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民法中的人:抽象人还是具体人(常鹏翱)

民法中的人:抽象人还是具体人 常鹏翱 人民法院报2005年5月30日 俗话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但俗语有时也不能恰当地反映现实,我们且 看这样一则实例:鳏夫张老汉无儿无女,每天以饲弄爱犬“欢欢”作为人生最大 乐事和精神寄托,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在老汉牵着“欢欢”遛弯时,醉酒司 机违章驾车将“欢欢”轧死,老汉痛不欲生,要求肇事者除赔偿经济损失外,还 要赔偿其精神损害。 当代的法律人都知道,老汉的精神损害赔偿诉求不能为法院所支持,因为在 我国民事法律体系内,“欢欢”属于权利客体之“物”,一旦它受到物理上的损 害,其主人只能得到经济利益补救,对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利益损害,法律是爱莫 能助的。这种逻辑在法律人看来很自然,但法律的门外汉未必会这样看待,他们 基于朴素的生活情理,肯定会纳闷,法律为何不救助精神如此痛苦的老汉呢?看 来,法网还是有漏洞啊! 显见,法律和情理在此出现了分离。那么,民法为何要采取这样的应对策略 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审视民法是如何看待“人”的。我们知道,商品经 济形态是民法存续的根本,而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和人员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陌生人”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这些陌生人均为利益和利润而奔波,正所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之间的交往工具不是各自 的个性、情感等具体要素,而是能被一般化的经济媒质。著名社会学家腾尼斯对 此有形象的描述:商业和交往的物质基础,把所有的个人招集在广场上,磨掉他 们的差异,“给大家以相同的表情、相同的语言和发音、相同的货币、相同的贪 婪、相同的好奇心一一抽象的人即一切机器中最最人为的、最有规则性的、最 精密的机器,被设计和发明出来了,而且可以直观,犹如在冷静的、明晰的、寻 常的真理中的一个幽灵 民法在涉及“物”的领域,反映了上述这种抽象人,他要么是“经济人”, 眼里只有经济效用,没有情感波动;要么是“理性人”,心中只有谨慎准则 没有感性流露。德国民法典中的人形象就是“人们能够指望他们具有足够的业务 能力和判断能力,在以契约自由、营业自由和竞争自由的基础上成立的市民盈利 团体中理智地活动并避免损失”。台湾著名民法学家苏永钦先生更将这样的人界 定为“始终是无色无味,不笑不愠”。就这样,人对物而得到愉悦或感伤之情、 怀念或怜悯之心,因为没有经济媒质,就被民法过滤掉,剩下的只是抽象的人和 物搭配起来的法律关系。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张老汉对“欢欢”情感利益 不受民法保护了。 然而,与上述图像不同,在人身权范畴中,民法活生生地把现实之人临摹下 来,这里的人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一旦其情感世界受到创伤,相应的补救措
民法中的人:抽象人还是具体人 常鹏翱 人民法院报 2005 年 5 月 30 日 俗话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但俗语有时也不能恰当地反映现实,我们且 看这样一则实例:鳏夫张老汉无儿无女,每天以饲弄爱犬“欢欢”作为人生最大 乐事和精神寄托,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在老汉牵着“欢欢”遛弯时,醉酒司 机违章驾车将“欢欢”轧死,老汉痛不欲生,要求肇事者除赔偿经济损失外,还 要赔偿其精神损害。 当代的法律人都知道,老汉的精神损害赔偿诉求不能为法院所支持,因为在 我国民事法律体系内,“欢欢”属于权利客体之“物”,一旦它受到物理上的损 害,其主人只能得到经济利益补救,对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利益损害,法律是爱莫 能助的。这种逻辑在法律人看来很自然,但法律的门外汉未必会这样看待,他们 基于朴素的生活情理,肯定会纳闷,法律为何不救助精神如此痛苦的老汉呢?看 来,法网还是有漏洞啊! 显见,法律和情理在此出现了分离。那么,民法为何要采取这样的应对策略 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审视民法是如何看待“人”的。我们知道,商品经 济形态是民法存续的根本,而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和人员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陌生人”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这些陌生人均为利益和利润而奔波,正所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之间的交往工具不是各自 的个性、情感等具体要素,而是能被一般化的经济媒质。著名社会学家腾尼斯对 此有形象的描述:商业和交往的物质基础,把所有的个人招集在广场上,磨掉他 们的差异,“给大家以相同的表情、相同的语言和发音、相同的货币、相同的贪 婪、相同的好奇心 ——抽象的人即一切机器中最最人为的、最有规则性的、最 精密的机器,被设计和发明出来了,而且可以直观,犹如在冷静的、明晰的、寻 常的真理中的一个幽灵。” 民法在涉及“物”的领域,反映了上述这种抽象人,他要么是“经济人”, 眼里只有经济效用,没有情感波动;要么是 “理性人”,心中只有谨慎准则, 没有感性流露。德国民法典中的人形象就是“人们能够指望他们具有足够的业务 能力和判断能力,在以契约自由、营业自由和竞争自由的基础上成立的市民盈利 团体中理智地活动并避免损失”。台湾著名民法学家苏永钦先生更将这样的人界 定为“始终是无色无味,不笑不愠”。就这样,人对物而得到愉悦或感伤之情、 怀念或怜悯之心,因为没有经济媒质,就被民法过滤掉,剩下的只是抽象的人和 物搭配起来的法律关系。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张老汉对“欢欢”情感利益 不受民法保护了。 然而,与上述图像不同,在人身权范畴中,民法活生生地把现实之人临摹下 来,这里的人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一旦其情感世界受到创伤,相应的补救措

