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2013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9
文件大小:130.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2013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2013年镇江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积累运用(共25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2分) 红树林吸日月之精华,经风雨之洗礼,贫瘠()的海滩湿地却是豪华的温床。它们 凭着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古木苍茎,lin()峋如蛟,一连连、一排排,结成摧不垮 的团队,风流在海与岸之间,ⅹio0()洒在水与天之间,化惊涛为诗人的吟哦,拨响大 海的弦()音,饱尝海水咸涩的滋味,苦苦死守贫寒的湿地, niang )造出福荫 人类的生态环境 (摘自魏清潮《海风吹过红树林》) 2.默写。(8分) (1)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3)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 (4)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⑦)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将现实与梦境巧妙结合,表达其爱国情感的句子 3.名著阅读。(6分)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汤姆认为当“海盗”比当“印第安人大酋长”更有前途,于是和乔、哈克一起去杰 克逊岛当“海盗”。 B.为了夺取生辰纲,晁盖等人进行了周密分工,其中阮小二负责卖酒,白胜扮作贩枣 子的客商 C.范爱农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但那天他喝醉了,冒着风雨到船舷上小解 所以鲁迅最终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D.有一次,阿廖沙的外祖父毒打外祖母,从复活节的第一天日祷起,一直打到晚上 用拴马的缰绳打,想到什么就用什么打。 (2)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选段,在横线上填写作品中的人名。(1分) 他又把头垂到我脚下,像他以前做过的那样,把我的另一只脚放在他的头上,表示臣服 和归顺,让我明白他会为我效劳一辈子。我理解他的大多数意思,并表示很愿意接纳他。我 开始跟他说话,并教他跟我说话。首先,我让他明白他的名字叫 ”,这是我救 他性命的那一天,我给他起这个名字,是便于自己记住这个日子 (3)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3分) 那毛女即便回身,转于洞内,对罗刹跪下道:“奶奶,洞门外有个东土来的孙悟空和尚 要见奶奶,拜求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用。”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

1 2013 年镇江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积累运用(共 25 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 2 分) 红树林吸日月之精华,经风雨之洗礼,贫瘠.( )的海滩湿地却是豪华的温床。它们 凭着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古木苍茎,lín( )峋如蛟,一连连、一排排,结成摧不垮 的团队,风流在海与岸之间,xiāo( )洒在水与天之间,化惊涛为诗人的吟哦,拨响大 海的弦.( )音,饱尝海水咸涩的滋味,苦苦死守贫寒的湿地,niàng( )造出福荫 人类的生态环境。 (摘自魏清潮《海风吹过红树林》) 2.默写。(8 分) (1)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3)先天下之忧而忧, 。 (范仲淹《岳阳楼记》) (4)问君何能尔? 。 (陶渊明《饮酒》) (5)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6) ,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7)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将现实与梦境巧妙结合,表达其爱国情感的句子是: , 。 3.名著阅读。(6 分)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 ) A.汤姆认为当“海盗”比当“印第安人大酋长”更有前途,于是和乔、哈克一起去杰 克逊岛当“海盗”。 B.为了夺取生辰纲,晁盖等人进行了周密分工,其中阮小二负责卖酒,白胜扮作贩枣 子的客商。 C.范爱农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但那天他喝醉了,冒着风雨到船舷上小解, 所以鲁迅最终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D.有一次,阿廖沙的外祖父毒打外祖母,从复活节的第一天日祷起,一直打到晚上, 用拴马的缰绳打,想到什么就用什么打。 (2)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选段,在横线上填写作品中的人名。(1 分) 他又把头垂到我脚下,像他以前做过的那样,把我的另一只脚放在他的头上,表示臣服 和归顺,让我明白他会为我效劳一辈子。我理解他的大多数意思,并表示很愿意接纳他。我 开始跟他说话,并教他跟我说话。首先,我让他明白他的名字叫“ ”,这是我救 他性命的那一天,我给他起这个名字,是便于自己记住这个日子。 (3)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3 分) 那毛女即便回身,转于洞内,对罗刹跪下道:“奶奶,洞门外有个东土来的孙悟空和尚, 要见奶奶,拜求芭蕉扇,过火焰山一用。”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

