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第二节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第二节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一、陆表海与陆缘海 Shaw(1964)首先把碳酸盐的主要沉积场 所一浅海划分为陆表海和陆缘海两种类型 2~10英尺/英里 0.1~1.0英尺/英里 英尺 2000 浅 海 ☒ 1000 陆棚坡折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第二节 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一、陆表海与陆缘海 Shaw(1964)首先把碳酸盐的主要沉积场 所—浅海划分为陆表海和陆缘海两种类型

丧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l.陆表海(epeiric sea) 陆表海是位于大陆内部和陆棚内部的、低 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又称内陆 海(epicontinental sea)、陆内海(inland sea)、大陆海 (continental sea) ●低坡度: 海底坡度P储m可达几百~几千英里。 ●很浅的:水深一般只有几十米,一般不超过 200m。 注:1fi=0.3048m,1mile=1609.344m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1. 陆表海(epeiric sea) 陆表海是位于大陆内部和陆棚内部的、低 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又称内陆 海 ( epicontinental sea ) 、 陆内海 ( inland sea)、大陆海(continental sea)。 z低坡度: 海底坡度 <1ft/mile (0.03~0.15m/km) z范围广阔:延伸可达几百~几千英里。 z很浅的:水深一般只有几十米,一般不超过 200m。 注:1ft=0.3048m,1mile=1609.344m

A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2.陆缘海(Pericontinental sea) 陆缘海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 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 ●坡度较:大:海底坡度为2~10f/mile (0.6~3m/km) ●范围较小:宽度一般为100~300mile (160≈480km) ●深度较大:水深可达200~350m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2. 陆缘海(Pericontinental sea) 陆缘海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 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 z坡度较大: 海底坡度为 2~10ft/mile (0.6~3m/km)。 z范围较小: 宽度一般为 100~300mile (160~480km)。 z深度较大:水深可达200~350m

自长之大学地蔬种受原立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现在的浅海大多是陆缘海,如黄海、东 海、南海,但地质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岩的浅海 大多是陆表海,缺少现成的陆表海模式。 ·级周期 海平面相对变化 下降 纪 10 第三纪 100 现代海面 白垩纪 侏罗纪 200 三叠纪 英里 10英尺/英里 0.1~1.0英尺/英里 英尺 2000 浅 海 区 二叠纪 1000 陆棚坡折 3y00 宾夕法尼亚纪 密西西比纪■ 泥盆纪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海 400 志留纪 奥陶纪 平面很低的地质时代中。 500 寒武纪 前寒武纪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现在的浅海大多是陆缘海,如黄海、东 海、南海,但地质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岩的浅海 大多是陆表海,缺少现成的陆表海模式 。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海 平面很低的地质时代中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肖(Shaw, 潮汐能量被消耗 海洋波浪能有效 陆表海水流 1964)第 海洋波浪未 海洋波浪能被消耗 陆表海波浪 触及海底 次精辟地论 最深波浪撞击点 海洋能量效果的 海岸小 向岸方向的极限 述了陆表海 (垂直比例尺极大地夸大) (a)陆表海的水能量分布图 的水体能量 鲕粒及包球粒 (活动水) 特 征,并 且 水成碎屑的主要 。灰质白云质→ 粪粒及 三物碎屑的石灰岩 石盐及卤素盐 对陆表海沉 石灰岩碎屑 球粒石灰岩 (静水) 石膏及硬石膏 上 积物的分布 潮汐作用、海浪作用、 最深波浪撞击点 海岸 海流的向岸方向的极限 进行了相应 (垂直比例尺极大地夸大) (b)陆表海的沉积相分布图 的划分。 陆表海水能量及沉积相分布图(据Shaw,1964)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肖 ( Shaw , 1964 )第一 次精辟地论 述 了 陆表海 的水体能量 特征,并且 对 陆表海沉 积物的分布 进行了相应 的划分

垄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二、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及其能量带 欧文(Iwin,1965)继承了Shaw的陆表海 的水能量及沉积相的观点,提出了陆表海清水 沉积作用的概念及相带模式。 清水沉积作用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 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二、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及其能量带 欧文 (Irwin,1965)继承了Shaw的陆表海 的水能量及沉积相的观点,提出了陆表海清水 沉积作用的概念及相带模式。 清水沉积作用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 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Irwin根据陆表海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潮汐 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划分出三个能量带: 远离海岸的X带(低能带) 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 靠近海岸的Z带(低能带) 几百英里 几十英里 几百英里 X带 Y带 Z带 低能 ,波浪 高能 海平面 低能 0000000心yuuo09ypy 海底位于浪底以下 海底 循环微弱;,潮汐作用在向海力向受到/ 海底上 波浪开始 限制,在向岸方向就不存在宁,只陆地 动能来自作用于海底 从此点向有局部的风暴波浪作用 冲击海底 边缘 的波浪,实际上等于 动能来自作陆地方向, Y带向海方向移动 用于海底的波浪和潮汐 波浪 作用大部被 摩擦力消耗掉 陆表海的能量带(据Irwin,1965)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Irwin根据陆表海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潮汐 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划分出三个能量带: 远离海岸的X带(低能带) 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 靠近海岸的Z带(低能带)

