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16化石吟

16、《化石吟》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 生丰富的想像力 O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O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 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 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 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 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 《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 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 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16、《化石吟》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 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 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 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 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 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 《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 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 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 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 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 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 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一一遐思飞跃一一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一一人类伟大一一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 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 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 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 1、2 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 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 3—6 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 7 节为第三层, 回应第 1、2 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 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朗读 3~6 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 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 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 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 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 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 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 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 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 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 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15古代诗歌五首.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14秋天.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13山中访友.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12济南的冬天.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11春.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10«论语»十则.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_语文七年级(上)第五单元检测题答卷.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_答案.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_第五单元测试卷.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G卷).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检测题_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测验答案.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检测题_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测验卷.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检测题_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检测答卷.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知识能力素质测评试卷.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词语复习ppt课件.ppt
-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教案合集.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15课《成功闯关》测试练习_七上语文第15课《成功闯关》.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15课《成功闯关》测试练习_七上语文第13-14课《成功闯关》.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15课《成功闯关》测试练习_七上语文11-15课《成功闯关》参考答案.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15课《成功闯关》测试练习_七上语文11-12课《成功闯关》.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17看云识天气.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18绿色蝈蝈.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19月亮上的足迹.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1在山的那边.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20山市.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21风筝.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22羚羊木雕.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23散步.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24诗两首.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25«世说新语»两则.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26皇帝的新装.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27郭沫若诗两首.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28女娲造人.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2走一步再走一.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30寓言四则.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3生命生命.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4紫藤萝瀑布.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5童趣.doc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_6理想.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