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叫:“丫鬟 取披挂,拿兵器来!”随即取了披挂,拿两口青锋宝剑,整束出来。 ①罗刹女为什么一听到“孙悟空”三个字就怒上心头?(1分) ②罗刹女不愿借扇给孙悟空,于是引发了一场恶斗,她是怎样退敌的?孙悟空又是用 什么办法来应对罗刹女的?(2分) 4.下面语段每句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3分) ①牛奶中含有大约3%左右的蛋白质,其中超过87%能被人体吸收。②这些蛋白质不仅能 在关键时刻充当救命稻草,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③UHT(超高温瞬时灭菌)奶 只需要常温收藏,是真正的节能环保奶。④牛奶包装纸盒中,纸板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铝 箔有阻隔氧气、光线和气味,而它的“遮光效果”则是玻璃瓶无法替代的。 (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 (2)第②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4)第④处成分残缺,应在 后增补 5.碎片阅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材料一: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 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刘稳说?:“上大学后开始接 触新媒体,主要有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 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见缝插针地阅读。” (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7日) 材料二::“微博体”走马灯般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你来或者不来”就堂而皇之成 了“见与不不见体”。每一个“体”都很短命一一存活时间三天至一周不等,它的生命取决 于下一个“体”到来的频率。“甚至有学生感叹:都不知道140字以上的东西怎么写了。”上 海中学语文教师李莹莹对此表示担忧 (屈一平《要屏幕阅读,还是图书阅读》) 材料三:前不久,一个《我用1000条微博的时间来读一本书》的帖子,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和大量转载。文中提到:“作家要写成一本书,不同于写一篇博客,写一次报道,他动用的 是他全部的人生经历,从构思到写作,花上几年,每一个句子都有过推敲,每一个观点都是 深思熟虑过的,再静静等待从流行到成为经典。” (罗荣海《网络时代别冷落了经典》) (1)请结合材料概述什么是“碎片阅读”。(2分) (2)“碎片阅读”可能会对人有什么不良影响?请结合材料概括。(2分) (3)根据材料说说“经典”有哪些特点。(2分)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8题。(共6分)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

2 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叫:“丫鬟, 取披挂,拿兵器来!”随即取了披挂,拿两口青锋宝剑,整束出来。 ①罗刹女为什么一听到“孙悟空”三个字就怒上心头?(1 分) ②罗刹女不愿借扇给孙悟空,于是引发了一场恶斗,她是怎样退敌的?孙悟空又是用 什么办法来应对罗刹女的?(2 分) 4.下面语段每句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3 分) ①牛奶中含有大约 3%左右的蛋白质,其中超过 87%能被人体吸收。②这些蛋白质不仅能 在关键时刻充当救命稻草,还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③UHT(超高温瞬时灭菌)奶 只需要常温收藏,是真正的节能环保奶。④牛奶包装纸盒中,纸板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铝 箔有阻隔氧气、光线和气味,而它的“遮光效果”则是玻璃瓶无法替代的。 (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 (2)第②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4)第④处成分残缺,应在 后增补 5.碎片阅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材料一: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 24.5%,其中更有 约 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刘稳说?:“上大学后开始接 触新媒体,主要有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 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见缝插针地阅读。” (中国新闻网 2013 年 6 月 7 日) 材料二::“微博体”走马灯般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你来或者不来”就堂而皇之成 了“见与不不见体”。每一个“体”都很短命——存活时间三天至一周不等,它的生命取决 于下一个“体”到来的频率。“甚至有学生感叹:都不知道 140 字以上的东西怎么写了。”上 海中学语文教师李莹莹对此表示担忧。 (屈一平《要屏幕阅读,还是图书阅读》) 材料三:前不久,一个《我用 1000 条微博的时间来读一本书》的帖子,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和大量转载。文中提到:“作家要写成一本书,不同于写一篇博客,写一次报道,他动用的 是他全部的人生经历,从构思到写作,花上几年,每一个句子都有过推敲,每一个观点都是 深思熟虑过的,再静静等待从流行到成为经典。” (罗荣海《网络时代别冷落了经典》) (1)请结合材料概述什么是“碎片阅读”。(2 分) (2)“碎片阅读”可能会对人有什么不良影响?请结合材料概括。(2 分) (3)根据材料说说“经典”有哪些特点。(2 分) 二、阅读理解(共 45 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6-8 题。(共 6 分)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6.试描绘“竹外桃花三两枝”所展现的美景。(2分)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幅中没有,而诗中出现了的景物是什么?(2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3分) 【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旦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 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 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亳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 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 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 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 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心乐之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比出郭 (4)是夕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林间月明,可数亳发 11.读【乙】文第②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3分) 从雷峰塔出发……在 洗脚………在 休息……终点是 12.【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请结合画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 说明。(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共11分)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 赵畅