丧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1.X带(低能带) 几百英里 几十英里 几百英里 X带 Y带 Z带 低能 波浪 高能 海平面 低能 0o00000000guo08女y 海底位于浪底以下 海底 循环微弱;,潮汐作用在向海方向受到/ 海底上升 、限制,在向岸方向就不存在了,只陆地 动能来自作用于海底 波浪开始 从此点向有局部的风暴波浪作用 冲击海底 边缘 的波浪,实际上等于 动能来自作 陆地方向, Y带向海方向移动 用于海底的波浪和潮汐 波浪 作用大部被 摩擦力消耗掉 陆表海的能量带(据Irwin,1965) ①位于浪基面之下,一般来说海底很少受 到扰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海流的干扰。 2此带宽约几百英里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1. X带(低能带) X位于浪基面之下,一般来说海底很少受 到扰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海流的干扰。 Y此带宽约几百英里

丧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3沉积物主要是来自Y带(高能带)的细粒 物质,主要为灰泥。 ④生物:处于光合作用下限,底栖生物和 藻类都不发育;浮游生物、自游生物和来自高 能带的大量有机物质都可以在这里堆积下来。 ⑤沉积构造:水平层理发育。 ⑥颜色:安静缺氧,沉积物多呈暗色。 ⑦沉积厚度:沉积物厚度一般不大。 8该带岩石是有利的生油岩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Z沉积物主要是来自Y带(高能带)的细粒 物质,主要为灰泥。 [生物:处于光合作用下限,底栖生物和 藻类都不发育;浮游生物、自游生物和来自高 能带的大量有机物质都可以在这里堆积下来。 \沉积构造:水平层理发育。 ]颜色:安静缺氧,沉积物多呈暗色。 ^沉积厚度:沉积物厚度一般不大。 _该带岩石是有利的生油岩

丧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Yangtze University 2.Y带(高能带) 几百英里 几十英里 几百英里 X带 Y带 Z带 低能 ,波浪 高能 海平面 低能 000000000y9008*w 海底位于浪底以下 海底 循环微弱;潮汐作用在向海方向受到人 海底上 限制,在向岸方向就不存在了,只 陆地 动能来自作用于海底 波浪开始 从此点向有局部的风暴波浪作用 冲击海底 边缘 的波浪,实际上等于 动能来自作陆地方向: Y带向海方向移动 用于海底的波浪和潮汐 波浪 作用大部被 摩擦力消耗掉 陆表海的能量带(据Irwin,1965) ①从波浪开始冲击海底的地点开始,向滨 岸方向延伸,直到波浪和潮汐的能量大部分被 消耗掉为止。 2此带宽约几十英里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2. Y带(高能带) X从波浪开始冲击海底的地点开始,向滨 岸方向延伸,直到波浪和潮汐的能量大部分被 消耗掉为止。 o此带宽约几十英里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第一节 绪论 Sedimentary facies and facies model of ocean carbonate.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九章 深水异地沉积 第二节 深水牵引流沉积.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九章 深水异地沉积 Deep-water allogene clastic deposits 第一节 深水重力流沉积 Deep-water Gravity Flow Deposit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碎屑岩沉积相 第四节 湖泊相 Lacustrine Facie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碎屑岩沉积相 第六节 海相组 Marine facies set.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碎屑岩沉积相 第五节 三角洲相 Delta Facie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碎屑岩沉积相 第三节 河流相 Fluvial Facie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碎屑岩沉积相 第二节 山麓——洪积相 Piedmont-pluvial facie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碎屑岩沉积相 第一节 沉积相的概念及分类 Conce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七章 其他沉积岩及矿产(Other Sedimentary Rock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碳酸盐岩 第四节 白云岩 dolostone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碳酸盐岩 第五节 碳酸盐沉积物的成岩作用 Diagenesis about Carbonate Sediment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碳酸盐岩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生物骨骼组分 Organic skeletal constituents of carbonate rock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碳酸盐岩 第三节 石灰岩 limestone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碳酸盐岩 第一节 碳酸盐岩概论 General view of carbonate rock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火山碎屑岩 pyroclastic rock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陆源碎屑岩 第一节 碎屑岩的成分 clastic rocks of terrigenous origin - Composition of clastic rock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陆源碎屑岩 第四节 砂岩及粉砂岩(Sandstones and siltstone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陆源碎屑岩 第五节 粘土岩 Clayrocks(泥质岩 mudstone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陆源碎屑岩 第二节 碎屑岩的结构 Textures of clastic rock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第三节 礁与礁相 Reefs and reef facies.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 Study of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pdf
-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沉积作用的控制因素(自学).pdf
- 长沙理工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授课教案(自然科学,任课教师:谌宏伟).pdf
-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学一级与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大纲汇总(2010).doc
-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物理学课程大纲汇总.doc
- 中国科学院大学:大气科学课程设置及课程大纲汇总.doc
- 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科学课程设置及课程大纲汇总.doc
-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课程大纲汇总.doc
-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PPT课件讲稿)火成岩岩石学实验.ppt
-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PPT课件讲稿)实习地区主要岩石、化石类型及野外鉴定方法.ppt
-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PPT课件讲稿)构造地质学实验.ppt
- 阿坝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课程简介.pdf
- 阿坝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pdf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13版).doc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项目卡汇编(2013版).doc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项目卡汇编(2022版).docx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22版).docx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18年修订).pdf
-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实习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22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