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2 诗两首教案(1)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4
文件大小:3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2 诗两首教案(1)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或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的内涵,能借助图画、想象古 诗所描绘的景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 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质疑,走近诗人 出示朱熹名言。 活到老,学到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请同学们读读看,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出示朱熹的名字)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关于 朱熹你又了解多少?(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 欲望) 2、简介诗人。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 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 意含蓄,具有哲理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 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有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首 诗。(板书课题:观书有感)

《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或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的内涵,能借助图画、想象古 诗所描绘的景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 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自学质疑,走近诗人 1、出示朱熹名言。 活到老,学到老。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请同学们读读看,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出示朱熹的名字)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关于 朱熹你又了解多少?(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 欲望) 2、简介诗人。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 50 余部著作,其中 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 意含蓄,具有哲理。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 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有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首 诗。(板书课题:观书有感)

、交流展示,感受诗篇 1、齐读课题。 2、学情调查(出示古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徘徊为 (2)指名读诗;边划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 (3)指导朗读问句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了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 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①理解“渠”“如许” ②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过渡: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如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 景色呢? 三、合作探究,体味诗意 1、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通过插图,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 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出示一、二句诗), 齐读一、二句诗,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2、精讲点拨“鉴”。 (1)镜子。 (2)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学生讨论选择(联系《望洞 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看到如此的美景,心情怎会不高兴呢?让我们高兴的读读这两句诗 3、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了疑问:“问渠那得淸如许”,到 底是什么原因让诗人自问自答,诗中哪个字提示我们原因?精讲点拨“活水”(结合插图 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 4、小组交流、讨论。 5、展示交流 6、再读古诗(出示整首古诗) 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使水如此的清澈,怎能

二、交流展示,感受诗篇 1、齐读课题。 2、学情调查(出示古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 徘徊 为 (2)指名读诗;边划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 (3)指导朗读问句 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了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 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①理解 “渠”、“如许” ②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过渡: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如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 景色呢? 三、合作探究,体味诗意 1、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通过插图,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 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出示一、二句诗), 齐读一、二句诗,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2、精讲点拨 “鉴”。 (1)镜子。 (2)照。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学生讨论选择(联系《望洞 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看到如此的美景,心情怎会不高兴呢?让我们高兴的读读这两句诗。 3、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了疑问:“问渠那得清如许”,到 底是什么原因让诗人自问自答,诗中哪个字提示我们原因?精讲点拨“活水”(结合插图: 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 4、小组交流、讨论。 5、展示交流。 6、再读古诗(出示整首古诗)。 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使水如此的清澈,怎能

不喜欢呢?让我们读出欢喜之情 四、互动探究,品悟诗理 1、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在诗句的字面上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 样的联系?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小结,出示句子: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我们要想变得聪明 敏锐,看来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现在我们理解了这首小诗所蕴含的寓意,那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相信会读的更好 (配乐朗读,读出诗的韵味) 第二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同学们你们爱书吗?都读过哪些类 型?在读书中你获得哪些乐趣? (书是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神奇的书》这首诗歌吧!) 2、扣题质疑:书神奇在哪?让我们一起走进书里寻找吧!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 1、自读诗歌,读准了字音,了解大意。并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诗歌,师巡视。 3、指名朗读 4、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指导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节,说说你的理解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为什么这样说书能带我们到浩瀚的天地呢? 2、读第二节,说说你的理解 (1)理解词语。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想想书为什么能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3、读第三节,想想为什么说“即令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 国遨游的步履 4、读第四节,说说这节诗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的含义 四、再读诗歌,说说收为什么是神奇的

不喜欢呢?让我们读出欢喜之情。 四、互动探究,品悟诗理 1、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在诗句的字面上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 样的联系?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 小结,出示句子: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我们要想变得聪明 敏锐,看来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现在我们理解了这首小诗所蕴含的寓意,那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相信会读的更好。 (配乐朗读,读出诗的韵味)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同学们你们爱书吗?都读过哪些类 型?在读书中你获得哪些乐趣? (书是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神奇的书》这首诗歌吧!) 2、扣题质疑:书神奇在哪?让我们一起走进书里寻找吧! 二、初读诗句,了解大意 1、自读诗歌,读准了字音,了解大意。并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诗歌,师巡视。 3、指名朗读。 4、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指导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节,说说你的理解。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为什么这样说书能带我们到浩瀚的天地呢? 2、读第二节,说说你的理解。 (1)理解词语。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想想书为什么能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3、读第三节,想想为什么说“即令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 国遨游的步履”呢? 4、读第四节,说说这节诗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的含义) 四、再读诗歌,说说收为什么是神奇的

1、指导读,划出能体现书神奇的词、句 2、汇报交流。 五、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六、练习背诵 七、学习仿写诗歌

1、指导读,划出能体现书神奇的词、句。 2、汇报交流。 五、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六、练习背诵 七、学习仿写诗歌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