3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6.试描绘“竹外桃花三两枝”所展现的美景。(2 分)[来源:学科网 ZXXK] 7.这是一首题画诗。画幅中没有,而诗中出现了的景物是什么?(2 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9-12 题。(共 13 分) 【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 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 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 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石而饮之。自 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 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 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心乐.之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比.出郭 (4)是.夕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 分).Co m]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1.读【乙】文第②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3 分) 从雷峰塔出发……在 洗脚……在 休息……终点是 12.【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请结合画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 说明。(2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7 题。,(共 11 分)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 赵畅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 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 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 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做一哪嘴纲,读书更应这样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 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 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③真正的读 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 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 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 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 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 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 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 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 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 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 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 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 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 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 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 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 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萄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 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奤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浄之乡,神仙之 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 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 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 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选自2013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潜的座右铭,有什么作用?(2分) 15.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16.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到处”“依然”用得很好,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分) 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

4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 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 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 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做一哪嘴纲,读书更应这样。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 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 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 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③真正的读 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 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 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 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 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 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 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 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 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 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 境。1940 年 9 月 7 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 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 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 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 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 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 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 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 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 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 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 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选自 2013 年 1 月 3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来源:学科网] 14.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潜的座右铭,有什么作用?(2 分) 15.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 分) 16.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 1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到处”“依然”用得很好,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 分) 1940 年 9 月 7 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

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 架上挑选书籍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共15分) 记忆的版图 林清玄 ①一位长辈到大陆探亲回来,说到他在家乡遇到兄弟,相对地坐了半天还不敢相认,因 为已经一丝一毫都认不出来了。 ②在他的记忆里,哥哥弟弟都还是剃着光头,蹲在庭前玩泥巴的样子,这是他离开家乡 时的影像,经过四十年还清晰一如昨日。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记忆如新,反而真实的人物 是那样陌生,找不到与记忆的一丝重叠之处 ③更使他惊诧的是,他住过的三合院完全不见了,家前的路不见了,甚至家后面的山铲 平了,家前的海也已退到了远方。 ④他说:“我哥哥指着我们站立的地方,说那是我们从前的家,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 如果不是有亲人告诉我,只有我自己站在那里的话,完全认不出来那是我从童年到少年,住 过十七年的地方。” ⑤这使他迷茫了,从前的记忆是真实的,眼前的现实也是真实的,但在时间空间中流过 时,两者却都模糊,成为两个丝毫不相连的梦境。在此地时,回观彼处是梦,在彼地时,思 及此处也是梦了。到最后,反而是记忆中的版图最真实,虽然记忆中的情景已然彻底消失了 ⑥这位长辈回来后怅惘了很久,认为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缘故 才让他难以跳接起记忆中沦落的事物,其实不然,有时不必走太远,不必经过太久的时光,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怅惘 ⑦我有一个朋友,他每次坐在台北松江路六福客栈的咖啡厅时,总会指着咖啡厅的地板 说:“你们相不相信,这一场块是我小时候卧室的所在,我就睡在这个地方,打开窗户就是 稻田,白天可以听到蝉声,夜里可以听到青蛙唱歌,这想起来就像是梦一样了。”那梦还不 太远,但时空转换,梦却碎得很快 ⑧记忆的版图在我们的心中是真实的,它就如同照相机拍下的静照,这里有我走过的 条路,爬过的一座山:那里有我游过泳、捞过虾的河流:还有我年幼天真值得缅怀的身影 这版图一经确定,有如照相纸在定影液中定影,再也无法改变,于是,当我们越过时空,发 现版图改变了,心里就仿佛受到伤害,甚至对时间空间都感到遗憾与酸楚了 ⑨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 雾中的玫瑰,美丽无方,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⑩其实,在记忆中的事物原来可能不是那么美好的,当时比现在流离、颠沛、贫困,甚 至面临了逃难的骨肉离散的苦厄,但由于距离,觉得也可以承受了。现在的真实也不一定丑 陋,只是改变了,而我们竟无法承担这种改变。 我们在生命中所经验的一切,无非都是一些形式的展现。记忆的版图,乃是从前的现 实;现在的生活,。终将成为未来记忆的版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真实的自我始终没有改 【注】“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语出李煜词,在文中意为离乡时间久,距离远 18.结合语境,解释第⑦段中加点词“梦”的含义。(2分) 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梦却碎得很快。 19.第④段中:“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结合上下文看,“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3

