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Soil Science

土壤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土壤学 课程代码 归属学科 英文名称 Soil Science 土壤学科 (系、部) 学分 2.5 时40学时,其中实我0学时 开课学期 预修课程 无机化学、化学分析、植物学、植物生理学 农学、植物保护、园艺、林学、中药学、园林、风景园林、农业资源与环境、环 面向专业 境科学、生态学等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土壤学》是农业科学、林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服务于农业持续 发展、区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建设等。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士 壤的基本物质和性质,土壤营养与林木施肥,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 思想上应认识到士壤资源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复杂性,以及我国土壤资源的现 状和未来,从而能做到珍惜土壤资原:在知识和能力上应达到以下5个方面的目标:(1) 掌握土桌和士壤肥力的概念,士壤的特性及其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学 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2)学握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和土壤水及空气的物 质组成和性质。学会分析土壤各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的关系:(3)掌握土壤的环境过程, 包括士壤形成发有过程、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过程、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土壤酸碱反 应和氧化还原过程等:(4)了解士壤耕作和管理,土壤污染与防治和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等土壤管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技术:最终达到从事相关工作的要求。如林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 标是能从事森林培育、经济林栽培、林木遗传改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应用等行业的工作: 园艺专业学生具有园艺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殖等方面技能
1 土壤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土壤学 课程代码 英文名称 Soil Science 归属学科 (系、部) 土壤学科 学 分 2.5 学 时 40 学时,其中实践 0 学时 开课学期 3 预修课程 无机化学、化学分析、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 面向专业 农学、植物保护、园艺、林学、中药学、园林、风景园林、农业资源与环境、环 境科学、生态学等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土壤学》是农业科学、林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服务于农业持续 发展、区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建设等。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土 壤的基本物质和性质,土壤营养与林木施肥,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 思想上应认识到土壤资源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复杂性,以及我国土壤资源的现 状和未来,从而能做到珍惜土壤资源;在知识和能力上应达到以下 5 个方面的目标:(1) 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的特性及其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学 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2)掌握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和土壤水及空气的物 质组成和性质。学会分析土壤各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的关系;(3)掌握土壤的环境过程, 包括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过程、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土壤酸碱反 应和氧化还原过程等;(4)了解土壤耕作和管理,土壤污染与防治和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等土壤管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技术;最终达到从事相关工作的要求。如林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 标是能从事森林培育、经济林栽培、林木遗传改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应用等行业的工作; 园艺专业学生具有园艺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殖等方面技能

三、教学章节与学时安排 类别 教学内容与章节 学时数 1.绪论 2 2.第一章地质学基础 6 3.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2 4.第三章土壤生物 5.第四章土壤有机质 3 6,第五章土壤质地、结构和孔性 7,第六章土壤水 8.第七章土壤空气和热量 理论教学 9.第八章土壤胶体和土壤离子交换 部分 10.第九章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11.第十章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0(自学) 11.第十一章土壤养分 12.第十二章土壤与林木营养诊断 2 13.第十三章肥料与林木施肥 14.第十四章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2 15.第十五章土壤污染与防治 16.第十六章土壤分类与分布 2 合计 40 1.常见矿物识别 2 2.常见岩石识别 2 3.土壤有机质分析 实验教学4.土壤机械(或颗粒)组成分析 2 部分 5.土壤吸湿水含量、田间持水量测定 2 6.土壤pH、交换性酸度的测定 7.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测定 2 8特色实哈:按不同专业 合计 16
