效地控制其带来的污染? 2、什么是固体废物,按来源是怎么分类的,其危害主要包括哪几方面,如何实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 共2页第2页
试 题 专 用 纸 ………………………………装………………………………订……………………………线…………………………… 得分 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请将每一个正确答案在试卷横线上。 1、环境学基本规律有 、 、 、 。 2、热污染是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出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 、 和 两方面的影响。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 、 、 、 (六选四)。 4、与噪声性听力损有关的因素包括 、 、 。 5、每年的 4 月 22 日举办 活动,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该活动最初在 1970 年的美国由盖洛德·尼 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活动旨在唤起 、 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 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6、化学需氧量(CODcr)表示 。 7、生化需氧量(BOD)表示 ,目前都以 作为其标 准时间,简称 。 8、环境问题是指由于 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 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 成的影响。 9、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的机理不同,产生的联合毒性不同,分为 、 、 、 。 10、一般光污染可分成三类,即 、 、 。 得分 三、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 1、温室效应及主要的温室气体。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 3、简述噪声污染的三要素及控制对策。 4、简述大气污染的防治策略。 5、简述水体污染的防治策略。 得分 四、论述题 (第一题 15 分,第二题 20 分,共 35 分) 1、汽车对城市环境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如何有效地控制其带来的污染? 2、什么是固体废物,按来源是怎么分类的,其危害主要包括哪几方面,如何实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 共 2 页 第 2 页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参考试卷_第四套考试试卷.pdf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参考试卷_第二套考试试卷.pdf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参考试卷_第三套考试试卷.pdf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参考试卷_第一套考试试卷.pdf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资源_教学大纲.pdf
- 延安大学:《环境质量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ppt
- 延安大学:《环境质量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ppt
- 延安大学:《环境质量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噪声环境(环境噪声影响评价).ppt
- 延安大学:《环境质量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ppt
- 延安大学:《环境质量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水环境(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ppt
- 延安大学:《环境质量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工程分析.ppt
- 延安大学:《环境质量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ppt
- 延安大学:《环境质量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技术.ppt
- 延安大学:《环境质量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
- 延安大学:《环境质量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主讲:刘羽).ppt
- 西南大学资源学院:《污染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_第四章 污染物的生态效应.pdf
- 西南大学资源学院:《污染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_第六章 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机制.pdf
- 西南大学资源学院:《污染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_第八章 生态风险评价.pdf
- 西南大学资源学院:《污染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_第五章 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pdf
- 西南大学资源学院:《污染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_第三章 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吸收与富集.pdf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参考试卷_第一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pdf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参考试卷_第二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pdf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参考试卷_第三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pdf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参考试卷_第四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pdf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参考试卷_第五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pdf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电子教案_第一章 绪论.doc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电子教案_第三章 大气环境.doc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电子教案_第二章 水环境.doc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电子教案_第四章 土壤环境.doc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电子教案_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doc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电子教案_第六章 物理环境.doc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电子教案_第七章 生物环境.doc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电子教案_第八章 环境多样性原理.doc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电子教案_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doc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电子教案_第十一章 五律协同原理.doc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电子教案_第十章 规律规则原理.doc
- 延安大学:《环境学 Environmental Studies》课程电子教案_第十二章 可持续发展.doc
-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全球变暖与可持续发展.ppt
-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垃圾分类与垃圾处理(分析日本优势与中国现状与差距).pptx
-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垃圾焚烧相关问题探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