5 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 架上挑选书籍。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8-22 题。(共 15 分) 记忆的版图 林清玄 ①一位长辈到大陆探亲回来,说到他在家乡遇到兄弟,相对地坐了半天还不敢相认,因 为已经一丝一毫都认不出来了。 ②在他的记忆里,哥哥弟弟都还是剃着光头,蹲在庭前玩泥巴的样子,这是他离开家乡 时的影像,经过四十年还清晰一如昨日。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记忆如新,反而真实的人物 是那样陌生,找不到与记忆的一丝重叠之处。 ③更使他惊诧的是,他住过的三合院完全不见了,家前的路不见了,甚至家后面的山铲 平了,家前的海也已退到了远方。 ④他说:“我哥哥指着我们站立的地方,说那是我们从前的家,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 如果不是有亲人告诉我,只有我自己站在那里的话,完全认不出来那是我从童年到少年,住 过十七年的地方。” ⑤这使他迷茫了,从前的记忆是真实的,眼前的现实也是真实的,但在时间空间中流过 时,两者却都模糊,成为两个丝毫不相连的梦境。在此地时,回观彼处是梦,在彼地时,思 及此处也是梦了。到最后,反而是记忆中的版图最真实,虽然记忆中的情景已然彻底消失了。 ⑥这位长辈回来后怅惘了很久,认为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注】的缘故, 才让他难以跳接起记忆中沦落的事物,其实不然,有时不必走太远,不必经过太久的时光,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怅惘。 ⑦我有一个朋友,他每次坐在台北松江路六福客栈的咖啡厅时,总会指着咖啡厅的地板, 说:“你们相不相信,这一场块是我小时候卧室的所在,我就睡在这个地方,打开窗户就是 稻田,白天可以听到蝉声,夜里可以听到青蛙唱歌,这想起来就像是梦一样了。”那梦还不 太远,但时空转换,梦.却碎得很快。 ⑧记忆的版图在我们的心中是真实的,它就如同照相机拍下的静照,这里有我走过的一 条路,爬过的一座山;那里有我游过泳、捞过虾的河流;还有我年幼天真值得缅怀的身影。 这版图一经确定,有如照相纸在定影液中定影,再也无法改变,于是,当我们越过时空,发 现版图改变了,心里就仿佛受到伤害,甚至对时间空间都感到遗憾与酸楚了。 ⑨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 雾中的玫瑰,美丽无方,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⑩其实,在记忆中的事物原来可能不是那么美好的,当时比现在流离、颠沛、贫困,甚 至面临了逃难的骨肉离散的苦厄,但由于距离,觉得也可以承受了。现在的真实也不一定丑 陋,只是改变了,而我们竟无法承担这种改变。 ○11 …… ○12 我们在生命中所经验的一切,无非都是一些形式的展现。记忆的版图,乃是从前的现 实;现在的生活,。终将成为未来记忆的版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真实的自我始终没有改 变。 【注】“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语出李煜词,在文中意为离乡时间久,距离远。 18.结合语境,解释第⑦段中加点词“梦”的含义。(2 分) 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梦.却碎得很快。 19.第④段中:“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结合上下文看,“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3

分) 20.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2分) 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 雾中的玫瑰,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2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记忆的版图”为题?(4分) 22.联系材料,比较两位作家所表达的人生感悟有什么不同。(4分) 【链接材料】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 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节选自普里什文《林中小溪》) 三、作文(共50分) 2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潜台词”有“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的意思。 请以“那令我心动的潜台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不少于600字

6 分) 20.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2 分) 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 雾中的玫瑰,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2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记忆的版图”为题?(4 分) 22.联系材料,比较两位作家所表达的人生感悟有什么不同。(4 分) 【链接材料】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 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节选自普里什文《林中小溪》) 三、作文(共 50 分) 2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潜台词”有“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的意思。 请以“那令我心动的潜台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不少于 600 字