2 三、教学章节与学时安排 类别 教学内容与章节 学时数 理论教学 部分 1.绪论 2 2.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 6 3.第二章 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2 4.第三章 土壤生物 2 5.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 3 6.第五章 土壤质地、结构和孔性 3 7.第六章 土壤水 2 8.第七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1 9.第八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离子交换 3 10.第九章 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2 11.第十章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0(自学) 11.第十一章 土壤养分 3 12.第十二章 土壤与林木营养诊断 2 13.第十三章 肥料与林木施肥 3 14.第十四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2 15.第十五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 2 16.第十六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2 合计 40 实验教学 部分 1.常见矿物识别 2 2.常见岩石识别 2 3.土壤有机质分析 2 4.土壤机械(或颗粒)组成分析 2 5.土壤吸湿水含量、田间持水量测定 2 6.土壤 pH、交换性酸度的测定 2 7.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测定 2 8.特色实验:按不同专业 2 合 计 16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内容 1.绪论 (1)土壤在农林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土壤级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肥力的生态性。 2.第一章地质学基础 (1)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常见造岩矿物 (2)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3)岩浆岩 (4)沉积岩 (5)变质岩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重点: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常见岩 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鉴定特征。难点:岩浆岩物质成分、结品顺序、分类原则。 3.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1)风化过程 (2)风化产物的类型 (3)土壤形成 (4)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重点:风化、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的概念及类型、影响风化的因素:土壤形成 过程、土壤成土因素及其对士壤性质的影响:土壤部面的概念。难点:矿物岩石与土壤性质 的内在联系 4.第三章土壤生物 (1)土壤动物 (2)土壤微生物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4)土壤酶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动物对土壤的作用:微生物及其与土壤肥力的相互关系 5.第四章土壤有机质
3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内容 1.绪论 (1)土壤在农林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土壤级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肥力的生态性。 2.第一章 地质学基础 (1)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常见造岩矿物 (2)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3)岩浆岩 (4)沉积岩 (5)变质岩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重点: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常见岩 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鉴定特征。难点:岩浆岩物质成分、结晶顺序、分类原则。 3.第二章 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1)风化过程 (2)风化产物的类型 (3)土壤形成 (4)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重点:风化、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的概念及类型、影响风化的因素;土壤形成 过程、土壤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土壤部面的概念。难点:矿物岩石与土壤性质 的内在联系 4.第三章 土壤生物 (1)土壤动物 (2)土壤微生物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 (4)土壤酶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动物对土壤的作用;微生物及其与土壤肥力的相互关系 5.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 (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3)土壤腐殖质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调节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腐殖质分离及HA、FA的性质: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6.第五章土壤质地、结构和孔性 (1)土壤质地 (2)土壤结构 (3)士壤孔性 主要教学方法:课常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质地、结构和孔性、孔隙度的概念: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不同孔隙 的作用:团粒结构肥力意义:土壤密度的应用 7,第六章士壤水 (1)土壤水的类型及其有效性 (2)土壤水的能态 (3)土壤水的运动 (4)土壤水分平衡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水的类型及其有效性:土壤水势的组成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土壤水分特 征曲线的意义和应用。 8.第七章士壤空气和热量 (1)土壤空气组成和运动 (2)土壤热性质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空气与大气的差别: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及其应用 9.第八章土壤胶体和土壤离子交换 (1)土壤胶体的构造和性质 (2)土壤胶体类型 (3)土壤阳离子交换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胶体的的类型: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的概 念以及与士壤保肥性的关系:无机胶体(1:1和21型)的结构特征:影响阳离子交换的因 素
4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 (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3)土壤腐殖质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和调节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腐殖质分离及 HA、FA 的性质;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6.第五章 土壤质地、结构和孔性 (1)土壤质地 (2)土壤结构 (3)土壤孔性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质地、结构和孔性、孔隙度的概念;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不同孔隙 的作用;团粒结构肥力意义;土壤密度的应用 7.第六章 土壤水 (1)土壤水的类型及其有效性 (2)土壤水的能态 (3)土壤水的运动 (4)土壤水分平衡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水的类型及其有效性;土壤水势的组成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土壤水分特 征曲线的意义和应用。 8.第七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1)土壤空气组成和运动 (2)土壤热性质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空气与大气的差别;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及其应用 9.第八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离子交换 (1)土壤胶体的构造和性质 (2)土壤胶体类型 (3)土壤阳离子交换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胶体的的类型;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的概 念以及与土壤保肥性的关系;无机胶体(1:1 和 2:1 型)的结构特征;影响阳离子交换的因 素