施随即而来,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等等不一而足,目的在于抚慰人受 伤的心灵。这里的人是具体人,是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能用生硬单一的标准予以 刻画的你我这样的肉体凡身,是有血有肉、性情十足的“情感人”或者“感性人”。 虽然具体人与抽象人一样,有渴求平等正义、交换正义和金钱救济的欲望,但其 拥有的情感世界恰恰是抽象人所缺失的部分。 两相对比,在涉及“物”的领域,民法抽取了具体生活个体角色的情感要素, 人因此成了抽象人;而在人作为主体的领域(人格和身份),民法中人的则是具 体人。这种形象的反差显得过于突兀,这不能不让人反思,抽象人的形象真的合 理吗? 其实,现实中的人有基于具体人本性而自发的、但不同于民法构建的需求, 这就是人对物的感情,请想想惟妙惟肖地折射这种关系的“敝帚自珍”、“爱屋 及乌”等谚语,在这简单的生活现实面前,抽象人必须恢复其真实面目,使之成 为怀有情感的每一个具体的人。客观地说,情感是难以捉摸的东西,它要受制于 具体个体的经历、性情等特质要素,在现实中,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界定情感要 素,“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个性标准可能用的更多也更普遍。在这里,物的经济 属性退居其次,甚至完全被人的情感所遮掩,物因此构成了抽象人通向完整之人 的桥梁。在此,活生生的例子正是张老汉对“欢欢”的感情,而外人肯定不会对 “欢欢”产生这种感情的。 如果民法将具体人的形象扩展到人之外的物的领域,那么,物的毁损完全可 能导致受害人精神利益的不完满,这种精神损害在表现和性质上与因为人身权受 侵害而产生的精神损害并无差别,同样表现为气愤、悲伤、痛苦、懊悔、忧愁、 恼怒等精神上的异常和缺陷。既然在人身权领域中,具体人的情感利益要受保护, 那么,具体人在物的领域中的情感利益不受保护,就不那么正当了。 正因为“欢欢”之类的物具有将抽象人面目具体化的特质,民法当然有必要 揭开张老汉的“抽象人”面纱,让其恢复本有面貌。如果仍然套用抽象人的形象 来衡量人的情感利益,那么,“欢欢”之死给张老汉带来的精神震撼,会让我 们不得不反思民法不能提供完全救济的缺憾,在此,我们看到民法刚性过剩、柔 性不足的尴尬,它没有超越物的经济层面,透视到物蕴涵的人的情感价值。这当 然意味着,民法对人之形象所采用的抽象标准失去了效用,经济效率要为细腻情 感让步。至此,民法中的人的形象发生了改变,其不再是单纯的抽象人,即使在 物的领域,人也必须是抽象人和具体人的同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民法控制 现实生活的有效性和严密性
施随即而来,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等等不一而足,目的在于抚慰人受 伤的心灵。这里的人是具体人,是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能用生硬单一的标准予以 刻画的你我这样的肉体凡身,是有血有肉、性情十足的“情感人”或者“感性人”。 虽然具体人与抽象人一样,有渴求平等正义、交换正义和金钱救济的欲望,但其 拥有的情感世界恰恰是抽象人所缺失的部分。 两相对比,在涉及“物”的领域,民法抽取了具体生活个体角色的情感要素, 人因此成了抽象人;而在人作为主体的领域(人格和身份),民法中人的则是具 体人。这种形象的反差显得过于突兀,这不能不让人反思,抽象人的形象真的合 理吗? 其实,现实中的人有基于具体人本性而自发的、但不同于民法构建的需求, 这就是人对物的感情,请想想惟妙惟肖地折射这种关系的“敝帚自珍”、“爱屋 及乌”等谚语,在这简单的生活现实面前,抽象人必须恢复其真实面目,使之成 为怀有情感的每一个具体的人。客观地说,情感是难以捉摸的东西,它要受制于 具体个体的经历、性情等特质要素,在现实中,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界定情感要 素,“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个性标准可能用的更多也更普遍。在这里,物的经济 属性退居其次,甚至完全被人的情感所遮掩,物因此构成了抽象人通向完整之人 的桥梁。在此,活生生的例子正是张老汉对“欢欢”的感情,而外人肯定不会对 “欢欢”产生这种感情的。 如果民法将具体人的形象扩展到人之外的物的领域,那么,物的毁损完全可 能导致受害人精神利益的不完满,这种精神损害在表现和性质上与因为人身权受 侵害而产生的精神损害并无差别,同样表现为气愤、悲伤、痛苦、懊悔、忧愁、 恼怒等精神上的异常和缺陷。既然在人身权领域中,具体人的情感利益要受保护, 那么,具体人在物的领域中的情感利益不受保护,就不那么正当了。 正因为“欢欢”之类的物具有将抽象人面目具体化的特质,民法当然有必要 揭开张老汉的“抽象人”面纱,让其恢复本有面貌。如果仍然套用抽象人的形象 来衡量人的情感利益,那么,“欢欢” 之死给张老汉带来的精神震撼,会让我 们不得不反思民法不能提供完全救济的缺憾,在此,我们看到民法刚性过剩、柔 性不足的尴尬,它没有超越物的经济层面,透视到物蕴涵的人的情感价值。这当 然意味着,民法对人之形象所采用的抽象标准失去了效用,经济效率要为细腻情 感让步。至此,民法中的人的形象发生了改变,其不再是单纯的抽象人,即使在 物的领域,人也必须是抽象人和具体人的同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民法控制 现实生活的有效性和严密性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DNA对社会关系的决定力究竟有多大(陈甦).