2013年镇江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j1嶙潇xin酿 2.(1)海内存知己(2)自缘身是最高层(3)后天下之乐而乐(4)心过错地自偏(5)老 骥伏枥(6)君子坦荡荡(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1)B(2)星期五(3)①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降服了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②罗刹女 用芭蕉扇把孙悟空扇得无影无踪(扇到几万里之外)。孙悟空从灵吉菩萨那里借来“定风丹”。 (意思对即可) 4.(1)“大约”或“左右”(2)这些蛋白质不仅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还能在 关键时刻充当救命稻草(3)收藏保存(或“贮藏”“保藏”“存放”等)(4)气味的功 能(或“的作用”“的效果”等) 5.(1)示例:“碎片阅读”就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图、网络等媒介(媒体)进行的方 便快捷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方式。(意思对即可)(2)①只注重信息的读取, 往往缺乏深层的思考;②易导致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下降:③读者容易养成随意性(如随时读 随时写、随手转、随口评)(意思对即可)(3)不设统一答案。要点:①内涵厚重(答 出“动用的是作家全部的人生经历”算对);②精心创作(答出“构思、写作都经过推敲和 深思熟虑”算对):③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意思对即可) 6.示例:〔江岸边,)一片竹林稀稀疏疏,颜色青翠:远处,三两枝桃花悄悄绽放,色彩鲜 艳,(似乎向人们报告着早春的到来)。 7.河豚(或“正是河豚欲上时”或“河豚欲上时”)。 8.表达了诗人对惠崇画作的欣赏]、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看画中之景时的喜悦、高兴 之情)。(意思对即可) 9.(1)以……为乐(或:感到快乐)(2)像狗的牙齿那样(3)及,等到(4)这 10.(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树 林间月光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11.惠因涧龙井亭朝音堂 12.示例一: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如【甲】文抓住潭水清澈来写,【乙】文抓住月夜 寂静来写。 示例二:都运用衬托或侧面描写的手法。如【甲】文通过写日光、鱼影来烘托水清,【乙】

7 2013 年镇江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jí 嶙 潇 xián 酿 2.(1)海内存知己(2)自缘身是最高层(3)后天下之乐而乐(4)心过错地自偏(5)老 骥伏枥(6)君子坦荡荡(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1)B(2)星期五(3)①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降服了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②罗刹女 用芭蕉扇把孙悟空扇得无影无踪(扇到几万里之外)。孙悟空从灵吉菩萨那里借来“定风丹”。 (意思对即可) 4.(1)“大约”或“左右” (2)这些蛋白质不仅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还能在 关键时刻充当救命稻草(3)收藏 保存(或“贮藏”“保藏”“存放”等)(4)气味 的功 能(或“的作用”“的效果”等) 5.(1)示例:“碎片阅读”就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图、网络等媒介(媒体)进行 的方 便快捷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方式。(意思对即可) (2)①只注重信息的读取, 往往缺乏深层的思考;②易导致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下降;③读者容易养成随意性(如随时读、 随时写、随手转、随口评)(意思对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要点:①内涵厚重(答 出“动用的是作家全部的人生经历”算对);②精心创作(答出“构思、写作都经过推敲和 深思熟虑”算对);③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意思对即可) 6.示例:(江岸边,)一片竹林稀稀疏疏,颜色青翠;远处,三两枝桃花悄悄绽放,色彩鲜 艳,(似乎向人们报告着早春的到来)。 7.河豚(或“正是河豚欲上时”或“河豚欲上时”)。 8.表达了诗人对惠崇画作的欣赏]、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看画中之景时的喜悦、高兴 之情)。(意思对即可) 9.(1)以……为乐 (或:感到快乐) (2)像狗的牙齿那样 (3)及,等到 (4)这 10.(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树 林间月光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11.惠因涧 龙井亭 朝音堂 12.示例一: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如【甲】文抓住潭水清澈来写,【乙】文抓住月夜 寂静来写。 示例二:都运用衬托或侧面描写的手法。如【甲】文通过写日光、鱼影来烘托水清,【乙】