10.第九章士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1)土壤酸碱反应 (2)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3)土壤缓冲性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酸碱性产生的原因:活性酸和潜在酸的关系和测定方法土壤缓冲性概念 及其产生的原因。 11.第十一章土壤养分 (1)土壤养分的来源、消耗和循环 (2)土壤中的大量元素及其循环 (3)土壤中的钙、镁和硫 (3)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氨、磷、钾养分的有效形态和影响因素:土壤氨素循环土壤中缺磷原因 及措痛。 12.第十二章土壤与林木营养诊断 (1)营养诊断的基本原理 (2)营养诊断的方法和技术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林木营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3.第十三章肥料与林木施肥 (1)肥料概述 (2)化学肥料 (3)有机肥料 (4)微生物肥料 (5)林木施肥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常用氨、磷、钾肥料的特点及施用方法、注意事项:林木施肥的原理和原则 14.第十四章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土壤退化概述 (2)土壤退化类型及其防治 (3)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5 10.第九章 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1)土壤酸碱反应 (2)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3)土壤缓冲性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酸碱性产生的原因;活性酸和潜在酸的关系和测定方法;土壤缓冲性概念 及其产生的原因。 11.第十一章 土壤养分 (1)土壤养分的来源、消耗和循环 (2)土壤中的大量元素及其循环 (3)土壤中的钙、镁和硫 (3)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有效形态和影响因素;土壤氮素循环;土壤中缺磷原因 及措施。 12.第十二章 土壤与林木营养诊断 (1)营养诊断的基本原理 (2)营养诊断的方法和技术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林木营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3.第十三章 肥料与林木施肥 (1)肥料概述 (2)化学肥料 (3)有机肥料 (4)微生物肥料 (5)林木施肥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常用氮、磷、钾肥料的特点及施用方法、注意事项;林木施肥的原理和原则。 14.第十四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土壤退化概述 (2)土壤退化类型及其防治 (3)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退化、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 15.第十五章土壤污染与防治 (1)土壤污染的概念 (2)土壤污染物米源和危吉 (3)土壤污染的防治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污染的概念:主要污染源类型:防止土壤污染的方法与修复措施。 16.第十六章土壤分类与分布 (1)土壤分类 (2)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分类原则以及我国土壤系统分类:我国士壤分布规律特点及影响因素。 五、实践环节 (一)实验教学内容 1.地质学基础 本实验由岩石和矿物识别鉴定两个验证实验组成。共占4个学分。 通过对常见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条痕、解离、硬度、光泽的实际观察,使学生 掌握常见造岩矿物的鉴别特征:通过常见三大类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矿物组成的观察和学习, 能够认识常见的岩石: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岩石和矿物的特征与母质的关系,以及形成土壤 的特点。 2.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含土壤水分(吸湿水和田问持水量)、有机质、颗粒分析、川值、速效氮磷钾的测定。 为增加本环节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分析能力,本部分土壤的取样让学生自 己完成,试验土壤来源于校内实习基地的肥料施用定位试验。通过自己取士、磨样,分析自 己的土壤样品的相关项目,总结该土壤的理化性质特点,并能够与对照分析原因。 3.特色实验 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要求设置,例如环境科学专业增加了重金污染以及有机污染物的化 学分析实验,中药学专业特设了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等。 (二)实习教学内容 1.室内观察浙江省红壤、黄壤、滨海盐土及石灰性土壤各士壤及主要亚类的剖面形态, 6
6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退化、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 15.第十五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 (1)土壤污染的概念 (2)土壤污染物来源和危害 (3)土壤污染的防治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污染的概念;主要污染源类型;;防止土壤污染的方法与修复措施。 16.第十六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1)土壤分类 (2)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授课,板书,多媒体 重点与难点:土壤分类原则以及我国土壤系统分类;我国土壤分布规律特点及影响因素。 五、实践环节 (一)实验教学内容 1.地质学基础 本实验由岩石和矿物识别鉴定两个验证实验组成。共占 4 个学分。 通过对常见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条痕、解离、硬度、光泽的实际观察,使学生 掌握常见造岩矿物的鉴别特征;通过常见三大类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矿物组成的观察和学习, 能够认识常见的岩石;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岩石和矿物的特征与母质的关系,以及形成土壤 的特点。 2.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含土壤水分(吸湿水和田间持水量)、有机质、颗粒分析、pH 值、速效氮磷钾的测定。 为增加本环节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分析能力,本部分土壤的取样让学生自 己完成,试验土壤来源于校内实习基地的肥料施用定位试验。通过自己取土、磨样,分析自 己的土壤样品的相关项目,总结该土壤的理化性质特点,并能够与对照分析原因。 3.特色实验 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要求设置,例如环境科学专业增加了重金污染以及有机污染物的化 学分析实验,中药学专业特设了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等。 (二)实习教学内容 1. 室内观察浙江省红壤、黄壤、滨海盐土及石灰性土壤各土壤及主要亚类的剖面形态

