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混凝

第六章混凝
第六章 混 凝

6.1混凝机理。 611基本概念 ■混凝:水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 过程称为混凝,是凝聚和絮凝的总称。 凝聚:胶体失去稳定性的过程称为凝聚。 絮凝:脱稳胶体相互聚集称为絮凝。 混凝过程涉及:①水中胶体的性质;②混凝 剂在水中的水解;③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 用
6.1混凝机理. 6.1.1 基本概念 ◼ 混凝:水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 过程称为混凝,是凝聚和絮凝的总称。 ◼ 凝聚:胶体失去稳定性的过程称为凝聚。 ◼ 絮凝:脱稳胶体相互聚集称为絮凝。 ◼ 混凝过程涉及:①水中胶体的性质;②混凝 剂在水中的水解;③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 用

612水中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 悬浮状态的特性 胶体稳定性分“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 两种。 动力学稳定性: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强,对抗重力 影响的能力强。 聚集稳定性包括:①胶体带电相斥(憎水性胶 体);②水化膜的阻碍(亲水性胶体) ■在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两者之中,聚集稳 定性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起关键作用。胶体颗粒 的双电层结构见图6-1。 ■滑动面上的电位:称为电位,决定了憎水胶体 的聚集稳定性。也决定亲水胶体的水化膜的阻碍, 当ξ电位降低,水化膜减薄及至消失
6.1.2 水中胶体的稳定性 ◼ 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 悬浮状态的特性。 ◼ 胶体稳定性分“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 两种。 ◼ 动力学稳定性: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强,对抗重力 影响的能力强。 ◼ 聚集稳定性包括:①胶体带电相斥(憎水性胶 体);②水化膜的阻碍(亲水性胶体) ◼ 在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两者之中,聚集稳 定性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起关键作用。胶体颗粒 的双电层结构见图6-1。 ◼ 滑动面上的电位:称为电位,决定了憎水胶体 的聚集稳定性。也决定亲水胶体的水化膜的阻碍, 当ξ电位降低,水化膜减薄及至消失

滑动面 胶核 图6-1胶体双电层结构示意
Ⅰ δ d Ⅱ 胶 核 滑动面 ζ の 图 6-1 胶体双电层结构示意

613DLⅴO理论 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于排斥能与吸引能, 分别由静电斥力与范德华引力产生 排斥势能:ER-1(d2 吸引势能:EA-1/d6(有些认为是1/d2或1d3) 由此可画出胶体颗粒的相互作用势能与距离之间 的关系,见图6-2。当胶体距离x0a或x>oc时,吸引 势能占优势;当oa<x<oc时,排斥势能占优势; x=ob时,排斥势能最大,称为排斥能峰。 胶体的布朗运动能量Eb=1.5kT,当其大于排斥 能峰时,胶体颗粒能发生凝聚。 以上称为DLVO理论,只适用于憎水性胶体,由德加 根( derjaguin)、兰道( Landon)(苏联,1938年 独立提出),伏维( Verwey)、奥贝克( Overbeek) 荷兰,1941年独立提出)
6.1.3 DLVO理论 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于排斥能与吸引能, 分别由静电斥力与范德华引力产生。 排斥势能:ER-1/d2 吸引势能:EA-1/d6(有些认为是1/d2或1/d3) 由此可画出胶体颗粒的相互作用势能与距离之间 的关系,见图6-2。当胶体距离xoc时,吸引 势能占优势;当oa <x< oc时,排斥势能占优势;当 x=ob时,排斥势能最大,称为排斥能峰。 胶体的布朗运动能量Eb=1.5kT,当其大于排斥 能峰时,胶体颗粒能发生凝聚。 以上称为DLVO理论,只适用于憎水性胶体,由德加 根(derjaguin)、兰道(Landon)(苏联,1938年 独立提出〕,伏维(Verwey)、奥贝克(Overbeek) (荷兰,1941年独立提出)

排斥势能 max 间距x 吸引势能E 图6-2相互作用势能与颗粒距离关系 (a)双电层重叠;(b)势能变化曲线
图 6-2 相互作用势能与颗粒距离关系 (a)双电层重叠; (b)势能变化曲线 r r Emax E a 0 c (a) Er 吸 Ea 引 势 能 EA 排 斥 势 能 ER 间距x