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超标矿水流入稻田431户农民获赔36万(王一雨 张宝乐 朱耘).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村委会擅自流转承包地 法院依法判决定纷止争(区倚 施加纤).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七旬老农打赢土地承包官司(卢金增 杨维松 王言海).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晋江个体户傍品质陶瓷国星商标被判侵权(张荣 曹剑).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供应商花开两家不讲诚信赔损失(廖林雄 庄成裕).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一个体户非法雇佣童工致残 法院判赔36万余元(黄毅).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合伙投资有风险 约定高利法不容(杨图 钟金庆).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合伙忘记签协议 欲拿分红被驳回(李力).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合伙债务转化为个人债务的认定和处理(王新法).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合伙人应共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姚俭).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依风俗合伙经营 无协议法庭败诉(张美芳).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七农民合伙做生意亏损 这笔糊涂账应找谁来算(杨维松).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话剧课上道具引发枪击事件 学校担责40%(郭京霞).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精神病人跳楼身亡 苏州一医院被判担责两成(金冰 民霞).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精神病人操刀杀人 监护人被判赔偿死者家属32万(谈善).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儿子放学遭同学殴打致死 悲痛父母获赔14万元(博文 吉伟).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五龄童踢破同龄人脾脏 学校监护人均担责(杨互杰).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三孩童玩火烧毁两家房屋 监护人依法连带担责(方文献).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打水仗”打出的民事赔偿.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自然人.ppt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第一章 民法概述(刘春彦).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第七章 民事权利.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第九章 代理.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第五章 法人.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第六章 合伙.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第十一章 诉讼时效和期限.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第十章 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doc
- 同济大学:《民法总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第四章 自然人.doc
-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法学》PPT教学课件(共六章)(税杰雄).ppt
- 婚姻家庭与继承法论——亲属法与婚姻法概述.ppt
- 第四章 营业税法(4.6-4.8)第五章 城市维护建设税法 第六章 关税法.doc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商法》第一章 商法的概念.doc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商法》第八章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doc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商法》第六章 股份公司.doc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商法》第七章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规定.doc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商法》第三章 公司的概念与特征.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