并记载形态特征,主要要求下列土壤:老红壤、红壤、黄红壤、乌红壤和紫红攘各亚类:黄 壤、乌黄壤亚类:滨海盐土:红色石灰土、紫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各土类。 2野外识别常见岩石:花岗岩、凝灰岩、砾岩、砂岩、页岩、石英斑岩、千枚岩、正长 岩、石灰岩、流纹质凝灰岩等。同时观察由这些岩石发有来的土壤形态,了解这些土壤的基 本属性,记录土壤剖面,包括土壤腐殖质层颜色、厚度、疏松度,土壤层次组合情况,土壤 B层的紧实度,结构体类型,粘粒含量、石砾含量等。 3.参观困难立地造林成功的示范基地一石灰性土壤造林成功的林地,了解生长良好的 树种名称、生长状况,并观察石灰性土壤形态特征 六、主要教材及参考用书 1.《士壤学》,孙向阳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士壤学》,黄吕勇、徐建明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园林土壤与岩石》,徐秋芳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土壤学》罗汝英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5.《中国土壤》中国科学院南京士壤研究所.北京:科学出板社,1978 (Soi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dward J.Plaster(Eds),Delmar Publishers,Inc.2009 (The 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Edition,Nyle C.Brady,Raymond Weil.(Eds) Prentice Hall,2007 七、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由士壤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三个环节组成,各教学环节的占比分别为理 论教学60%、实验教学25%、实习教学15%,每个部分按百分制考评标准如下: 理论教学:出勒10%,课堂表现10%,作业及单元测验30%,期终考试50%。 实验教学:出勒10%,实验操作技能60%,实验报告30%。 实习教学:出勒10%,野外实习表现和实践能力60%,实习报告30% 最终成绩=理论教学*60%+实验教学25%+实习教学*15%
7 并记载形态特征,主要要求下列土壤:老红壤、红壤、黄红壤、乌红壤和紫红攘各亚类;黄 壤、乌黄壤亚类;滨海盐土;红色石灰土、紫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各土类。 2.野外识别常见岩石:花岗岩、凝灰岩、砾岩、砂岩、页岩、石英斑岩、千枚岩、正长 岩、石灰岩、流纹质凝灰岩等。同时观察由这些岩石发育来的土壤形态,了解这些土壤的基 本属性,记录土壤剖面,包括土壤腐殖质层颜色、厚度、疏松度,土壤层次组合情况,土壤 B 层的紧实度,结构体类型,粘粒含量、石砾含量等。 3.参观困难立地造林成功的示范基地-石灰性土壤造林成功的林地,了解生长良好的 树种名称、生长状况,并观察石灰性土壤形态特征。 六、主要教材及参考用书 1. 《土壤学》,孙向阳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土壤学》,黄昌勇、徐建明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 《园林土壤与岩石》,徐秋芳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 《土壤学》罗汝英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5. 《中国土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6. 《Soi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dward J. Plaster(Eds),Delmar Publishers, Inc. 2009 7. 《The 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Soils》, 14 th Edition, Nyle C. Brady, Raymond Weil. (Eds). Prentice Hall, 2007 七、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由土壤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三个环节组成,各教学环节的占比分别为理 论教学 60%、实验教学 25%、实习教学 15%,每个部分按百分制考评标准如下: 理论教学:出勤 10%,课堂表现 10%,作业及单元测验 30%,期终考试 50%。 实验教学:出勤 10%,实验操作技能 60%,实验报告 30%。 实习教学:出勤 10%,野外实习表现和实践能力 60%,实习报告 30%。 最终成绩 =理论教学*60%+实验教学*25%+实习教学*15%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北大学:《药用植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西北大学:《植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cx
- 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第七章 杀鼠剂(Rodenticide).ppt
- 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ppt
- 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除草剂.ppt
- 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农药环境毒理(农药与环境安全).ppt
- 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杀菌剂的使用技术.ppt
- 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农药的剂型和使用方法.ppt
- 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杀虫剂.ppt
- 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念.ppt
- 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各章作业习题(含参考答案).pdf
- 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实验指导(负责人:杨叶).doc
- 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授课教案(讲义,文字版).pdf
- 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Plant chemical protection.pdf
- 海南大学:《观赏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观赏植物栽培学(3/3,第11-17章).ppt
- 海南大学:《观赏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观赏植物栽培学(2/3,第7-10章).ppt
- 海南大学:《观赏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观赏植物栽培学(1/3,第1-6章).ppt
- 海南大学:《观赏植物栽培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十五章,负责人:周其良).doc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四章 其他检疫性害虫.ppt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检疫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双翅目检疫害虫、第十二章 鳞翅目检疫性害虫、第十三章 鞘翅目检疫性害虫、第十三章 同翅目及其它检疫性有害生物.ppt