6.1.4硫酸铝在水中的化学反应 硫酸铝A2(SO4)·18H2O溶于水后,立 即离解出铝离子,通常是以[A(H2O)F存 在,但接着会发生水解与缩聚反应,形成不 同的产物。产物包括:未水解的水合铝离子 单核羟基络合物、多核羟基络合物、氢氧化 铝沉淀等。各种产物的比例多少与水解条件 (水温、p、铝盐投加量)有关,见图6-3
6.1.4 硫酸铝在水中的化学反应 硫酸铝Al2(SO4)·18H2O溶于水后,立 即离解出铝离子,通常是以[Al(H2O)6 ] 3+存 在,但接着会发生水解与缩聚反应,形成不 同的产物。产物包括:未水解的水合铝离子、 单核羟基络合物、多核羟基络合物、氢氧化 铝沉淀等。各种产物的比例多少与水解条件 (水温、pH、铝盐投加量)有关,见图6-3

13.32 13.32 1.1 图6-3在不同P值下,铝离子水解产物[AM2(OH)]3x)+的相对含量(曲线旁数字分别表示x和y) (1)铝总浓度为0.1mo/L:(2)铝总浓度为105moL,水温25℃
2 4 6 8 10 12 20 40 60 80 100 1.0 13.32 1.4 1,3 3.4 1.1 2.2 PH A1(Ⅲ)(%) A1(Ⅲ)(%) PH 100 80 60 40 20 2 4 6 8 10 12 13.32 1.1 1.2 1.0 1.3 1.4 (3x-y)+ 图 6-3 在不同 x y PH值下,铝离子水解产物[AL(OH)] 的相对含量(曲线旁数字分别表示x和y) (1) 铝总浓度为0.1mol/L ; (2)铝总浓度为10-5mol/L,水温25℃

615混凝机理 1.电性中和作用机理 电性中和作用机理包括压缩双电层与吸附电中和 作用机理,见图6-4。 (1)压缩双电层 加入电解质加入,形成与反离子同电荷离子,产 生压缩双电层作用,使ξ电位降低,从而胶体颗粒 失去稳定性,产生凝聚作用。 压缩双电层机理适用于叔采一哈代法则,即:凝 聚能力∝离子价数6。 该机理认为电位最多可降至0。因而不能解释以 下两种现象:①混凝剂投加过多,混凝效果反而 下降;②与胶粒带同样电号的聚合物或高分子也 有良好的混凝效果
6.1.5 混凝机理 1.电性中和作用机理 电性中和作用机理包括压缩双电层与吸附电 中和 作用机理,见图6-4。 (1)压缩双电层 加入电解质加入,形成与反离子同电荷离子,产 生压缩双电层作用,使ξ电位降低,从而胶体颗粒 失去稳定性,产生凝聚作用。 压缩双电层机理适用于叔采-哈代法则,即:凝 聚能力离子价数6。 该机理认为电位最多可降至0。因而不能解释以 下两种现象:①混凝剂投加过多,混凝效果反而 下降;②与胶粒带同样电号的聚合物或高分子也 有良好的混凝效果

滑动面 负离子 滑动面 十原有正离子 滑动面 投加的正离子 ④ 十 距离x 图6-4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作用
滑动面 负离子 原有正离子 投加的正离子 (1) 距离 距离 (2) 滑动面 电位Φ Φ (-) δ δ Ⅰ Ⅱ Ⅲ Ⅰ δ Φ (-)电位Φ 滑动面 距离 Ⅱ Ⅲ δ δ (3) 图 6-4 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作用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南华大学:《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预处理.ppt
- 南华大学:《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i章 水处理工程设计.ppt
- 南华大学:《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水处理方法概论.ppt
- 南华大学:《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水质与水质标准.ppt
- 南华大学:《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水体循环与水的利用.ppt
- 《环境工程学》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doc
- 《环境工程学》第二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doc
- 《环境工程学》第九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doc
- 《环境工程学》第八章 废水处理.doc
- 《环境工程学》第五章 大气污染扩散.doc
- 《环境工程学》第七章 特定水体的污染及自净.doc
- 《环境工程学》第六章 水体污染.doc
- 《环境工程学》第四章 大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doc
- 《环境工程学》第三章 大气污染.doc
- 《环境工程学》第十章 噪声与振动.doc
- 《非点源污染》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ppt
-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理.ppt
-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ppt
-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小型污水处理设施.ppt
-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污水的好氧生物膜法处理.ppt
- 南华大学:《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沉淀与澄清.ppt
- 南华大学:《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气浮.pp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噪声控制工程实例.pp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范文宏).pp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吸声降噪.pp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噪声的评价与标准.pp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消声器.pp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声学基本知识.pp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pp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隔声技术.pp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环境噪声控制技术概述.ppt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噪声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噪声的测试与监测.ppt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pdf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水质 氨氮的测定》.pdf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水质 凯氏氮的测定》.pdf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 86-2002):《水质 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法》.pdf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pdf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pdf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水质 硝酸盐氮的测定——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T 198─2005).pdf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水质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