文通过水声来烘托月夜寂静 示例三: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如【甲】文中“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乙】 文中“草木深郁”是静,“流水激激”是动。 【参考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 方)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 (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 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 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 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 路边的房屋,灯火若隐若现,草木茂盛,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 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二更天的时候,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 便回去了。 13.“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或:每一个人不论何时何时地都要读书)。 14.①引出论题或论点:②作(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结构上领起下文。 5.示例一:首先提出读书要抓住眼前的观点,,然后从道理和事实两个方面证明观点 示例二:首先从提出读书要抓住眼前的观点,接着从道理上论证:引用古人的话“马上 枕上、厕上”证明观点,最后举例论证:用谢晋勤奋读书的例子证明观点,最 后举阿根廷出版“会生气”的书(或“不能等的书”)的例子证明观点。 16.运用了道理论证(或“引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对如饥似渴读书的 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或“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 无关紧要”的观点) 17.示例:这两个词语强调了伦敦人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读书的热情像往常一样高,有力地 证明了读书不必等到环境宽松时的观点(或:有力地证明了“对于一个爱读书的 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的观点)。 18.示例:朋友记忆中的美好生活的情形(或:朋友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 19.示例:①为记忆中家乡清晰、真实的印象消失而留恋:②为现实中家乡的巨变而感到惊 诧:③为记忆中的家乡与现实中的家乡毫不相干而伤感:④为找不到记忆中的家

8 文通过水声来烘托月夜寂静。 示例三: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如【甲】文中“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乙】 文中“草木深郁”是静,“流水激激”是动。 【参考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 方)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 (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 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 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 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 路边的房屋,灯火若隐若现,草木茂盛,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 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二更天的时候,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 便回去了。 13.“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或:每一个人不论何时何时地都要读书)。 14.①引出论题或论点;②作(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结构上领起下文。 15.示例一:首先提出读书要抓住眼前的观点,,然后从道理和事实两个方面证明观点。 示例二:首先从提出读书要抓住眼前的观点,接着从道理上论证;引用古人的话“马上、 枕上、厕上”证明观点,最后举例论证:用谢晋勤奋读书的例子证明观点,最 后举阿根廷出版“会生气”的书(或“不能等的书”)的例子证明观点。 16.运用了道理论证(或“引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对如饥似渴读书的 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或“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 无关紧要”的观点)。 17.示例:这两个词语强调了伦敦人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读书的热情像往常一样高,有力地 证明了读书不必等到环境宽松时的观点(或:有力地证明了“对于一个爱读书的 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的观点)。 18.示例:朋友记忆中的美好生活的情形(或:朋友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 19.示例:①为记忆中家乡清晰、真实的印象消失而留恋;②为现实中家乡的巨变而感到惊 诧;③为记忆中的家乡与现实中的家乡毫不相干而伤感;④为找不到记忆中的家

乡而感到迷茫 20.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经过洗涤、美化的记忆比作雨雾中的玫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记忆中的版图的美丽,表现人们对记忆的版图的留恋及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意思对即可) 21.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结构精巧:③提 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④容易引起记者的共鸣,联想到“版图”是记忆中的,或许 现实与现实不同,抒写人们今不如昔的遗憾之情:⑤引发作者客观看待生活变化 并从中发现自我的人生感悟。(意思对即可) 22.示例一:林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变化:普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 待生活中的困难。林文要我们在生活的变化中看到真实的自我;普文要我们勇 敢地对待生活中的困难,迎难而上。 示例二:林文:现实与记忆或许差别很大,我们应该客观对待这些变化,并从中看到自 看到自己的成长。普文:生活中有障碍,生命才会有生气

9 乡而感到迷茫。 20.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经过洗涤、美化的记忆比作雨雾中的玫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记忆中的版图的美丽,表现人们对记忆的版图的留恋及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意思对即可) 21.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结构精巧;③提 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④容易引起记者的共鸣,联想到“版图”是记忆中的,或许 现实与现实不同,抒写人们今不如昔的遗憾之情;⑤引发作者客观看待生活变化, 并从中发现自我的人生感悟。(意思对即可) 22.示例一:林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变化;普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 待生活中的困难。林文要我们在生活的变化中看到真实的自我;普文要我们勇 敢地对待生活中的困难,迎难而上。 示例二:林文:现实与记忆或许差别很大,我们应该客观对待这些变化,并从中看到自 己,看到自己的成长。普文:生活中有障碍,生命才会有生气。 23.略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