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卷(解析版)ppt课件

2016年高考 语文试题解析
2016年高考 语文试题解析

1.【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门日t,了正诵的一所”。百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 与选顷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而“国谁写的即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 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实”围扩+,原一呈说“王国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及《续考》”,只能证明“殷王世系是基扌可靠”初“商王朝昰工存在的”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 的“所载内”,扩大了范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 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 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1. 【答案】D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 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 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辨派对 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漏掉了修 饰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 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 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 设误
2.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要求选出“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 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 ,并没有泛指旧史学,漏掉了修 饰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 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 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 设误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 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据原文最后一段意思可 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 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是 使凭依更加充实。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 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 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 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 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3. 【答案】D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 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 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 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 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D项,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 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据原文最后一段意思可 知, “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 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 ,而“殷墟甲骨文”是 使凭依更加充实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 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 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 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 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 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査,果 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 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 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 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 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 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 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 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 书。仁宗身体不适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 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 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 份 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 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 报: “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 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 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 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 说: “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 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 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 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 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 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 书。仁宗身体不适

辽国使者到来不能召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 者立刻前来赴宴。熙宁二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 使。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不久以太 傅辞官。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临丧悼哭,罢朝三 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法纪,遵 守规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皇帝曾经将他比作张安 世,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偏向王安 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而表面 上装作不同意。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 乎没有异议,于是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 助自己,因而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丛容地地 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辽国使者到来不能召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 者立刻前来赴宴。熙宁二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 使。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不久以太 傅辞官。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临丧悼哭,罢朝三 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法纪,遵 守规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皇帝曾经将他比作张安 世,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偏向王安 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而表面 上装作不同意。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 乎没有异议,于是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 助自己,因而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地 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 基本的语法结构。首先“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中“他 的地方达到夜不闭户”显然是不符曾公亮管辖郑州的句意, 所以排除C与D两项。A与B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 书),按其句意,应是“移书诘盗”,如果是“尝有使客 亡橐中物移书”,“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移书” 也是名词,如果有一个连词连接“物”与“移书”也成立。 所以,选B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 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 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 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句 中共有三个人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两个地名(“他境”“吾境” );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廈、索”等。然后以动词为 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橐 中物”这两句,其它的就好断了
4.【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 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 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 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句 中共有三个人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两个地名(“他境”“吾境” );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等。然后以动词为 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橐 中物”这两句,其它的就好断了。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 基本的语法结构。首先“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中“他 的地方达到夜不闭户”显然是不符曾公亮管辖郑州的句意, 所以排除C与D两项。A与B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 书),按其句意,应是“移书诘盗” ,如果是“尝有使客 亡橐中物移书” , “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 “移书” 也是名词,如果有一个连词连接“物”与“移书”也成立。 所以,选B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 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考点定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给出的大多是 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可采取课内常识回顾法来判断 对错
5.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 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 【考点定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给出的大多是 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可采取课内常识回顾法来判断 对错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据原文“雄州赵滋 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并没 有“派使者偕同”。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 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 与事件出错
6.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据原文“雄州赵滋 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并没 有“派使者偕同” 。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 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 与事件出错

7.【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 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 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 固宠幸。)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岀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 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規范,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落实实词与虚词:(1)“锡”即“赐”,通假;“不虔君 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却”;“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这样 的事能心安吗”,“之”代这样的事,“乎”,翻译成“吗”。(2)“责”此处应是“责备”的意思;“救 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 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 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 同达句顺。学科网
7.【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 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 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 固宠幸。)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2016年高考语文押题卷(新课标Ⅰ卷)_2016年高考押题卷.doc
- 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新课标Ⅰ卷)_2016年高考冲刺卷.doc
- 2016年高考语文冲刺卷 (江苏卷)_2016年高考冲刺卷 (江苏卷)语文01.doc
- 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汇总.docx
- 2016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_2016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doc
- 201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古代文化常识_2016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古代文化常识.doc
- 2016年高考考试语文说明_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doc
- 2016年高考材料作文题预测11题及优秀作文_2016年高考材料作文题预测十一题及优秀作文.doc
- 2016年高考复习:补写句子专题训练_2016年高考复习.doc
- 2016年高考复习:成语专项温习训练卷_2016年成语专项温习训练卷.doc
- 2016年高考图文转换:流程图、图徽、方位图、漫画_2016高考图文转换:流程图、图徽、方位图、漫画.doc
- 201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唐诗鉴赏100例.doc
- 2016年高考全国卷漫画作文:数字与素质.doc
- 2016年高考佳作展评(全国新课标卷Ⅲ).docx
- 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10篇_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10篇.doc
- 2016年高考作文预测多篇_阅读下面的材料.doc
- 2016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备考素材_2016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备考素材.doc
- 2016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备考指导素材_2016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备考指导素材.doc
- 2016年高考二轮复习:语言表达与运用补写句子专题训练_2016年高考二轮复习.doc
- 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文名句名篇默写_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doc
- 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卷(解析版)_2016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Ⅰ) Word版含解析.doc
- 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猜题卷(二).doc
-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传记类与新闻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
-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doc
-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名句默写和文学常识(含解析).doc
-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阅读之小说(含解析).doc
-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阅读之散文(含解析).doc
-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含解析).doc
-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语言表达之词句填空(含解析).doc
-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含解析).doc
-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卷).doc
-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天津卷)_2016年高考真题——语文(天津卷) Word版含答案.doc
-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浙江卷)_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doc
- 2016年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doc
- 2016年高考陕西省全真模拟语文试题_2016年高考陕西省全真模拟试题一.doc
- 2016年高考(全国丙卷)语文试题解析_一.doc
-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冲刺卷(三)_2016年高考.doc
- 2016高考作文题点评:全国卷Ⅰ作文题:《奖惩之后》ppt课件.ppt
- 2016-2017学年抚顺市六校联合体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
- 贵州省遵2016~2017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试题.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